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第47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Les Rencontres dArles)在法国小城阿尔勒开幕。今年的摄影节首次将场地扩展到阿维尼翁、马赛和尼姆三座城市,以此启动“大阿尔勒速运”(Grand Arles Express)系列展览。
阿尔勒摄影节是法国最大的摄影节,今年呈现了137位摄影师和艺术家的40个展览。本届阿尔勒摄影节将重点放在了“重新审视街头摄影”“关注非洲流行文化”“从新的角度探讨记录类摄影”以及“再思考摄影史”等几个方面。其中,“流行非洲”(Africa Pop)展览以一群年轻艺术家为核心,展示了与惯常认知相悖的,欢快流行的现代非洲之景。其他看点还包括:法国著名讽刺杂志《Hara Kiri》在其25年历程中刊登过的滑稽而尖锐的摄影作品,《Hara Kiri》杂志因其笃定的言论自由信仰和无遮拦的讽刺手段而备受争议;通过摄影、海报、电影片段和档案实物对电影史上首批西部片的拍摄进行回归的“西卡马尔格人”展览,这些电影是由导演让·杜兰(Jean Durand)在法国罗讷河三角洲的卡马尔格拍摄的。
7月10日,2016“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正式公布,乌干达摄影师萨拉·崴斯瓦(Sarah Waiswa)凭借拍摄非洲的白化病患者的作品《熟悉土地上的陌生人》摘得桂冠。
摄影节将持续至9月25日。今年11至12月,阿尔勒摄影节还将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合作开启第二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传奇时尚摄影师比尔·坎宁安逝世
美国时间6月25日,擅长街拍的著名时尚摄影师比尔·坎宁安(Bill Cunningham)在纽约逝世,享年87岁。穿着蓝色夹克,骑着自行车,坎宁安在街头为《纽约时报》拍摄了近四十年的时尚肖像。《纽约时报》将坎宁安形容为一部“时尚编年史”,而他的逝世意味着摄影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坎宁安的作品一直被富有且有权势的时尚界所追逐,但他始终是一位谦逊而
低调的行动者,这一性格和行事方式也为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
1929年出生的坎宁安曾参军,朝鲜战争结束后开始担任时装记者,自此开始了摄影之路。他先后加入《芝加哥论坛报》和《纽约时报》,一边为潮流专栏写文章,一边进行摄影创作。坎宁安对于街头有着特殊的敏感,他喜欢将复古的时装、被摄者与纽约的古老建筑融合在一起,以创造出极具个人特色的时尚图景。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比尔·坎宁安在纽约》中,他说:“最时髦的东西就是在街头,不仅过去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
“摄影大师”:摄影竞技类电视真人秀上线
近日,英国艺术类电视频道“艺术天空”(Sky Arts)推出了一档新的电视真人秀——“摄影大师”(Master of Photography)。这档真人秀借鉴了“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选拔歌手的模式,是欧洲第一档关注有潜力摄影师的电视节目。
这档节目将耗时八周时间,以八集的体量在12位竞争者中选拔出唯一一位优胜者,冠之以“欧洲最佳摄影新人”头衔并授予15000欧元的奖金。而最后的优胜照片也将在一所饶有名望的博物馆中展出。节目会邀请三位专业评委,还将有包括阿列克斯·韦伯(Alex Webb)、布鲁斯·吉尔登(Bruce Gilden)以及大卫·拉查贝尔(David LaChapelle)在内的十位有着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摄影师参与其中,为选手们出谋划策。
在传统摄影比赛对新生摄影力量的关注度日益升高,各项“新锐”评选如火如荼的当下,电视行业也终于开始了在摄影造星运动中的分羹实践。也许不久之后,中国的观众也能在电视上听到导师饱含深情地问:“这位摄影师,请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致未来——丹尼·莱昂回顾展
时间:06.17—09.25 地点:纽约/惠特尼美术馆
美国著名摄影师丹尼·莱昂(Danny Lyon)25年来首个综合回顾展6月17日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开幕。“致未来”(Message to the Future)展览呈现了莱昂生前约175幅摄影作品和文献资料,并且回顾了莱昂作为导演历年来所执导的影视作品。
1969年度古根海姆奖金的获得者丹尼·莱昂于1962年开始摄影生涯,早期作品涉及美国六十年代的种族问题以及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生活。1966年,莱昂的作品参与了乔治·伊斯曼之家举办的摄影展“当代摄影家——向着社会的风景”,同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加里·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son)等人一道成为了新纪实摄影的生力军。1967年,莱昂出版了第一本重要的摄影集《摩托党》,这本画册以摩托车飞车党的视角来抓取并呈现了芝加哥摩托车手集团的生活面貌,据说此画册为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的电影《逍遥骑士》提供了灵感。2011年他还出版了在中国拍摄的摄影作品集《深海潜行者:一个美国摄影师在中国山西的旅程》。
19世纪伦敦摄影工作室的布景
时间:03.22—12.04 地点:伦敦/英国国家肖像馆
位于伦敦的英国国家肖像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日前正在举办“19世纪伦敦摄影工作室的布展”(Setting the Scene: Staging and Backdrops in Studio Photographs)展览,借助19世纪的老照片来展示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在伦敦炙手可热的肖像摄影师们在布景方面具备怎样的技术和创造力。
人们可以从展出的历史影像中直观地感受到19世纪室内商业人像的拍摄条件和操作惯例:摄影工作室中通常会摆放家具、幕布和各种道具来丰富拍摄背景,这些布景手法往往参考了传统的肖像画。由于曝光时间相对较慢,加上有的摄影师希望呈现出被摄者庄重严肃的一面,被摄者一般会坐在椅子上或倚靠在某处。而一些特殊的小道具如羽毛扇、面罩、拐杖德国,则能够突显出具体人物的身份特征或者个性。展览涉及的摄影师包括人们较为熟悉的高艺术摄影代表人物威廉·弗里德里克·莱克·普莱斯(William Frederick Lake Price)、索斯威尔兄弟(Southwell Brothers)等。观众还能在展览中看到摄影师卡米尔·西尔维(Camille Silvy)为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拍摄的美好肖像。
林志鹏/编号223
时间:06.10—08.28 地点:北京/德萨画廊
摄影师林志鹏以“编号223”的网名知名于在网络社交媒体,而逐渐为业内所关注。他的作品拍摄的是中国青少年的新生代次文化和生活状态,呈现出时而朋克又带点平庸的对比风味,富有强烈的诗意和浸入感。
光的书写者
时间:07.09—09.09 地点:杭州/光之艺廊
此次展览汇聚了王冬龄、王宁德、邵文欢、汤南南、储楚、塔可的作品。该展策展人祖宇以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呈现“书写与制像的本源”,以及“文本与影像的共生、同源、互译”,同时也试图通过这些作品来一探中国当代摄影中的语图构建,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则穿越了形式和语义的前沿阵地,它们彼此融合、交叠、渗透、转译,突破其各自原有的表现力界限,也探索着影像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隐逸的灵境
时间:07.16—09.16 地点:杭州/光之艺廊
该展由何伊宁策展,展出了陈萧伊、林舒、卢彦鹏及徐浩的作品,意在观看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审美、传统哲学和文学精神是如何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对景物的再现起到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