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剧发展的思考

2016-05-14 21:38郑金霞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戏剧

摘 要: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我们文化艺术界起到了不小的冲击性。 目前我国戏剧面临的危机有哪些呢?首先是内在的危机,其次是外部环境危机。针对艺术团体的文艺体制的改革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最终能不能解决问题,根除病根,让我们能过看到希望奋斗,真的能这样做到的话,我们的戏剧必将迎来崭新的一天。

关键词:戏剧;市场经济;内在危机;推广戏剧

早在2006年,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我们文化艺术界起到了不小的冲击性。有人认为中国的戏剧的发展现在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发展的前途和空间了,有可能在过个几十年就成为文物了,也有可能被历史的年轮给淘汰了。她的佐证就是国家现在目前启动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各个剧种都被列入了保护的范围。但是我却不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并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严重;但是他们的一句“为什么戏剧类需要保护”?问的我哑口无言,不得不再次审视这个问题,难道我们的戏剧真的没有发展前途了吗?戏剧发展到了今天,和别的艺术门类来比,确实是在硬撑和坚守着自己最后的阵地,维护着象征性的旗帜。他的光辉历史已经不复存在,可以说是形式可危,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什么会出现目前的状况呢?现在细细想来,我觉得是现在的戏剧已经脱离了人民大众,脱离了让它茁壮成长的热土,没有了土壤的滋润和营养,一切都是笑谈。现在对戏剧又提出了艺术精品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对戏曲这门艺术的发展及质量上提高帮助是很大的,但是他的问题也日益体现出来:大投资、大制作,越来越脱离群众,社会大众怎么能够完成这些制作和投资?

最初,笔者曾看到过两篇报道就是关于讲述中国的戏剧艺术的。其中《剧本》杂志的廖先生对于我国的戏剧生存现状和以后的发展规划那是信心满满,空前膨胀,在他看来现在专业性的剧团的创作还有演出盛况空前,一片大好势头。就是地方性的业余剧团也是发展的日新月异,一片可喜景象。廖先生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和附和,但作为一名基层的文艺工作者笔者是深有体会,地方性的业余团体的演出那也是靠逢街、红白喜事、唱庙会的现象。这种现象看似很繁荣热闹,但笔者知道在这种假象背后掩盖了许许多多文艺工作者的无可奈何和辛酸!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当事人才能够知道。另一个是北大的孔教授对我国戏剧的报道,孔教授的分析和见解那是头头是道,入情合理,丝丝合扣;从这些理论上和书面上来理解的话,笔者真的很敬佩他欣赏他的文采,但是孔教授真的对于目前的地方性或者全国的戏剧团体深入地了解了吗?笔者对于他的这种认识表示深深的怀疑;笔者自身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文艺工作者,太了解基层的酸甜苦辣了,笔者希望有机会和孔教授交流探讨,你所看到和理解的东西已经脱离基层远离观众了,就目前而言,还有多少观众多年看不到一次戏剧演出,不要说看演出,现在的许多戏剧团体都是合并的合并、分流的分流。再也不似以前的繁荣了。真希望孔教授能下到基层走一走看看,真是的了解一下目前基层戏剧的生存状态,然后再回北大和北大的学子们说一说道一道,让北大的学子们也了解了解戏剧的现状,前面说的在好,这也只能说明孔教授只注重留意到戏剧光鲜亮丽的表面,但没有看到目前戏剧所存在的弊端和生存艰辛。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就是他们的写照,把自己端在云端上,这如何还能够到地气?不接地气的评述和报道那是脱离了大众,就是他们现在所看到的戏剧作品,那也是大投资、大制作的作品,最后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但是基层的许多正为生计而努力的剧团怎么会排出一台戏剧精品呢?

目前,我国戏剧面临的危机有哪些呢?首先是内在的危机,自我的孤芳自赏、矫揉造作,这种状况多时间是解决不好的,因为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深入到了骨髓,在想一下子改变谈何容易?其次是外部环境危机,一些外在的因素对戏剧的冲击性是巨大的,时时刻刻影响着戏剧生存环境。引起这两种危机主要又体现在:

第一,对于目前我国的戏剧现状的了解,能过前来观看的戏剧观众太少太少,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演出现场演员的人数都比看演出的观众还多,这成了一种不可破灭的怪圈;现在我们应该看到许多的专业的戏剧团体,花大力气去排演一处大戏往往就是为了能够拿个大奖,好评职称、涨工资,这个到变成唯一的目的了,有为观众着想吗?为先进的发展着想吗?还有就是排出的精品作品,只能够在专业的剧院、灯光等设备齐全的地方演出,换个条件根本没法演出。所以这也就只能给所谓专家评委和领导去欣赏和评比,那么到基层到农村厂矿演出是要受风刮日晒的,是要受罪的,这些道理那个演员不明白。笔者把在城市演出看戏分为有三类人,一类人是贵宾票,是戏剧团送出的vip票;二类人所谓的就是我们自己内部的人(演艺界);三类人就要数到富商有钱人了。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你让他拿着高额票价的票去看演出现实吗?这都抵上他们一个月的工资了。就算是有些戏剧痴迷爱好者愿意出去看,但是何时演出,在哪里演出他们也是找不到和清楚的。就拿笔者来说吧,想看看专业的艺术团体的演出,也是没有机会的。试想大的专业院团都在大城市,一般也不会到我们这小地方演出,笔者想看也看不了啊。笔者要去看场戏的话,车费、食宿、门票这一系列的费用,不是笔者所能承受得了的。只能说戏剧是给有钱人的阳春白雪,而不是我们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活化石昆曲,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基础奠基石,发展到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人对它有所了解?昆曲也曾辉煌过,也曾绚丽登场过,但是现在已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现在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了。不难想象别的戏种在多年或者数十年以后会不会也像昆曲一样的处境呢?据笔者了解,我们本地区每个县区能有一个专业剧团就不错了,有的还没有,要不是为了保留剧种留下来一部分老演员,可想而知以后的处境何其艰难,这一课题也迫切提上日程了。

第二,戏剧有断层现象,新人乏陈,呈现断层现象严重,没有新人新鲜血液的注入;目前我国的现状是,能招到戏剧专业人才的也就极少数有名的专业院校,别的戏剧艺术类的学校在招戏曲方面是处处碰壁,根本找不到学生,报考的学生门可罗雀。最后这些学校不得不改招别的专业学生,类似于舞蹈、美术、器乐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学戏剧对于别的艺术门类来说那是非常的苦和累,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报考了,这可能是我们大家现在存在的一个不明言语的共识了。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熬出头了,等你学业有成,面向社会选择工作的时候,压力也是非常大,就算你找到接受你的剧团 ,最终你能不能唱上主角也不是你自己所能决定的。这里牵扯领导重不重用你和老的演员是不是愿意让位给你等等因素,完全不会以你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话又说回来,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在艺术造诣和专业水平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也是要有天赋的。有些艺术团体是事业编制,变相的就变成个别领导安插闲人的地方了,有些不对口的人都给安插进去了,根被对单位的发展不起什么作用,想进的人进不了。出现了不可言明的怪异现象。长此以往对戏剧的发展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第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对外开放,一股股巨大的冲击波正向戏剧扑面而来,对戏剧提出了巨大挑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戏剧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戏剧的发展也从来离不开市场经济,但是也不是都由市场来支撑戏剧的存活的。早期戏剧的发展戏班都是由有钱富商养活着,近期都是卖票包场来收演出费用。政府在补贴一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冲击影响剧团的发展,演出大不如前,观众越来越少,收入也就自然而然的少了。目前来看一场演出上座率能够达到三成就不错了,是不是每一场(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演出都能达到三成呢?现在政府谈到艺术团体的改革就会提到把剧团推向市场,这样看来无疑是让专业剧团自负盈亏和面对市场了;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推向市场成功的例子是有,可是不成功的例子那就太多太多了,卫生、教育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再把戏剧推向市场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第四,没有新作品问世,剧团没有过硬的艺术精品剧目出现,让观众花钱来欣赏你的演出怎么可能?反思过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剧团和编导为了某些领导的口味,不顾戏剧的自然发展规律一味地拔苗助长去搞短平快的文艺作品。这只会给某些团体的领导带来职位上的高升,搞一些面子工程好要经费。真正能考虑到大众为群众演一台好的戏剧节目的少得可怜,那就更不要说大型剧目的机会又能有多少了。其实能提供给我们创造的素材很多,但是创作的人才很少,怎么可能创作出好得多的艺术作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按道理应该能够创造出许多是民族风格各异的作品,但是目前一些剧团还是演一些老的剧目,新排的剧目也就比一次赛就结束了。

在这里笔者也想说一下个人的观点,就拿我们一些专业团体来说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存在大家互相戒备和诋毁的问题。害怕别的团体超越自己,看不得别的团体过得比自己的好;有时为了争取上级的扶持,不惜互相攻击和伤害,最后搞得得不偿失。为什么就不能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互敬互利呢?或者能够资源共享和平共处呢?我们应该向一些好的省份学习,为艺术共进退,精诚合作,不出精品部罢休,大家都做事前诸葛不做事后马后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氛围啊。扪心自问,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现在不就是靠着人民和政府养着我们吗?我们以什么来回报社会?如何对得起我们现在的工作?我们不能得过且过、不能做一个艺术的庸人,要做一个有个人理想、有集体荣辱观、相互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创作艺术精品的文艺工作者。

综上所述,针对艺术团体的文艺体制的改革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最终能不能解决问题,根除病根,让我们能过看到希望奋斗,真的能这样做到的话,我们的戏剧必将迎来崭新的一天。改革就要改的彻底,不能畏手畏脚。否则那就只是一种形式主义而已。不难想象,戏剧在改革的浪潮中被推向了市场的话,戏剧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瓶颈,但是我们也不能畏惧困难,定当迎头而上,化阻力为动力,为戏剧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多想如何推广戏剧、如何发展戏剧!这样戏剧才会有明天,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赵建新,陈志.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郑家治,尹文钱.李调元戏曲理论研究(第一卷)[M].四川戏剧杂志社,2013.

作者简介:郑金霞(1975—),女,江苏东海人,本科,东海县吕剧团三级演员,研究方向:戏曲。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戏剧类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