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的打击乐在先秦时代便被记录在典籍中。大鼓是音乐中最为常见的打击乐器之一,其便于掌控节奏等优点使得其应用频率相对较高。本文从大鼓的概念以及历史来源入手,对民族打击乐中大鼓在音乐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民族打击乐;大鼓;音乐;应用
0 前言
我国目前较为常见的民族打击乐器主要包含锣鼓、板以及钟等。民族打击乐大鼓在音乐中的运用具有广泛性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由其音色低沉响亮、能够提供有力的节奏等特性引发的。民族打击乐中大鼓在音乐中的应用促进了其听觉效果的多样化,使其为人们带来更加愉悦的听觉享受,进而产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1 民族打击乐大鼓
1.1 大鼓的概念
大鼓又称大堂鼓,它在我国的汉族、彝族、苗族等多个民族中都有所应用。这种打击乐器最早的制作方法是用皮包裹在空心的木质圆筒上,使其通过敲击产生响亮的音色。
1.2 大鼓的历史来源
在众多民族打击乐器中,大鼓的流传时间更加久远。在远古传说中,黄帝是鼓的发明者,黄帝将大鼓应用在与敌方的战斗中,通过节奏强烈、响亮有力的鼓点鼓舞士兵的士气,并对敌方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除此之外,《诗经》中也对大鼓有所记载。《邶风·击鼓》中第一句即描述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这首至今仍被众多情侣奉为定情的诗词,原本是在外打仗的丈夫写给远在家乡的妻子的。当鼓声响起,丈夫便要为保家卫国作贡献。在大鼓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出现最早的大鼓是木鼓,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皮鼓、石鼓等由其他材料制成的大鼓才慢慢出现。[1]
1.3 大鼓的作用
在大鼓悠久的流传历史中,其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集众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出现在佛教中,部分寺庙通过敲击大鼓实现聚集僧众的目的。第二,警示作用。这种作用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唐朝。在战争中,军队通过敲击大鼓警示敌方,并起到鼓舞我方军队士气的作用。
1.4 民族打击乐大鼓的材料和特点
就民族打击乐大鼓的制作材料而言,主要包含石头、金属、玉等。以金属为主要材料制作出的大鼓被称为钲鼓。用猪皮等动物皮制造而成的鼓被称为皮鼓。与其他民族打击乐器相比,大鼓的特点表现为它属于一种双面膜鸣乐器,并且这种乐器的音高具有不固定的特点。随着使用者敲击鼓锤力度的不同,大鼓发音会产生相应的强弱变化,并通过这种方式将不同的音乐情绪表现出来。大鼓的音色表现为雄壮有力,与其他打击乐器相比,这种民族打击乐的音色更加低沉响亮。由于大鼓音色的这种特点,使其通常被应用在音乐中为听众营造一种悲戚、低沉的气氛。[2]
2 大鼓的种类
大鼓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种劳。这种大鼓是壮族人民在演奏民族音乐中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它通常被应用在各大节日舞龙或舞狮活动的伴奏中。第二,戒晨鼓。这种大鼓通常出现在城池的鼓楼上,通过敲击为人们提供报时功能。第三,土家族大鼓。这种鼓呈圆筒形,在演奏中,它通常被置于地面上,演奏者用双槌敲击发出洪亮的节奏。第四,瑶族大鼓。在瑶族的铜鼓乐队中,这种鼓的作用是领奏和指挥。瑶族大鼓的常见演奏方法主要包含交叉棰、跨腿击以及反击擂等。[3]
3 民族打击乐大鼓在音乐中的运用
在音乐中,民族打击乐大鼓的运用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3.1 民族打击乐大鼓在鼓子词和鼓词中的运用
鼓子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宋代,这种说唱艺术的特点是用鼓作为伴奏,反复演唱同一段词调,并将传说、故事等融入说唱过程中。目前,时间较为悠久的鼓子词是赵令时所作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就该鼓子词的演唱而言,其表演形式为一人负责击鼓和说唱,其他几人负责为其伴唱。在大鼓鼓点的伴奏中,崔莺莺与张生动人的爱情故事的演唱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每一次鼓点的敲击都预示着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这种打击乐器的应用为听众带来了极佳的听觉体验。到了明清时代,宋朝的鼓子词逐渐演变成鼓词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形式的鼓词——大鼓出现了。以河北省为例,其大鼓形式主要包含以下两种:第一,梨花大鼓。这种大鼓是指,演唱者在犁铧片的伴奏下进行相应词段的演唱。到目前为止,梨花大鼓仍然是备受当地民众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第二,西河大鼓。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河北省中部的农村,西河大鼓的韵味十分独特,演唱者的唱腔表现出苍劲简洁的特点。除此之外,天津、北京等地流传的音乐形式为京韵大鼓。演唱者在演唱相应内容的过程中,以大鼓、板等相关民族打击乐器进行伴奏。[4]
3.2 民族打击乐大鼓在古典器乐曲中的运用
民族打击乐大鼓在我国古典器乐曲中的运用较为广泛。以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为例,其中涉及的打击乐器主要包含铜鼓、羯鼓、节鼓、腰鼓、拍板、钟等数十余种。该法曲是由唐玄宗所创,其在望见女儿山之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女儿山上仙女起舞的景象用音乐表述出来。在民族打击乐大鼓的伴奏下,仙女起舞的景象似乎已经真实地呈现在了听众面前,该乐器的应用为整首法曲提供了有力的节奏间隔,使得《霓裳羽衣曲》带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春江花月夜》中同样运用了民族打击乐大鼓。这首由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诗词逐渐被改编为一首优美的器乐曲。在琵琶的背景音中,属音民族打击乐大鼓按照由慢变快的顺序逐渐将鼓声节奏呈现出来,在多种乐器的应和之下,原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妙景色仿佛真实地呈现在了听众面前。在肃穆鼓声的伴奏中,听众好像从现代世界走回了多年前的江南夜色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随着大鼓敲击节奏的变化,听众的情感与乐曲发生了良好的交融,当整首乐曲结束之后,仍然会产生一种意犹未尽之感。[5]
3.3 民族打击乐大鼓在现代民族音乐中的运用
在现代民族音乐中,民族打击乐器大鼓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与古典民族音乐相比,现代民族音乐更加注重节奏与情感的追求。由于大鼓属于一种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其在现代民族音乐中的应用是通过不同音色的对比实现对相关音乐内容的反映。大鼓在现代民族音乐中的应用能够为听众营造出厚重、悲戚等多种环境,使得听众能够跟随鼓点的节奏,逐渐产生依赖感,逐渐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4 结语
大鼓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这种打击乐器的音色低沉响亮,音乐节奏具有丰富的变化,演奏者可以利用不同的创新演奏方法进行演奏。大鼓在现代民族音乐中的应用将创作者的情感更好地表达了出来;其在古典器乐曲中的应用更好地呈现了乐曲中的景象。
参考文献:
[1] 薛辰婕.独立构建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的中国民族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体系[D].武汉音乐学院,2013.
[2] 陈俐君.打击乐在民族音乐中的运用探讨[J].戏剧之家,2014(13):77-78.
[3] 白秀英.民族打击乐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01):168.
[4] 陈明志.现代民族管弦乐配器的“互动”思维——以国乐剧场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03):31-39.
[5] 廖晖.论民族器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09(24):144-145.
作者简介:王晓庆(1983—),女,贵州凯里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扬琴,打击乐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