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洮绣,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洮河两岸的一种民间刺绣。本文从洮绣的历史渊源着眼,通过对洮绣的针法、式样、工具材料、刺绣步骤等工艺的梳理,分析并归纳洮绣工艺特征。
关键词:洮绣;民间刺绣;工艺;特征
当提及“刺绣”一词,人们首先会想到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这种精刺细绣的手工艺术品,总是和碧山绿水,轻舟荡漾的南国水乡联系在一起,以为粗犷雄浑的高原和刺绣没有多大关系。然而,在甘肃省西南部的民间有一种刺绣被称为“洮绣”,它朴实、鲜亮,和南国水乡、高原地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洮绣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制作者的身份、传承的方式、手工刺绣的技艺,而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
1 洮绣的渊源
洮绣,即为洮河两岸劳动妇女的刺绣的统称,主要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卓尼县等地区,属于甘肃民间刺绣的一种。历史学家顾颉刚于20世纪30年代视察临潭时说: “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方,盖明初以戡乱来此,遂占地为土著。”[1]600余年前,江淮移民来到边地洮州,带来了江淮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这些技艺最初只有在移民中传承,后也在当地藏族中广泛流传,成为洮州各族姑娘从小就要习得的本事。
2 洮绣的工艺
2.1 洮绣的针法、式样与绣法
洮绣的主要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实针等,绣法有错针绣、网地绣、锁地绣等,式样有掇花、盘花、贴花、拼花等。
2.2 洮绣的工具材料
笔:过去用毛竹烧成的炭笔,如今用油笔、铅笔等。
纸:用于绘制“花样子”(刺绣图案)。
剪刀:用于剪下纸上的“花样子”,还用于修剪绣线线头或掇花式样刺绣图案。
绣布:有棉、绸、缎、尼龙,以棉布为主,把 “花样子”贴或绘在绣布上。
浆子:用小麦粉做成的粘贴图案的浆糊。
绣花针:是洮绣的主要制作工具,针尖尖锐锋利、针鼻钝,有手缝针、掇花针两种。
绣线:常用的有棉线、人造化纤线、也有丝线,色彩十分鲜艳。
绣绷:叠套在一起的内外两个圆形的圈,过去用竹制,现在多为塑料制品,用于固定绣布。
顶针和针锥:刺绣,用于进针和拔针。
2.3 洮绣的步骤
第一,在纸上画好“花样子”。
第二,根据“花样子”以及绣品的用途,选择材质、薄厚、色彩适宜的绣布。
第三,将图案剪成剪纸,贴在绣布上;或直接用笔在选好的绣布上画好“花样子”。
第四,根据“花样子”,挑选出能凸显图案色泽和质地的绣线。
第五,选择刺绣的绣针、针法及绣法,以体现绣品的造型特点、色彩变化、肌理质感。
第六,将绣布置于绣绷上,在绣布上手工进行刺绣。
第七,刺绣完成,整理绣品。
3 洮绣工艺的特征
洮绣经历了原始的孕育,而后不断发展、变化,最终成为了一门成熟的民间手工艺艺术,在艺术性、目的性、实用性和工艺性等方面,显示出其独有的民间刺绣艺术的特征。
3.1 洮绣造型色彩的艺术性
第一,造型构图饱满纯真。洮绣图案的造型相对写实,图案虽经过艺术加工,仍保留了物象原有的面貌特征。不论动物、植物,还是人物的造型,制作者都通过夸张、写意、求全的方式,或将原形的细枝末节删减,或将原形的局部适度夸张,或将与主题相关的形象自由组合,给人古朴、纯真之感。
不讲透视的原理、不受焦点中心制约、不考虑比例与虚实,洮绣图案的构图随意而灵活,是由所有物象平铺排列而成,饱满而纯真。总之,洮绣的造型构图古朴、纯真,是未经任何训练与熏陶的洮州女子对自然之美的真情流露。
第二,色彩搭配艳而不俗。洮绣以大红、大绿、亮黄、亮紫等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为主色调,浓郁、艳丽,整体给人以大胆、热情、温暖之感。绣线间的色彩,要么选用对比色或互补色进行搭配,施以白色绣线勾边,既保持整体色彩对比鲜明,又弱化了互补色给人强烈冲突感,使配色艳而不俗;要么使用同色系不同明度的色彩相搭配,在刺绣的衔接处互相交错,形成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均匀渐变,使配色艳丽而柔和。黑色、白色和金色在洮绣中常被用作底布之色,也偶有用浅蓝等色,来衬托和凸显画面中艳丽的刺绣图案。
3.2 洮绣题材的目的性
洮绣的每一个刺绣图案都蕴含制作者的目的性,反映民间艺人及劳苦大众的思想观念。洮州汉族由江南水乡移民屯军到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地,历经途中的长途跋涉、千难万险,顺应洮州的风沙日晒、黄土之地,垦荒拓土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生存繁衍是他们的首要愿望。洮州女子将自己奇思妙想寄托于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刺绣上,喜用鸳鸯、龙凤、蝴蝶、喜鹊、金鱼、荷花、梅花、菊花、佛手、石榴、文字、人物等纹样,通过纹样组合的方式和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的手法,巧妙的传达她们求子、求祥、消灾避难的美好意愿。如,洮州女子将喜鹊、梅花、蝴蝶、花朵、金鱼、莲花等纹样组合在鞋垫上刺绣,寓意喜鹊登梅、蝶恋花、鱼戏莲,寄托对婚姻的美满和谐、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的美好诉求。
3.3 洮绣绣品的实用性
洮绣依存于各种生活用品而存在,如洮州百姓日常生活常用又可施以刺绣的鞋垫、鞋面、围裙、马夹、腰带、袜底、耳套、幼童的帽子、荷包、门帘、被面、枕顶等,这充分体现了洮绣实用的特性,可谓审美功能与实用性相结合的一种审美创造。又如,洮州女子所穿的方口鞋,在鞋面前部进行刺绣,使整个鞋面更加结实,不易被脚趾顶破,也有利于劳动过程中对脚面的保护,既美观又实用。
3.4 洮绣针法式样的工艺性
所有的手工技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其他的民族难以模仿、取代。洮绣亦是如此,制作者或采用长短针、接参针等针法,或选择掇花式样,或借助其他材料,赋予绣品独一无二的质感和情感。其中,有种技艺是刺绣前在绣布的图案上粘贴纸片,使图案突出,图案上有网状的空格,整体图案从视觉和触觉上给人凹凸起伏的质感,古朴而粗犷。另一种便是掇花式样。刺绣时,针与绣布呈垂直关系,掇针在绣布上上下穿插,密密麻麻的线圈形成类似毛巾的绒毛,立体感强,给人温暖、朴实之感。
4 结语
洮绣由明代江南刺绣而起,随着江淮移民的迁徙,扎根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卓尼县等地区的汉、藏、回等民族中,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洮绣造型构图饱满纯真、色彩搭配艳而不俗、图案题材求子求祥、绣品美观又实用、工艺饱含质感与情感,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加以利用,保护民族文化,为民族艺术设计提供养分,在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同时为洮州人民创造经济价值,是值得思考和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甘青闻见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西北考察日记》、《陇游日记》)[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226.
[2] 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1991-2006)[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3] 冯妍.甘肃洮州汉族传统服饰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3.
作者简介:冯妍(1986—),山西人,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服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