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林 刘安 李琦 杉田享 朱广伟 孙奕 代云桃 章军
[摘要]该文通过探讨国内外饮片标准汤剂相关研究状况,结合实验数据,提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参考现代提取方法,经标准化工艺制备而成的单味中药饮片水煎剂,并规范了工艺参数和质量标准建立原则,建立标准汤剂的药效物质基准与生物学基准, 提出了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及质量标准流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作为一种标准物质和标准体系,能够用于标化临床用药,规范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包括配方颗粒在内的新型饮片形式,保障用药的准确性和剂量的一致性,解决目前饮片形式多样性带来的监管困境。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将为配方颗粒、经典复方标准汤剂和中药药对标准汤剂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标准汤剂;中药饮片;配方颗粒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standard decoction of medicinal slices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standard decoction of medicinal slices is made of single herb using standard process which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ferred to modern extraction method with a standard process. And the author also proposes the principles of establishing the specific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and quality standards and established the basis of drug efficacy material and biological reference. As a standard material and standard system, the standard decoction of medicinal slices can provide standard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standardize the use of the new type of medicinal slices especially for dispensing granules, which wer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It can ensure the accuracy of drugs and consistency of dose, and to solve current supervision difficulties. Moreover the study of standard decoction of medicinal slices will provide the research on dispensing granul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standard decoction and couplet medicines standard decoction a useful reference.
[Key words]standard decocti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dispensing granules
doi:10.4268/cjcmm2016080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多种中药饮片用药形式,包括配方颗粒、精制饮片、超微饮片、破壁饮片等。这些新的饮片用药形式一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是对传统饮片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存在标准不明确、剂量不统一、临床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论证等各种问题,给国家监管带来了困扰。如不同的饮片用药形式之间剂量关系如何折算目前并没有统一标准,导致临床用药剂量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的一致性。而且,即使同一种用药形式之间,由于制备工艺不一致,也会导致其临床用药剂量出现差异。所以,亟需建立某种标准用于标化不同的饮片用药形式和不同厂家的产品,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的一致性。
中药临床多用汤剂,汤剂也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最早、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因此,建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用于标化不同的临床用药形式是目前学术界及配方颗粒等新型饮片产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1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相关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并没有清晰的标准汤剂的概念,尽管有学者提出标准汤剂的说法,但是其内涵和外延并不明确。由于中医临床多以复方入药,单味饮片标准汤剂国内研究更为少见。国内虽然有临床煎煮规范、配方颗粒地方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但是从管理的角度也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汤剂概念。日本虽然提出标准汤剂的理念,但主要是复方标准汤剂,且其规定和国内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尽管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研究和规范也能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提供诸多参考。
11国内外标准汤剂相关研究进展
111日本标准汤剂研究进展
日本在开发研究汉方成药制剂时,选用我国名医典籍中的古方,在剂型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标准汤剂”的概念,日本申请复方制剂时要求制定标准汤剂的化学基准与生物学基准。
日本“标准汤剂”对生药选择、粉碎细度、升温速度、提取次数、浓缩方式、干燥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规定[12],主要包括:称取相当于日剂量中药制剂的标准药材,粉碎,加20倍量的水,煎煮30 min以上,浓缩至原体积的一半,趁热过滤,即可制得标准汤剂。日本的中药饮片用量多较我国小,1剂汤剂一般用药材20 g左右,用水约400 mL,煎煮1次,以煎得200 mL为度[34]。
112台湾标准汤剂研究进展[5]
台湾的标准汤剂是饮片或复方提取液经浓缩后的加工制品,提取液浓缩为固定的比例,一般控制在药材质量与所得浓缩汤液体积比为1∶5。
在标准汤剂的基础上,经干燥造粒等过程,制成粉末、颗粒等剂型的产品,习称“科学浓缩中药”,也叫“免煎中药”、“中药浓缩颗粒剂”,即相当于中国大陆的配方颗粒。科学中药大多为小包装粉末剂型,患者每日剂量约为12~15 g(1 g科学中药约为1钱饮片),通常撕开药包,服用药粉,再喝开水,也可泡在温水中服用。
科学中药大部分在中医院所应用,台湾中医师就科学中药的处方,累积了约40年的历史,已经渐渐的取代了传统饮片煎剂,中医师在遵循传统的辨证论治法则的基础上,也不断的创造、发明,处方思维呈现百家争鸣、多彩多姿的新境。
113中国古代汤剂煎煮研究
中国古代汤剂制法考究,工艺严谨[6],对煎药器具[7]、加水量[89]、煎煮时间[1012]、煎煮顺序[1315]等均有详细的规定,用具以砂锅[16]、陶器[17]为主,忌铁器[18],而煎药时间常以水量控制[19],并根据药材部位、方剂功效不同,灵活调整制法,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煎药的重视,也明确了方剂功效制法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南朝陶弘景提出了一个近似标准的汤剂煎煮时间方案[19]:“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李时珍指出:“陶氏所说,乃古法也。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二瓯为准,多则加,少则减之。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北宋官颁的《太平圣惠方》进一步强调“凡煮汤……其水数依方多少,不得参差。”此种标准历代相沿。清代徐大椿特别指出了煎药时间的重要:“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者,皆各有意义。”
114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为加强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保证中药煎药质量,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印发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适用于开展中药煎药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国需遵照执行。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规定:待煎药物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 min。煎煮开始时的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 cm为宜,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每剂药一般煎煮2次,将2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煎煮时间应当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 min;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 min;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 min。药剂二煎的煎煮时间应当比头煎的时间略缩短。煎药量应当根据儿童和成人分别确定。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 mL,成人每剂一般煎至400~600 mL。
115深圳中药饮片煎煮规范
2011年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了《中药饮片煎煮规范》[20],该规范与《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较为类似,但规定更为细化,加水量有所调整,为浸过药面2~3 cm,依然在《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规定的范围内。
116上海中药行业零售药店中药煎药服务管理规范
2015年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颁布了《上海中药行业零售药店中药煎药服务管理规范》[21],该标准与《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大体相同,仅对个别规定作了细化调整。
12各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相关规范的对比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下发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政策性,需要“遵照执行”,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煎药大抵遵循这一规定。《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强调以饮片投料、用水做溶剂等都符合传统用法和国内现状。《深圳中药饮片煎煮规范汤剂煎煮标准》和《上海中药行业零售药店中药煎药服务管理规范》与本规范基本类似。以陶弘景为代表的古代汤剂制法,虽与现代工艺不尽相同,但相关研究证明其参数与《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若以此为依据建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贴合目前临床实际。
当然,应该看到《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的工艺参数范围较宽,易受主观因素干扰,难以达成统一,不利于制备标准汤剂及相关研究。比如“浸过药面2~5 cm”,可导致加水量相差2倍以上;“头煎20~30 min,二煎时间比头煎略短”,由于不同的操作者掌握的尺度不同,煎煮时间也会多样。相比而言,日本标准汤剂的制法具有明确统一的参数,易于制备标准汤剂,可操作性强,值得借鉴。
国内外中药汤剂煎煮标准对比见表1。
2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内涵与意义
21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内涵与外延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参考现代提取方法,经标准化工艺制备而成的单味中药饮片水煎剂,用于标化临床用药,保障用药的准确性和剂量的一致性。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综合体现了饮片和制备工艺等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与饮片相比,标准汤剂能够体现制备工艺的影响;与配方颗粒相比,标准汤剂没有辅料的干扰,没有经过干燥过程,保持与临床应用的传统汤剂一致,且标准汤剂易于通过饮片或提取液的调配实现各种理想浓度。因此,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能够作为一种标准,标化不同的临床用药形式。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遵循传统汤剂的煎煮原则,其制备流程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能够保证工艺的统一,进而保障其质量的稳定和统一。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既可以作为一种化学基准,同时还可作为效应基准的阳性对照药,用于评价不同饮片用药形式,解决因制备方法不同而造成的“不同质”的尴尬局面,有助于实现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将对中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由于汤剂的携带、贮藏都不是很方便,且含有不溶性成分,多为悬浊液,取样的均一性也不是很好掌握。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把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成标准浸膏,以达到携带方便、易于贮藏、取样精确的目的。
22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作用和意义
221有利于临床用药的准确和剂量的统一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作为一种标准物质和标准体系,用于标化不同的饮片用药形式,建立相互之间的剂量折算关系,实现临床用药剂量统一。同时,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能够标化不同制备工艺、不同厂家、不同原料所生产的产品,建立剂量当量,实现准确用药。
222有利于保障疗效的一致性
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取决于临床用药的一致性,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具有系统的原料鉴定体系、标准化的制备工艺和多元质量标准体系,能够确保质量的一致性,建立不同用药形式之间的剂量关系,提高临床用药的一致性,更准确传承及研究经典方剂的疗效,实现疗效的一致性,并为现代研究提供标准化“模板”。
223有利于促进用药质量提高,改变目前监管困局
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和生产过程的粗放性,中药产品质量监管一直是个难题。特别是由于标准的不完善,监管缺乏有力的抓手,不完全投料、劣质投料、不按规定生产、指标成分添加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杜绝方法。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为中药产品建立了一道防火墙,形成了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集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于一体,为监管提供了有利的抓手,能有效防止各种不良问题的发生,改变目前监管困局。
224为中药研究标准化提供了基础
在中药药理、药剂和临床研究中,常常由于汤剂制备方法及原料的不同,同样的处方药效结果却差异巨大。中药饮片标准汤剂采用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药材汤剂成药制剂各工艺环节的物质传递规律清晰,质量可控,一致性好。采用饮片标准汤剂进行研究,实验数据具有可重复性,且可靠性强,有利于保障同样的处方在不同的实验室产生同样的结果,为中药研究结果的标准化提供了基础。
225有利于促进制造工艺和管理的改善和提升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重在建立标准化制备工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参考标准。基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可以制备更优质的产品,实现优质优价,也可以基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得率更高的产品,提高饮片利用率。如何制备更优质的产品、得率更高的产品,取决于制造技术的进步、管理方法的改善。而且正是由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存在,为制造工艺的进步提供了判断标准。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核心价值见图1。
3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如何制备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作者认为中药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应该符合以下指导原则,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31建立制备方法的指导原则
311建立制备方法的理论依据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作为一种标准,用于标化临床不同饮片用药形式,评价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操作者用药的差异性,规范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用药一致性。因而其制备方法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其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均应符合中医药理论,与其功能主治、性味归经、饮片性质等相匹配。例如滋补类饮片其煎煮时间可能比一般饮片要长一些。传统煎煮认为“逢壳必捣,逢籽必破”,因而在种子类饮片或特别坚硬饮片的煎煮时,应该进行适当的破碎。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应该与临床实际一致,尽可能的接近临床用药习惯、煎煮方法以及服用方法。比如除了酒剂外,中药方剂临床应用基本都是水煎液。尽管现代研究证明某些成分用乙醇提取其转移率高于水提取,但是在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中还是应该坚持水煎煮。再如很多实验证明正交优化提取工艺能够最大可能的提取药材中的成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标准汤剂的标准应该是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最低标准,这如同药典中指标成分限量标准是最低标准一样。中药饮片标准汤剂采用标准的制备方法,而不是最优的制备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无论是医院代煎还是自己熬药,基本都是采用《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的方法,因而该规范值得制备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借鉴,以便最大程度的接近临床实际。
312建立制备方法的技术依据
在明确制备方法指导原则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明确建立制备方法的技术依据。根据前文的背景分析,《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是由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下发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政策性,需要“遵照执行”,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煎药应该都遵循这一规定。《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强调以饮片投料、用水做溶剂等都符合传统用法和国内现状。因而以此为技术依据建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贴合临床实际。
当然,应该看到《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的工艺参数范围较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过程应尽量统一化、规范化、工业化,具有明确的参数。因此,需要依据《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对相应工艺参数进行细化。
另外制备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应尽量吸收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体现科技发展趋势。比如煎煮容器的选择,传统以砂锅、瓦罐等居多。实际上这些容器存在易破损、导热效率不高、重复性差、难以放大生产等多方面的问题。不锈钢容器已经非常成熟,规模化生产宜选用不锈钢提取设备,而玻璃制品是实验室较好的选择。传统的药液浓缩多采用敞口形式,造成水蒸气大量扩散、浓缩温度较高、成分损耗、能耗较高等诸多问题,采用减压浓缩代替敞口蒸发是不错的选择。
值得再一次说明的是在中成药制备工艺中常常选择正交设计等优化工艺,但是在标准汤剂中不宜采用此种方法。主要原因是:标准汤剂作为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最低标准,应该与临床用药相一致,最大程度的贴近临床,而不是追求以指标成分最大溶出为核心的最佳制备工艺。另外,优化工艺是个体化工艺,每味饮片的煎煮工艺可能都不尽相同,不符合统一化的要求,非常不利于几百种标准汤剂的制备和推广。
32制备过程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321原料的确定
3211实验样品入选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尽可能包括道地产区、主产区、传统产区和规范化种植的药材,质量标准必须符合《中国药典》各项规定,药材样品应不少于10批(一般以10~15批为宜),应尽可能包括不同产地,每个产地药材应不少于2批(一般以2~3批为宜),并依据《中国药典》方法制成饮片供研究使用。样品鉴定以传统鉴别和DNA条形码鉴别[22]相结合,精确到物种。
3212炮制方法饮片炮制依据现行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无规定者,依据道地产区、主产区或传统产区炮制方法,严格执行《中国药典》中饮片的规格要求,不宜将厚片、薄片混淆。
3213检测饮片的检测应依据现行版《中国药典》中相关规定,对其含量、外观、检测、水分等进行系统评价。
322工艺参数的确定
3221样品用量对于以标化为目的的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推荐饮片用量为100 g,此取样量对于实验室和医疗机构都易于操作,既能避免因样品过少引起的系统误差,对工业生产也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3222溶剂依据临床煎煮习惯,推荐用水。煎煮容器推荐使用玻璃器皿或不锈钢容器。
3223溶剂用量《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溶剂用量为“浸过药面2~5 cm”,这与传统煎煮方式类似,但随意性强,加水量差异大,需要进一步细化。
郑虎占等[23]对《伤寒论》96首汤剂(共载方113首)、《金匮要略》95首汤剂(与伤寒论不重复)用药味数、饮片用量、煎煮加水量及煎取药液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剂药饮片量为(200±100)g,每剂药煎煮加水量为(1 400±600)mL,加水量为饮片量的6~8倍(mL·g-1)。以陶弘景为代表的古代煎法中,加水量约为7倍。本研究考察了100 g不同类型的饮片加水浸过药面2~5 cm时加水体积,发现根茎等药材的加水量约为2~8倍,全草、花和叶之类的药材由于质地蓬松,需要更多的加水量,见表2。
根及根茎、种子果实类饮片加水量范围较接近,均值范围为4~7倍;花、叶、全草类饮片加水量范围较接近,均值范围为7~12倍;枝干皮藤类饮片加水量均值范围为6~8倍。由于通常情况下较高的溶剂用量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分得率,为了充分利用饮片,原则上加水量均选择上限。经综合考虑,头煎时根及根茎、种子果实类饮片加7倍量水,枝干皮藤类饮片加8倍量水,花、叶、全草类饮片加12倍量水。二煎时考虑到饮片已充分吸水,加之二煎成分提取量一般少于头煎,结合各类饮片平均吸水系数[24]及加水量测算方式[25],推荐根及根茎、种子果实类饮片加6倍量水,枝干皮藤类饮片
加7倍量水,花叶全草类饮片加10倍量水。
考虑到根及根茎、种子果实类饮片与枝干皮藤类饮片的头煎加水量差异较小,有可能对成分提取率并不产生显著影响,为了简化流程、降低工艺的复杂程度,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亦可酌情将这两大类饮片的头煎加水量统一调整为加8倍量水,二煎加7倍量水。
3224浸泡时间煎煮前浸泡药材有利于成分溶出,同时能够缩短煎煮时间。依据《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规定,浸泡时间推荐采用30 min。对于种子、果实和质地坚硬的药材,建议使用前进行适当破碎。
3225煎煮次数及时间研究表明,煎煮2次即可提取出大部分有效成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也采用2次煎煮,一般药物头煎时间为20~30 min,二煎时间略缩短。一般情况下,适当延长煎煮时间能够获得较高的转移率。为了提高饮片的利用率,推荐头煎采用30 min,二煎采用20 min。对于质地坚硬、滋补类药物,建议煎煮时间延长为:第一次60 min,第二次40 min。
3226分离、浓缩方法考虑到固液分离对成分得率影响较大,建议采用趁热过滤方式进行固液分离,二煎过滤后对药渣进行适当压榨处理,以减少成分损失。鉴于敞口浓缩容易产生大量水蒸气,破坏周围环境,且温度高,时间长,不符合环保的理念,因此推荐减压浓缩,浓缩时将2次煎液合并,温度不超过60 ℃。综合质量控制需要,建议体积浓缩至药材质量的5倍。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继续将浓缩液通过真空干燥(不高于60 ℃)或冷冻干燥成标准浸膏,以适应工业化需求,如制备配方颗粒。
3227其他煎煮过程中尽量搅拌药料3~5次,不推荐敞口煎煮,建议增加冷凝装置,以确保最大限度保留挥发性成分。煎煮液趁热过滤,不推荐使用滤纸等较为致密的过滤介质。
具体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工艺参数见表3。
4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制定原则
41建立质量标准的指导原则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应该参照国家中药产品标准制定的一般准则。该标准应包含制备全过程,加强专属性鉴别和多成分、整体质量控制,注意与饮片质量标准的一致性。其格式和用语应参照《中国药典》,其内容应包括:名称、来源、制法、性状、鉴别、检查、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规格、贮藏等。制备工艺的描述应包括工艺全过程、主要工艺参数、出膏率范围[出膏率(ER)=干膏量(E)/饮片量(M)×100%]、指标成分转移率范围[转移率(TR)=汤剂中指标成分量(D)/饮片中指标成分量(S)×100%],应重视指标成分的传递规律研究,明确影响成分转移的关键步骤。应制定农药残留、重金属与有害元素、真菌毒素及内源性有毒有害成分的限量或含量。质量标准应该能够反映现代研究成果,积极采用鉴别率高、使用方便的方法,对一些落后的方法不宜使用,同时注意降低检测成本。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失去了原有饮片的形态学特征,单纯的指标成分的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难以反映其质量的优劣。因而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控制要重视以指纹图谱为主的整体质量控制。质量评价标准要结合液相指纹图谱/特征指纹图谱和具有互补性的薄层鉴别,达到对汤剂的多层次整体质量控制。中药饮片标准浸膏的质量标准应同中药饮片标准汤剂。
42质量标准主要内容及确定依据
421名称
名称宜采用“XX饮片+标准汤剂”。
422来源
应表明植物来源、炮制品种名称,建议为:本品为XX科植物XX(拉丁名)饮片水煎剂。
423制法
应该包含制备全过程,有详细工艺参数,能够满足制备需要,应包含出膏率及其计算方法。建议出膏率范围控制在均值的75%~125%, 用于控制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424性状
包括溶液颜色、气味和味道。要求无残渣、无结块,分散均匀。
425鉴别
若国家权威单位提供饮片标准汤剂,可以选用该标准汤剂作为对照,进行鉴别。鉴别方法宜采用薄层色谱法,用于弥补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无法表现的信息。如果薄层鉴别信息与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信息一致,不建议增加薄层鉴别。不建议采用指标成分作为对照的薄层鉴别,因为含量测定也要进行该指标的检查,薄层鉴别为重复性工作。
426检查
建议采用pH检查项。
由于饮片标准汤剂对相对密度指标不敏感,不同的标准汤剂之间差异较小,同时相对密度测量时对温度有要求,测量方法也较为繁琐,加之由于规定了标准汤剂浸膏得率范围,因而不建议采用此项。
427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
参考现行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建立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指纹图谱应该能系统的反映标准汤剂中主要成分,具有较好的特征性。参照物尽量选择含量测定用指标成分。采用色谱方法制定指纹图谱,根据供试品的检测结果,标定共有指纹峰,建立对照指纹图谱。根据参照物的保留时间,计算和标定指纹峰的相对保留时间。以参照物峰面积作为1,计算各共有指纹峰面积与参照物峰面积的比值。单峰面积占总峰面积大于或等于20%的共有峰,其差值不得大于±20%,特殊情况,范围可适当扩大;单峰面积占总峰面积大于或等于10%,而小于20%的共有峰,其差值不得大于±25%,特殊情况,范围可适当扩大;单峰面积占总峰面积小于10%的共有峰,峰面积比值不作要求,但必须标定相对保留时间。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制订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相似度不低于09。
428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方法首选HPLC,研究步骤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执行。指标成分应包含现行版《中国药典》中饮片质量标准所采用的指标成分。对于药材中含量低于01%的指标成分,不建议选用。因为极低含量成分在饮片中含量差异较大,导致产品中指标成分含量均一性差,而且极低含量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的合理性值得商榷。对于现行版《中国药典》无含量测定的品种,推荐根据文献选择合适的指标成分。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指标成分含量应设立最低限量,其计算依据为饮片中指标成分药典规定含量乘以最低转移率。同时应根据制备工艺,建立合理的指标成分转移率范围,建议转移率范围控制在均值的75%~125%,以控制产品的质量一致性。
应该注意到药典中有些饮片的指标成分为脂溶性成分或水难溶成分,可能不是特别适合水提取。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不是追求最好的提取率,而是要建立一种标化方法,因而即使某些成分提取率不高,只要其转移率稳定,能够表征提取物的一致性,依然可以作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指标成分。
429规格
标准汤剂:以标化为目的的标准汤剂,每500 mL水煎剂含有饮片100 g,即规格为02 g·mL-1。
为了便于保存及满足制备配方颗粒的需要,可以将标准汤剂通过真空干燥(不超过60 ℃)或冷冻干燥成标准浸膏,则对应的规格应表示为:每克标准浸膏相当于X克饮片。
4210贮藏
冷冻保存,用时复溶。
4211农药残留、重金属与有害元素、真菌毒素限量
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口服液制剂的规定。
4212内源性有毒有害成份的限量或含量限量
限量按照现行版《中国药典》规定剂量折算,按转移率100%计算。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及质量标准流程见图2。
5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展望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作为一种基准,用于标化不同的临床用药形式,推动临床用药剂量一致性。基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可以建立标准的临床用药方案,实现临床用药剂量、研究用量的统一,进而实现临床疗效的一致性。但如何进行不同用药形式之间的换算,转换系数如何确定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方法、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饮片的利用率也会进一步提升,但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导致评定结果相差甚远,甚至相互矛盾。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对照品作为一种标准物质和标准体系,为评价饮片利用率提供了一种方法,但是如何基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进行饮片利用率的评价尚需积累更多的数据。
虽然作者提出了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概念、制法、质量标准等制备原则,但是目前尚没有开展系统的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缺乏权威详实的数据。由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工作量大,重要性高,作者呼吁国家对此尽快进行专门立项研究,如同《中国药典》的撰写一样,由国家管理部门联合高水平科研单位共同制定完成。
由于汤剂在保存、携带等方面的问题,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直接应用于临床并不是非常方便。但可以基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进行配方颗粒的制备,这样既保证了工艺的一致性,又提高了临床用药的方便性,如何根据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合格的配方颗粒仍需深入探讨。目前,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已较为广泛,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各异,导致临床用药剂量较为混乱,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为规范配方颗粒临床用药,统一配方颗粒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制备配方颗粒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在规范临床用药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目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多以个别化学成分的含量及转移率作为指标进行考量,并未体现中药的整体性特征。中药成分复杂,目前只有有限的成分可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仍有相当多的成分未被研究,而这些成分可能作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重要构成,在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标准汤剂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标准浸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成为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手段,标准浸膏作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全成分浓缩体,既保存了已知指标成分的转移率,又以出膏率的形式表达了其他多种未知成分的提取率,是对以转移率为主的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的重要补充,体现了多成分考量原则。同时,标准浸膏作为配方颗粒的原料物质,具有定量准确,调制方便的特点,易于和辅料以特定的比例混合,从而制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配方颗粒,也易于进行颗粒剂与饮片之间量的折算,最终实现临床给药剂量的统一。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仅是中药标准汤剂的一种,主要用于饮片相关问题的研究。依据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进行中药复方标准汤剂、中药药对标准汤剂的规范化研究,为经典名方、中药药性理论、配伍理论等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致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李西文、张鹏、邬兰,日本国株式会社津村等对本文提出许多建议和协助工作。
[参考文献]
[1]董丽丽,李野,刘春波. 日本汉方药发展概况及其借鉴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3):66.
[2]郭晓,郁洋. 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及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启示[J].亚太传统医药,2007(9):9.
[3]刘芳,陈明. 试论现代汤剂煎服方法的规范化[J].环球中医药,2014(5):377.
[4]吴巧娜,谈静,何梅. 银翘散标准汤剂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53.
[5]李一宏. 科学浓缩中药在台湾中医院所应用之概况[C].厦门:第二届海峡两岸(鼓浪屿)中医药发展与合作论坛暨2007海峡两岸中医药成果交流会,2007.
[6]田军军,刘莹,冯广义. 中药汤剂煎煮法和有效成分溶出率关系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8,28(5):373.
[7]韩培红,关晏娟. 对中药汤剂煎煮器具的探讨[J/OL].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http://journal.9med.net/html/qikan/zxyjh/zhxdzxyzz/200412212/zyzy/20080901062821910_62386.html.
[8]丘小惠,何洁. 煎煮时间及甘草配伍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5.
[9]张家成,章军,刘峰,等. 加水量与煎煮时间对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溶出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13.
[10]吴贵林.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9):41.
[11]梁碧彦,钟伟湘,李尚,等. 附子不良反应与煎煮时间及剂量的关系[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9):864.
[12]邵珠德,刘元涛,代龙,等. 传统汤剂中煎煮时间对桂枝活性成分提取率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69.
[13]蓝昕,陈丽云,储秋萍. 煲中药,先煎或后煎有讲究[J]. 自我保健,2015(11):63.
[14]王凤霞. 石膏的药性功效及临床应用文献整理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5]张明明,谭晓梅,陈飞龙,等.葛根先煎对方剂中有效成分提取率的影响[J].中药材,2012,35(1):147.
[16]袁联华. 传统砂锅与煎药机煎煮四物汤的化学成分比较[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2):157.
[17]刘凤仙. 浅谈中药汤剂的制作[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2):64.
[18]杨宏艳,付红梅. 中药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3):241.
[19]杨艳环,赵瑞华. 中药煎服方法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0.
[20]深圳中药饮片煎煮规范[S]. SZDB/Z 472011.
[21]上海中药行业零售药店中药煎药服务管理规范[S].沪中药协字(2015)第002号.
[22]陈士林.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3]郑虎占,魏宝忠,刘迪谦.《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汤剂煎煮方法初探[C].北京:2011年全国中药调剂与临床合理用药学术会议,2011.
[24]王力智,刘冰. 中药煎剂药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和煎取量间关系的实验探讨[J].中国药房,1997(2):94.
[25]李学林,孟菲. 浅析影响汤剂煎煮质量的因素[J].中医杂志,2006,47(6):421.
[责任编辑马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