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专业“6+1”艺术实践改革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6-05-14 13:26易松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改革模式艺术实践

易松

摘 要: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现在是一个很尴尬的专业,学生的个人专业素质不如专业音乐学院的好,就业对接社会比较难,如果不解决一些实质的问题,就会导致这个专业的淘汰。本项目的特色之处就是将课程内容结合经典音乐作品,从模仿训练到改编创作,最后到学生原创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能力的综合提升,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学习再到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接社会提高能力。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改革模式

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的表演专业是学校专业试点综合改革重点专业之一,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在本质是与专业音乐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有着根本的区别,专业院校是专门培养演员、作曲技术和理论研究技术的专门人才的单位。而地方本科院校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层音乐表演、基层文化馆站的艺术指导及管理、企事业单位的文艺活动能手的单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办学模式一直都在改革,但绝大部分仍在走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音乐人才的期望,其核心问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对人才的服务面向和人才的职业适应性、规格多样性特征缺乏针对性的认识;教育观念存在差距,课程建设没有紧紧围绕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这个核心来构建、取舍、优化、整合;在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对接模式构建方面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实质性地进展。

音乐表演专业改革试点以来,探寻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本科教育多样化的大环境中,如何推进音乐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探寻、改革具有地方院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6+1”艺术实践改革项目的实施方案

“音乐表演6+1”项目主要通过经典音乐剧、经典歌剧选段、经典舞蹈作品、经典歌曲、经典戏曲选段、经典器乐作品6个表演项目加上1个“音乐作品创编”项目的演练,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主要对象:1 ~ 3年级音乐表演专业。

1.1 经典音乐剧演练(声歌系)

本实践项目主要演练《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音乐之声》等经典音乐剧片段。

1.2 经典歌剧演练(声歌系)

本实践项目主要演练《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蝙蝠》《伤逝》《江姐》《党的女儿》《苍原》等中外经典歌剧名段。

1.3 经典舞蹈作品演练(舞蹈系)

本实践项目主要演练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东方红》《丝路花雨》《孔雀》及外国舞剧经典《天鹅湖》《胡桃夹子》等经典片段。

1.4 经典歌曲演练(声歌系)

经典歌曲的演练主要指选用经典优秀的民歌、通俗歌曲、创作歌曲等,用音乐表演活动中常用的表演唱、齐唱、重唱、对唱等舞台形式表现出来。

1.5 经典戏曲名段演练(声歌系)

本项目以中国著名剧种京剧《沙家浜》《红灯记》、越剧《梁祝》《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和花鼓戏《刘海砍樵》《打铜锣》等经典唱段为主要演练内容。

1.6 经典器乐作品演练(钢琴系、器乐系)

根据学生主专业方向(钢琴、二胡、扬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演练经典的中外独奏、齐奏、协奏、合奏器乐作品。

1.7 音乐作品创编(音乐学系+器乐系)

创作(作词、作曲)即学生自己创作各种风格的声乐、器乐作品和舞蹈音乐,同时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作曲、配器、音乐制作技术,把创作的作品变成舞台上的有声有形的成品,并在舞台上表演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

2 改革目标的主要内容

2.1 确定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学校自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按照《纲要》精神,定位于立足行业,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为社会培养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应用型人才。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立足本地文化、演艺行业,为农村、城镇的演艺团体、文化管理、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规格多样的音乐人才。

2.2 转型师资队伍结构

因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办学与专业院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师资结构配备上通常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演艺资质,这是一个典型的教师队伍双师型结构范畴。因此,我院的学源结构组成既有来自音乐院校、师范大学、留洋海归,更有戏剧团体、演艺公司、文化产业主管、科研院所等从业经历的演员、导演、主管、科研人员的教师。

2.3 调查研究,探寻行业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素质的期望

过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了解社会、行业对音乐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如中小城镇演艺行业既需要弹、唱、舞、演等技能、技术型的人才、也需要有一定节目编排、创意、创新型人才;文化管理、企事业单位要懂群众艺术管理、流行音乐制作、大众化演艺等方面技术高超、适应社会、懂交际、能协作的人才。

2.4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从2010年开始,课题组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研究了音乐表演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突出专业技能、强化理论基础、完善实践环节”的原则,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2010 ~ 2015年,围绕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完成相关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实践活动开展。构建了“知识多元、能力多样、职业性强、素创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

2.5 调构课程体系——以职业需要为核心、知识多元为目标

根据当今社会对应用人才的要求,我们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音乐、艺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课程结构,并构建“通识、音乐基础理论体系”和“一赛二会三体验与音乐表演6+1实践体系”,把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拓展课程高度融合,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元与综介应用。

2.6 完善、践行人才培养途径

以实践体系为主线、以素创兼备、能力多样为实效,完善、践行人才培养途径。首先,搭建“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两个能力培养平台;2011年,在原有传统实践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规范了以音乐学专业为主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一赛二会三体验”的模式。2014年,构建了音乐表演6+1实践体系。构建、规范、践行了“基本功锻炼”、“素创兼备”和“行业应用”三大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完善了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基本功锻炼”环节——一赛一演一汇报:“一赛”环节指“音乐基本功”比赛;“一演”指“音乐表演6+1”艺术展演周;“一汇报”指各专业方向的教学汇报。

“素创兼备”环节——社团活动+晚会:包括校内重大晚会、毕业(设计)晚会以及社团活动等。

“行业应用”环节——实习、调研与演出:包括见习实习、社会性演出、田野调查、社区辅导等直接与社会服务对象接触的活动。该环节以合作教育为前提、对接职业为主旨,主要通过对接地方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演艺行业以及新农村、城镇社区等主要形式来服务社会、服务行业。

3 研究和改革解决的核心问题

3.1 解决了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

我们根据社会对应用型音乐人才素质的期望,践行“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对接、能力与职业需求对接”的培养理念,构建了“知识多元、能力多样、职业性强、素创兼备”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3.2 解决了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问题

依据业界对应用型本科层次音乐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课程内容,构建“通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和“一赛二会三体验与音乐表演6+1实践课程体系”。

3.3 解决了能力培养与职业对接问题

本改革试点主要通过对接地方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演艺行业以及新农村、城镇社区等主要形式来服务社会、服务行业。较好地解决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问题。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创新之处

4.1 理论上:明确定位,真正把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人才培养与专业音乐院校办学模式区别开来

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即立足行业、服务地方;然后确定人才培养的性质,即适应职业、规格多样。

成果紧扣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服务地方、规格多样、职业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有别于专业院校,针对性、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和实践。

4.2 实践上:突出“应用”,实质性地构建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对接模式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本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对接地方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以及新农村、城镇社区等主要形式来服务社会、服务行业,取得实际效果。

4.3 注重文化传承,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地方文化传承创新

本成果将湖南传统音乐文化、地方戏曲音乐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建设和艺术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效地发挥了地方高校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能,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

总的来说,通过两年的艺术实践改革,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已经找到一个区别于专业音乐学院表演专业的道路。在自己学生的能力层次上,摸索出一条能够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服务地方的道路。本课题的结题也是全体课题组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将来我们会继续努力,将此改革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改革模式艺术实践
国企改革下的投资机会
浅议高职语文创新化教学改革模式
大学生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教育的设置及意义分析
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艺术实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