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头饰是头上装饰内容的总称,本文以湖南过山瑶中的常宁塔山瑶头饰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塔山瑶族头饰是由发式、头饰、帽子、头饰物四部分组成,研究并分析了塔山瑶头饰运用的颜色与色彩审美、图案与构图审美。
关键词:塔山瑶族;头饰型制;颜色与色彩审;图案与构图审美
头饰是头上装饰内容的总称,民族头饰是民族外部形象的显著标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因此,在研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对民族头饰的分析与研究,亦是一个极其重要且不容忽视的环节。通过对一个民族头饰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
1 塔山瑶来源与分布现状
常宁塔山瑶族属于过山瑶,使用的语言为勉语,自史载已有1000多年。过山瑶的名称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习性。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过山瑶是一个居无定所不断迁徙的民族,由于过山瑶滥砍滥伐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在过山瑶民中流传着一句话——“山罢拍神坛,这山过那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山瑶民们靠山吃山,当一座山的资源不够他们消耗时,他们会集体迁徙去另一座大山。这样不断地循环重复,可谓是“吃尽一山,过一山”。塔山瑶族乡地处湖南省西南方向的常宁市山区(隶属衡阳市辖的县级市),位于三市(郴州市、永州市、衡阳市)四县(新田县、桂阳县、祁阳县、常宁县)的交界处,其族人大部分来自于宜章县、桂阳县、江华县、蓝山县、宁远县、祁阳县等地区,由于汇集了湘南大部分地区的瑶族,使其文化特征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
2 塔山瑶传统头饰的型制
塔山瑶头饰的型制大致可分为发式、头饰、帽子、头饰物。其型制,男女有别,且各年龄段也有严格的区分,女性的比男性的复杂更具装饰性,年轻的比年老的复杂更具装饰性。
2.1 发式
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式可分为披发、髡发、髻式与辫式。[1]塔山瑶族的发式则分为髡发与髻式。髡发是指将头发全部或部分剔除,旧时的瑶族女性在五、六岁的时候将头发全部剃光,要到10岁以后才开始蓄发。在10岁以后,她们将额前、鬓角和后颈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脑膜顶中央留一块三寸方圆的头发,待留住的头发长长了,扎成小髻,再在上面戴上铜铃帽。瑶族姑娘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要开始换帽子,这时她们的发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用麻绳将头发一圈一圈地缠绕捆扎成10~12厘米高的发墩,再将预先扎制好的顶板架用布条固定于发墩上,然后再用溶化的蜂蜡将头发胶固在三排竹片中最高的竹片上,最后用小帕将头包好,再在顶板架上盖上顶板帕。在成婚以后,瑶族的女性为了以示与未婚的区别,她们会卸下顶板架,同时发式又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了方便佩戴角帽,她们会将长发分成前后两支,然后分别用蜂蜡胶固,再用细麻绳扎成一前一后两个小发墩。塔山瑶族的男性则是在8岁以前都将头发全部剃光,8~10岁左右开始蓄长发,待头发长长扎成发髻,包上头帕。
2.2 头饰
塔山瑶族的头饰主要为头帕,有铜铃帕、顶板帕、小帕和包头帕。铜铃帕外层为青(黑色)布,里料为蓝布,被制成铜铃帽佩戴。顶板帕约50厘米长,以青布为底。在青布的四周先用红布围里边、再用蓝布围外边,青布在中间,青、红、蓝三色布的接缝处镶有花边,青布上面绣制了精美的图案。顶板帕上缀满了绒线球和银铃,顶板架上挂有五彩串珠。这种顶板帕一般是在重大节日庆典时佩戴,日常生活中佩戴的顶板帕的青布上没有绣任何图案,顶板帕和顶板架上亦无任何装饰物。小帕是在戴顶板帽和角帽时用于包束头发的帕子,约60厘米长、40厘米宽,瑶语名为“帕端”,一般为青色或蓝色棉布制成,棉布上有红色和白色的丝线绣的平行线条。头帕可分为须帕和无须帕,两种均为青色棉布制成,一般为65厘米宽,180~260厘米长,帕子的两端有彩色丝线绣制的6~9厘米宽的花纹。[2]男性包束头帕时要将头帕的图案处露出来并使其置于头部的正前方。塔山成年男性终身包头帕,不改装束。此外,一些女性,由于年纪大,梳理发髻扎制角帽不方便,所以她们也包头帕。头帕的包法则是将头帕绕头几圈后,在脑后扎好,将帕的两端垂于脑后至肩。
2.3 帽子
塔山瑶族女性的帽子有铜铃帽、顶板帽、角帽三种。铜铃帽(如图1所示)因帽子上面缀满了铜钱和银铃而得名,瑶语名为“咚啷木”,是专门供未成年少女佩戴的。帽子的前部为平额,尾部则拖至肩部以下,前短后长,因此又名为拖帽。顶板帽(如图2所示),瑶语名为“绷憋”,是塔山瑶族女性头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头饰,高高架起的顶板帽形似清朝的旗头。顶板帽是女性在成年后到婚前佩戴的,由顶板架、顶板帕、小帕三部分组成。顶板架撑托于顶板帕的后面,由五根竹片构成,为三横两斜的组合。顶板架横着的竹片每根约70厘米长,两斜的略长一些,两斜竹片相互交叉呈一个出头的“人字”形,起支撑固定的作用。顶板帕盖在顶板架上,左右两边分布均匀,前面多后面少,前面要罩到额部的上方。女性在成婚以后被称为“媪勉”,在成婚2~3个月后,“媪勉们”会取下顶板帽而改为另一种头饰装束——角帽。角帽瑶语名为“袅布袅”,其前端形似鸟喙。
帽
2.4 头饰物
塔山瑶族帽子上的装饰物件有很多,铜铃帽上的物件有银铃、铜币、丝穗、绒球、串珠。顶板帽上的物件有银铃、绒球、丝穗、串珠。角帽上的物件有银铃、银链、银牌、丝穗、串珠。其中,铜铃帽上的绒球有红、绿两色,而顶板帽上只有红色的绒球。铜铃帽和顶板帽上的银铃均是圆形的,而角帽上的银铃是锥形的。串珠有红、黄、蓝、黑、白五色,一般为木制或石制材料,颜色是由植物染制,现在的串珠一般为塑料珠。
3 头饰上运用的颜色与色彩审美
塔山瑶在服饰颜色上尚黑、尚蓝,其头饰的主体色是黑色和蓝色。这是由于在历史上,瑶族多居住于山林之中,主要依靠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和狩猎来维持他们的生活需求。在砍山烧荒的过程中,到处都会有灰烬和烧过的黑土,穿黑色或蓝色的衣服相对会比较耐脏。二是,在狩猎时,穿黑色、蓝色这些深颜色的衣服不显眼,使得狩猎者在狩猎过程中更易于隐藏自己。
在头饰纹样的配色上,塔山瑶喜用暗底亮花,即在黑色或蓝黑色的底布上用亮色丝线绣花。刺绣花纹所选用的丝线主要为形成强烈对比的颜色,一般在对比色中,再适当地配有一些中性色来予以调和,使得整个图案的色彩趋于协调。丝线常选用的颜色有红、蓝、白、黄、黑、绿等。
4 头饰上运用的图案与构图审美
塔山瑶女性在选取头饰刺绣图案的题材时,大部分取自于现实生活中的花、草、树木、山水禽兽等。在处理刺绣图案时,塔山瑶女性往往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对于形象的处理,并不拘于刻板的规律和形式,而是灵活而巧妙地随意变化,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运用综合、夸张、变化等手法,根据自己的主观理想和愿望进行设计改造。塔山瑶头饰运用的纹样内容有自然纹样、几何纹样、生产生活纹、文字纹。在构图时,将自然纹样、几何纹样和文字纹样有机地结合,使得整个构图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铜铃帽上的纹样一般有夫字纹、八角花纹、桂花纹、界形纹(一般是由曲线、折线、直线、斜线等几组纹样构成,是用于将不同类型的纹样隔离开来的分界线)、鹿蹄纹(形似鹿蹄,起界形纹作用)、鱼骨纹。从纹样的构图形式上来说,铜铃帽上的纹样主要为二方连续纹样,呈带状一层一层地分布于整个帽子的前额处,铜铃帽上的花纹一般有十多层,每层花纹中间以界形纹相隔离。铜铃帽的构图饱满,层次丰富。
顶板帕上运用的纹样有太阳纹、桂花样、八角花纹、窗格花纹、鱼骨纹、鹿蹄纹。从构图形式上来说,有适合纹样、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及角隅纹样。在整张顶板帕的构图中,采用的是将主体纹桂花组合纹(由桂花纹、窗格花纹、鱼骨纹、鹿蹄纹、界形纹共同组合成的正方形适合纹样)放在画面的最中心位置,其余的边花(界形纹、太阳花纹、单独八角花纹)、角花在画面的周边起均衡或呼应烘托的作用,以美化主体纹样。
男士包头帕上运用的纹样有界形纹、莲花纹、大羊角花纹,每种纹样均是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分布于头帕的两端,除首层和尾层绣的是界形纹外,每种不同类型的纹样中间均是以界形纹隔离。
5 结语
塔山瑶族头饰是塔山瑶服饰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历代塔山瑶族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的集中体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设计涉及塔山瑶族的历史文化变迁、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文杰.论中国少数民族头饰的型制及象征意义[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
[2] 《常宁瑶族》编委会.常宁瑶族[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
[3] 李彦.湖南瑶族服饰文化[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4] 李芳萍.塔山瑶族服饰纹样艺术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1.
[5] 周云.湖南瑶族女性头饰造型图艺术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6] 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尹咏(1991—),女,湖南人,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