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中“不二斋”的造园意境营造浅析

2016-05-14 23:37高迎进刘晨琛刘劲飞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山水画营造意境

高迎进 刘晨琛 刘劲飞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而园林中意境的营造,它是在有限定范围内通过特殊手法来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意蕴,使景传递出情,从而体现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其精髓。本文以《陶庵梦忆》的不二斋为对象,阐述意境在园林营造中的具体体现,强调意境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园林欣赏过程中体味意境的美,对现代造园的启示,为以后创造出经典的园林佳作。

关键词:意境;山水画;园林意境;营造

1 意境的由来

“意境”是由“意”与“境”两者结合的美学范畴,“意境”指艺术家通过观察、认识并亲身体验和感受客观事物,从而产生了感情,再经过特殊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在创造出动人意境的同时,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老子》《易经》等先秦著作中最早出现了“意境”的思想。“大象无形”说、“立象尽意”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些均出自《老子》《易经》,这也为之“意境”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1.1 文学中的意境

在汉魏六朝,提出构思规律的妙处是“神与物游”出自于刘姗的《文心雕龙》。主体因为客体所产生的情感,并看作为事物的性质,可以称之为意象。此外,由于佛教的传入也催化了文学中对于“意境”的表达。

1.2 山水画的意境

到了唐代,“意象”作为标示艺术的范本,已经被美学家广泛使用了。晚唐时期司空图对“意象”和“意境”作了详尽的阐述。王昌龄写的《诗格》一书,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这是诗歌创作中“意境”第一次被提出。宋朝时期中国山水画高度发展,形、神、气韵和主观精神的表现更多地出现在山水画论中。

综上所述,在哲学上从先秦时代开始,就已经产生了“意境”。经历过一段混沌状态后,又由佛学、玄学的补充,诗词、绘画艺术实践的相帮持,以及画论的不断提高而从此形成。

1.3 园林意境的形成

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居住、避暑、宴客等园林都可以满足这些功能的需求。造园家们能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也是从一开始的喜爱自然、模仿自然上升到重现自然的阶段,达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从而能造出园林景观所独有的意境。

园林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也是造园主的感情寄托,是人生观念、哲理的理想表达。每个园林都是在表达造园家的人生经历以及理解,通过创造想象、联想等手法,把自己的意识结晶通过景象物态化。

简言之,我国的传统园林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文学艺术以及山水画的影响,园林景色之所以富有诗意同时又给人自然的亲切感受,是因为它们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2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记述关于明末散文家张岱所亲身经历过的杂事的著作,“不二斋”选自其中,它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区的社会生活,以及张岱对生活的闲情雅致、浪漫生活的描写。不二斋这个小环境的美学本质就是表现老庄哲学的“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精神。

“不二斋”中意境的表现手法:

2.1 不二斋中“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体现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将人工美同自然之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审美理想就是“天人合一”,园林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的是人在犹如自然的园林场所中,从有限的园林景境中通过感受能体悟到无限的宇宙精神。

2.2 不二斋中实中有虚,虚实相济

“不二斋”这个小小的空间院落,其意境的表现离不开整体的空间环境,但小斋所特有的意境突出体现在后窗,所谓“后窗墙高于槛”者,窗大概比例高而阔,类似中国画的“横批”,窗后定有隙地,所以数竿方竹可以种在其中,从而与室内构成一幅郑子昭的“满耳秋声”图,画用耳听有联想生动之妙,但这是一幅活的有“生命力”的图景,并与窗后的天空流通而联系,正是这小斋的“动”将有限的室内空间的虚与“静”的外部的无限自由的空间融合起来,使人从有限的空间到达无限的空间,又归之于有限。

2.3 因时造景,四时景色不同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氍。春时,四壁下皆山兰……”(引用不二斋原文)这几句描写了院内各种花木的生长、盛开(如夏日的建兰、茉莉,秋天的菊花,寒天的蜡梅)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各种花木将会盛开,也会伴随着时间而凋零。这些景象都是能化为诗的意境深深感染着游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也很有讲究,绘画意趣是植物选配是要充分考虑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都有其象征意义,漫步在园林中,每个季节的景色都不相同,以画设景,以景入画,令人赏心悦目。

2.4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批一幅”数竿方竹,满耳秋声,为不二斋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氛,同时抒情喻志。为了烘托园景主体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在,园林内的诗文、匾额、碑刻等,并形成古朴典雅的气氛,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体现。

总之,体现自然乐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致追求,园林意境追求的是典型同时又表现自然意趣。在园林中能使欣赏者身心得到洗涤、心灵能够返璞归真,体会自然天地中的宇宙精神,达到精神上的自由,达到对有限人生的超越。

3 结语

园林意境的造园手法是经过漫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和历代造园匠师的经验总结而形成的,在许多方面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比如“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诗情画意”与文化与山水的完美结合,结合环境营造不同的意境,对我们的启示是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要在传统中学习古人的智慧与理念及造园意境营造的手法,并能继承和发扬园林意境营造的精华。随着现代景观的发展,对造园的要求也会有稍许变化,所以在造园过程中我们更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让灵魂回归本我的需求,对传统园林景观的传承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模拟,而是更多的表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和优势,融合各种新科学、新技术,反映时代性、社会性、科学性的特征,创造出既能合理的继承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意境园林风格。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 陈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17(1):65-69.

[5] 薛红艳.中国古典园林的阴阳美[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1):52-56.

[6] 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 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8] 吕明伟,胡晓雷.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J].中国园林,2003(12).

[9] 张振.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M].中国园林,2003.

[10] 王福兴.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J].中国园林,2004(6).

[11] 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猜你喜欢
山水画营造意境
我来打开山水画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