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墨汁在宣纸上晕染的时候是一个自由的、随意的、未知的过程。古语言,“种瓜得瓜”。然,种瓜只是一个开始,得瓜也只是一个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过程。就像很多人做水墨实验,用墨汁得到过很多的墨迹,但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实验方法不同,那么墨迹的效果必然不同。实验水墨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探究过程,本文只是将一段时间的墨迹探索结果加以整理和归纳,是长期探索实验水墨的部分成果。
关键词:实验水墨;墨迹探索;晕染
1 实验水墨的概念
一直以来,中国现代水墨艺术界对实验水墨艺术现象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实验水墨就是现代水墨,有人认为都市水墨也是实验水墨,也有人认为实验水墨即是抽象水墨,还有人认为凡是在水墨领域进行的探索、创新,都应称为实验水墨。[1]
1.1 实验水墨的研究现状
实验水墨的现状十分尴尬,一方面,传统水墨和写实水墨将它划在了前卫艺术圈;另一方面在前卫艺术圈,它又处于边缘的状态。对于现代的实验水墨,有很多著名的研究,如徐冰的“刻字、印刷”法,仇德树的“裂变”法,晁海的“积墨”法,王天德的“烧灼”法,胡又笨的“拼贴”法,蔡国强的“爆炸”法,洪耀的“弹线”法,李华生的“念珠”线法,张羽的“指印”法,以及“南氏水墨实验”三法等。[2]
现代的展览中也有很多实验水墨的展,场面一般都很宏大、很震撼,人们很多会感叹和赞叹作品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但是也有很多人是没有看懂的。对于未知的实验水墨,确定主题而进行的实验水墨是否已经让水墨禁锢,展示出来的是否其实只是一副变相的水墨画?如若不然,实验后得到墨迹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是否只是想当然,失去了水墨自由的特性?中国的水墨画古时讲究“气韵生动”,水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晕染效果,这是其他绘画形式所没有的特性。然而,现在的实验水墨大多数是用墨汁的意识形态再创作,很少有水墨实验将重点放在晕染过程上面。
1.2 墨迹探索的意义
实验水墨最独特、最珍贵的过程就是其晕染过程,那种自由性和随意性会使墨汁在宣纸上晕染时得到未知的也是独特的墨迹。即使是同样材质的宣纸,同样浓度的墨汁,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环境下,做着同样的水墨实验,但是得到的墨迹终究是不同的。本文的实验水墨重点偏向于实验过程的发掘和记录。根据水墨的晕染特性,所有人做水墨实验得到的图形必然是不同的,但是怎样在这些不同中找到独特的地方,找到不同类型的墨迹是本文研究目的。
实验水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最靠近传统文化的现代艺术形态,它的存在方式在西方的现代艺术史上并没有可供参照的先例。笔者并没有想去改变中国的水墨现状,没有想去给予实验水墨一个新的定义、新的概念,而是通过墨汁晕染过程的自由、随性、未知的特点,探究得到独特的墨迹。
2 实验水墨过程
2.1 初步的设定和探索
对于实验水墨之墨迹的探索研究,用到的元素有水、墨汁、生宣纸、玻璃、暖灯光。墨分五色,即焦、弄、重、淡、清,将墨汁浓度调试了1:50、1:100、1:300三种浓度,用滴管吸取不同浓度的墨汁,在不同位置持续均匀地滴下墨汁,通过对比晕染效果发现1:300浓度的墨汁比较适宜之后的水墨实验。并且暖色光源能够更好地烘托水墨的气氛,强烈的灯光照射能使人们清晰地看到宣纸的纹理,以及水墨在宣纸上晕染之后的肌理细节。
在实验水墨探索初期,为了突破传统,追求形式感,笔者选择了很多对于墨汁的晕染过程有阻碍效果的材料,也思考了应对墨汁的晕染方向会改变的方法,并且参照前人的一些经验来进行实验,希望通过量变来引起质变,找到新的墨迹。其中包括将玻璃平放、倾斜、竖立来进行实验,意图改变墨汁的晕染方向;改变宣纸的肌理,将宣纸有规律地进行对折,或是随意地揉皱宣纸以及撕剪宣纸来进行实验;将胶带粘贴在宣纸上,将水墨在胶带上堆积到一定量的时候,水墨会浸入胶带之间的空隙,在宣纸上产生墨迹;先将大米浸入墨汁中,然后将大米撒落在宣纸上产生墨迹;将蜡滴在宣纸上或折叠的宣纸的折痕上,之后再进行实验等。通过初期的尝试,发现实验的方向存在问题,很多物品的加入禁锢了墨汁的晕染,得到的墨迹也变得不再单纯。
(1)滴蜡与实验水墨。在初步实验探索阶段,笔者尝试了很多的材料,其中滴蜡是相对重视的一个材料选择,因为其成分中,石蜡是不溶于水的,滴落在宣纸上能够达到留白的效果。但实验结果显示,蜡油在宣纸上最后的痕迹太突兀,滴蜡留下的痕迹让墨迹有些油腻、不自然,同时影响了墨迹的呈现,整幅画面显得不伦不类。
(2)针对米粒加入的墨迹探索。通过初步的探索笔者发现,米粒在实验的最后阶段具有吸墨的效果,同煮熟之后的米饭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也因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实验显示,米粒加入后确实得到了相对独特的墨迹,米粒在最后会使其直接和宣纸接触的部分呈现留白的效果。强烈的灯光照射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纸张的纹理和墨迹晕染所留下的肌理。这也显示了玻璃的一定作用,影响墨汁不是均匀向四周晕染,而是由于米粒的位置,相对一侧的晕染效果更强烈。通过后期纸张的变化,笔者也得到了一些不同的视觉效果,但是还是没有达到最初水墨自我呈现的预期。
2.2 实验水墨的新发现
怎样只用墨汁来改变墨迹?在一次次的水墨实验之后,笔者发现了可以改变水墨的物质形态——凝固状态。实验采用长为7.5厘米、宽为4.5厘米、厚度为0.8厘米的油泥,将油泥雕刻出不同的图形,然后将水墨倒入油泥的凹槽中一起放入冰箱中冷冻,之后将油泥中已经凝固的水墨冰块放在宣纸上自然融化,得到不同的墨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油泥只能雕刻出简单的图形,并且油泥中间的线条不能很细小,因为在取出冰块时细小纹理的地方会裂开,并且没有可以在纸张上拼接的机会,墨块遇到纸张会很快速地晕染开。但是,简单的不同图形也为实验水墨实验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晕染效果。
在等待水墨冰块融化的过程中,笔者加入了吹风机的元素。实验表明,自然融化的水墨冰块在融化后,会在冰块放置的位置留下冰块本身的图案,并且墨迹较深,周围的墨迹是自然地呈现圆状向四周晕染;吹风机加入的水墨实验,冰块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块位置的墨迹会随着风档的上升而变得越来越浅。实验中,结冰的墨汁在宣纸上自然融化的时间一般为7~8分钟;吹风机使用低档时,墨汁块可以在4~5分钟融化;吹风机高档时,墨汁块会在3~4分钟融化,但是墨汁块从融化开始到晕染结束的时间基本为8~9分钟。水墨凝固后自然融化而留下的墨迹,是一个单纯的过程,没有外物的加入,只是墨水纯粹的自我呈现,达到了最初的实验设想。
3 结语
实验的价值是一步步地慢慢寻找方法,去突破,去保留单纯而独特的墨迹。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通过量变找到质变,才能找到研究方向。过于追求实验的方法形式,会忽略很多过程中的可能性。实验最终得到的墨迹如烙印般,通过时间的积累沉淀下来,这是其他的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时间使墨汁从冰块融化为墨水,从立体的实物转变为平面的呈现,最终留下如火灼烧般的独特墨迹,用平面来再次展示立体的效果,冰的融化,得到的却是如火灼烧般的墨迹。
参考文献:
[1] 阮朝晖.实验水墨的意识形态浅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 张羽.水墨,是一种精神——当代实验水墨的艺术史意义及其语言特征[J].东方艺术,2007(01):22-23.
作者简介:乔淼(199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华大学学生,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