周斌
60年来,关于朝鲜战争的大小战役、高层决策的情况,人们几乎已是耳熟能详。但有关志愿军从朝鲜全面撤回国的前因后果,却鲜为人知。
朝鲜战争结束后,志愿军在朝鲜驻扎了5年之久,期间他们在干什么?中朝之间围绕着撤军又发生了什么纠葛呢?
朝鲜半岛终于停战了,三八线两侧的紧张气氛一点点褪去。
1953年,志愿军在朝各部队共有约120万人,包括第1、第12、第15、第16、第21、第23、第24、第46、第47、第50、第54、第60、第63、第64、第65、第67、第68军共17个军和第33师,另有炮兵、高射炮兵、装甲兵、工兵、铁道兵、后勤部队、后方警卫部队、志愿军总部和各兵团机关及直属队等建制,庞大中国军队驻扎在大约只有中国福建省大小的朝鲜国土上。
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由于中朝同处于社会主义的阵营,又是一江之隔的亚洲近邻,关系友好。“志愿军”的名字本身就含有自愿入朝帮助人民军作战的意思,再加上毛泽东当时曾对志愿军指示过要“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因此,志愿军从踏入朝鲜第一天起,就一边作战,一边有组织地在战斗间歇帮助朝鲜生产劳动、建设家园,基本上所有的志愿军部队都参与过朝鲜的援建工作。
停战后,志愿军总部就曾明确指示过,军队的任务:继续加强战备,搞好训练,提高战力,维护停战协定,随时准备粉碎敌人北犯;增进和朝鲜人民的团结,协助朝鲜人民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为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做出贡献。志愿军党委要求士兵们要以建设祖国的热情,参加朝鲜重建。
据统计,志愿军修筑1850公里坑道,开挖了6240公里的各种堑壕、交通壕,构建了10万个地堡,光是挖出来的土方就有6000多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堆成宽高各一米的长堤,可以围绕地球的赤道线转一圈半,人称‘当代地下长城”,为朝鲜如今全面地下化的国防工事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志愿军还派出了大批工兵,在曾经是战区的地方排雷,平整农田,填平田中的炸弹坑,帮助朝鲜民众盖房子,修学校,使他们尽快恢复生活、生产。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帮助朝鲜人修复被打得稀烂的铁路网,新建和修复了大小桥梁1300余座,重铺了铁路线、新建了火车站,迅速恢复了朝鲜的铁路交通运输。
志愿军工程兵部队重点建设了平壤、咸兴、元山等朝鲜大城市。士兵们提出“以建设祖国首都北京的劲头建设平壤”的口号。仅在平壤一地就修建了内阁综合办公厅、医院、大学等各种建筑20多万平方米。志愿军还大力修复朝鲜的水利工程,使朝鲜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
据时任志愿军政委的王平将军回忆:
“志愿军在战后的五年多,共帮助朝鲜人民修建公共场所881座,民房45000多间,恢复和新建各种桥梁4260座;修建堤坝4096条,全长近430公里;修建大小水渠2295条,长达1200多公里;植树3600多万棵,运送各种物资63000多吨,为群众治病188万多人次。志愿军全体指战员遵照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为参加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流了血,流了汗——志愿军指战员节衣缩食,节省出粮食700多万斤,衣物、用品10万多件捐赠给朝鲜人民,帮助朝鲜人民渡过灾荒。”
为了爱情,留在朝鲜
不少志愿军军人原先就是农民,对农活一点也不陌生,在战训之余,提出了“保证驻地不荒一亩田”的口号,帮助朝鲜人民进行耕地、插秧、送粪、锄草、收割、打场等劳动,还帮助朝鲜人民修坝、掘井、修桥、修渠挖沟和修盖房屋、学校,植树。
志愿军军人的双手在朝鲜民间种下两国友谊的常青树,朝鲜姑娘爱上中国军人的事也不在少数,只不过因为志愿军明文禁止跨国恋而使得芳心只能暗许。其中最有名的是朝鲜姑娘吴玉实与志愿军军人王兴复的爱情。吴玉实的哥哥、弟弟因参加人民军而战死,因此对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很有好感。年轻的吴玉实经常跑到志愿军兵站去,每次都受到热情款待。
志愿军中20多岁的王兴复在兵站工作,平时也常去吴玉实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一来二去两人萌生爱意。当王兴复所在兵站准备回国时,他决心娶17岁的吴玉实为妻。根据规定,王兴复要娶吴玉实就必须就地复员,于是,留在朝鲜。王兴复就地复员的申请被层层批转,从志愿军总政治部到中国驻朝大使馆,从朝鲜外务省到朝鲜内阁人事局、干部局,最终获批。复员后,直到1962年他的结婚申请才被朝鲜最高行政当局批准,王兴复至今还保存着这些批准文件,他说他是唯一一个经正式批准的志愿军和朝鲜人的婚姻。
与幸运的吴玉实相比,一名叫周晓兰的中国妇女则悲惨得多,她从广西大苗山万里寻夫,趁美军轰炸跑过中朝国境线,饱受战争伤害,全身烧伤,最终在志愿军的医院里等到丈夫已阵亡的消息。几十万年轻的中国军人还未结缘爱情,就已经长眠在朝鲜,永远也回不了祖国。
“志愿军把平壤市军管了”
停战以后,志愿军开始陆续撤退回国。从1954年9月至1955年10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分三批公开主动地从朝鲜撤出19个师的部队;同时又秘密从朝鲜撤出了野战军6个、炮兵师5个、高炮师4个、公安师1个、铁道兵10个师以及其他特种兵部队。即使如此大规模的撤军,到1956年4月时,在朝志愿军部队还有44万人之多。但这几十万志愿军部队在军事实力和民间影响力上都分量很重。
1956年志愿军团以上干部集中到平壤举行授衔仪式,据王平将军回忆:
“一千多辆小汽车开进城里,堵塞了市内交通,平壤市的交通警察指挥不了,只好由戴红袖标的志愿军来指挥。当时就有人讲:‘志愿军把平壤市军管了。影响很不好。朝鲜领导同志采取克制态度,事情过去就没有再讲什么。”
还有一次,朝鲜的几位领导干部在视察途中,路過一个风景名胜区,想上去游览一下,但此地已经被志愿军划为警戒区,驻守此地的志愿军哨兵把这些朝鲜干部全部拦下来了。虽然王平将军立即去向朝鲜政府道歉,但还是又一次在朝鲜人心里种下了刺。
1956年11月,朝鲜政府向中国政府发出备忘录,提出志愿军撤军,由联合国出面协助解决朝鲜问题。
志愿军总部全体军官作最后悼念
为了改善中朝关系,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动提出志愿军全线撤军,金日成两次致电毛泽东,一再表达劳动党中央赞成志愿军回国,并迅速提出了具体的撤军实施办法。
1958年2月14日,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方代表团就撤军事宜访朝,志愿军各部随后决定在1958年年底前分三批撤离朝鲜回国。为了达到有序撤兵,中央军委确定“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间”的方针,边撤边观察三八线以南的反应,最后撤出的中间部队随时准备应变。
王平将军回忆,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志愿军党委向全军发出了“不骄不懈,善始善终;军队撤出,友谊长存”的号召,要求部队“交好,走好,到好”。交好,是除武器装备和个人物品外,其余所有东西全部无偿移交给朝鲜人民军;走好,是要安全撤出;到好,是回国后不居功,戒骄戒躁,服从祖国需要。
朝鲜方面则举行最隆重的仪式欢送志愿军归国,成立了中央欢送委员会,并决定:向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致由全体朝鲜人民签名的感谢信;向参战全体官兵授予“祖国解放战争纪念章”;修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和纪念塔,并采取永久性的保护措施,等等。
志愿军收到了数十万件别出心裁的纪念品和送别信,10月,送别活动达到高潮,684万多朝鲜人在致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和中国人民的感谢信上签了名。10月21日,王平将军率领志愿军总部全体军官来到志愿军烈士陵园,向战死战友作最后一次悼念。10月26日,志愿军最后一列运兵列车归国。(参考资料:娄红乐,《志愿军撤离朝鲜全过程》;王平,《保卫和参加朝鲜和平建设》;沈志华,《揭秘志愿军全面撤离朝鲜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