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忠
摘 要:21世纪所具备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未来发展走向,使得绿色发展逐渐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方式。其中,在文化产业中,绿色发展即为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绿色发展之路不仅有助于引导我国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还有助于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文化产业与绿色发展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深入研究了将绿色发展之路融入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动因,总结出在文化产业领域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有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完成转型的过程中,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与社会的总方针的贯彻执行。
关键词:绿色发展;文化产业;动因
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绿色发展、建立绿色经济体制,逐渐被提上日程。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关键性的前进阶段,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冲突。[1]此外,由于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内容相对集中,尚未具有前瞻性较高的研究成果出台,且能够实现跨领域、跨学科、主张将文化产业与绿色发展之路相融合的针对性、综合性的研究甚少,该种情况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与其文化产业自身所形成的建设性成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2]对此,为实现文化产业的绿色发展,相关部门应坚持国家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文化产业的共同形成与建设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探索新时代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向,致力于促进绿色文化产业系统的顺利展开。
1 文化产业与绿色发展
纵观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可总结出文化产业属于经营性行为,其主要目标为向社会、国家、公民提供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因此,产权、技术、市场、资本、人才、资源等均为文化产业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元素,且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进步促进了我国文化建设战略方针的有利实施。[3]同时,中共中央所颁布的《关于推动文化繁荣、文化发展,深化文化产业创新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只有构建竞争力强、富有创意、科技含量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系统,才可大幅度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为此,各地区、各级别的政府部门应在自身领域,实施与文化产业绿色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项目,例如,壮大会展、娱乐、演艺、广告、印刷、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其中,新兴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我国部分学者,如周文彰教授认为[4]:文化产业的源头为文化创意,其本身属于一种知识较为密集、环境污染小、资源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这就表明,现代化文化产业具有绿色化、时代性的鲜明特征,例如,第一,文化产业中的各项资源具有可被反复使用、多次开发的特点,因此,与其他领域内的资源相比,国家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实现投资少、成本低、回报高的成果;第二,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并不以自然资源的消耗的作为唯一支撑,换言之,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不仅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中的废弃物进行合理利用,即促使文化产业成为“无烟产业”。
2 文化产业绿色发展的动因
2.1 实现产业发展可持续性
正是因为文化产业自身具有绿色化的特征属性,导致部门管理者认为:若文化产业并不影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便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绿色发展理念二者可独立存在。学者胡惠林曾在其著作中提出:受传统经济、文化模式的影响,人们只关注文化产业的现有价值链与产业链,而严重忽视了文化产业与现实、历史、自然、社会之间的生态性联系。相关调查显示,无论是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消费还是文化生产,都离不开资源环境这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尽管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性影响,但是其仍会对生态环境与资源消耗带来压力。[5]因此,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国家与社会充分重视绿色发展之路的现实意义,并将绿色发展成为彰显文化可持续发展效用的具体体现。
2.2 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十三五”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经济方式的重大目标,对此,我国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认为:培育与关注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途径。同时,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提升速度,政府部门必须在全方位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将绿色发展之路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从而使二者的协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坚实基础。从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角度出发,现代化经济增长要素以出口、投资、消费的协调性为主,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绿色发展之路中的文化消费行为,不仅有助于显著提升广大居民的消费层次,还有助于为解决消费不足等经济问题提供多元化途径,并在文化消费的基础上,切实实现拉动内需的根本目标。[6]此外,对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而言,引导政府部门领导人员树立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意识,可促使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逐渐接受绿色发展对促进形成新形势所需要的三大产业的积极作用。概括而言,文化产业的绿色发展可通过协调拉动绿色文化出口、绿色文化消费、绿色服务业、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等形式,进而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2.3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建立真正的小康社会,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国务院、中共中央引发的《关于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指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形成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发展绿色化经济,高效削弱消耗自然资源的代价。2015年,在GDP中,我国文化产业的比重仅为3.91%,明显低于文化产业于美国GDP的比重,对此,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为资源环境、生态文明造成巨大压力的源头即为产业结构的非现代化与偏重型化。同时,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之一,且文化产业的绿色发展能够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速度提供良好的平台,其中,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中,能够保障文化产业发展可适应时代的整体需求。
3 结语
在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刺激绿色文化生产与消费,培养专业化绿色发展团队,研发创新绿色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可以实现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优秀的文化产业产品。同时,在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将文化产业与绿色发展之路相融合,可为我国其他领域的绿色发展提供示范性的实践与理论依据,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进入绿色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 曾玉梅.集团化与品牌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湖北社会科学,2010(4):85-86.
[2] 王丛霞.生态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J].科学技术辩证法,2005,22(6):22-24.
[3] 阎平.文化产业标准化问题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04-108.
[4] 周文彰.文化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之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科会科学版),2012(2):5-11.
[5] 杨文会,邵玲莉.环境艺术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101-105.
[6] 余崇建.试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