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善于当着这么多人说话。上一次这样的体验,还是刚刚上大学接受军训的时候,那是1998年。我们所有大一新生踢了一天的正步,傍晚时分,围坐一圈,教官让每人自我介绍。我的自我介绍是,我是从河南省漯河市来的,我叫南飞雁,很高兴跟大家做同学。周围的人都笑了。我想,他们的笑声一定有两个原因:第一,漯河的特产是双汇火腿肠,大概从我的体型可以和火腿肠找到某种微妙的联系。第二,我的名字太像一个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本人似乎跟飞檐走壁关联不大。
这大概就是想象的最初形态。小说的想象和市井的想象,当然是有不同的。想象对于小说而言,涵盖了“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基本问题。写什么说的是见识,怎么写说的是常识。见识和常识之间模糊一片,边际不明,只有想象在混沌之处漫游。
举一个例子来说,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阎连科、梁鸿老师的故乡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在三千六百多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国都。在六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京汉铁路经过的一个小县城。郑州旁边的开封,一千多年前是一个一百五十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现在的开封市区人口还不到一百万,而在1949年,整个开封城区的人口只有二十八万人,不到其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
三千多年也好,一千多年也好,除了史书上的记载,能让我们回到过去的还有想象。如果把它作为小说写下来,一个正在两个城市中生活的人和在座的诸位所进行的想象,肯定是不同的,这就是小说想象的域外和本土。
小说的想象当然不止让我们穿梭时空。我的概念中,小说的想象更多地应该强调当下。我再举一个例子。郑州郊区的一个县叫新郑。清代的《古文观止》、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第一篇文章都是《郑伯克段于鄢》,也是内地大学中文系开学所读的第一篇文章。其中的郑伯,当年就住在新郑。新郑有一座始祖山,山下县城里有个卖卤肉的,只要有时间,我就在周末去爬山,爬了山就去吃猪头肉和大肠。老板五十多岁,跟谁都一见如故,交浅言深是他最大的特点。有一天,老板告诉我,他很难过,因为他的店铺要拆迁了,他决心要做一个“钉子户”。当时我一边吃着猪头肉,一边想象他难过之处。担心挣不到钱了?重新开店成本太高?拆迁补偿不合理?种种想象之后,老板自己说,平房拆了盖楼房,就卖不成卤肉了,就得换地方,这也不是最难过的,他是害怕换了地方,熟客们找不到,吃不到他的手艺。
我感觉自己被戏弄了一样。中国作家眼下关于想象力的危机,是不管作家们再穷尽想象,也不及生活和当下的现实性。就像是两个人赛跑,作家的想象力无法超过现实生活本身的丰富,虽然超不过,但作家还无法退场,必须坚持下去,不然就彻底跟不上现实生活的脚步。我在郑州生活,距离卤肉店五十公里,车程一个小时,但对老板和卤肉店而言,我的想象来自域外,他则是来自本土。
因为每人有十分钟时间,对不善说话的人来说很漫长。我想用第四个例子来结束我的话。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十二岁,上小学五年级。我在家负责辅导他作文,基本上每次辅导的结果都会受到他妈妈的批评,说是思维混乱,没有主题。今年春节,一家人去泡温泉,大儿子的作文题目是《开心的一天》,却没有写怎么泡的,泡了之后是如何开心,他写的是泡过温泉之后,带着弟弟在雪地里疯玩。回忆起当年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泡完温泉只能自己看电视,暗含着批评我和他妈妈不跟他玩的意思。这篇作文我认为很好,但是他写完之后,自己否定掉了,决定重新写,因为妈妈看了会不开心,老师看了也会不开心,而题目是《开心的一天》,他就必须让看到文章的人都开心。
从那篇文章开始,我认定大儿子不会成为一个好作家。任何一个作家的想象力最为可怕的戕害,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审查,而这是与想象力的根本背道而驰的,会让作家丧失掉独立的表达,独立的思考,时间一长就成为习惯,成为传统。而在那个时候,不管作家身处域外还是本土,他的灵魂是被自我扼杀的,这正是一个作家灵魂深处爆发力和创造力、想象力的终结。而我来到人大,参加创造性写作的学习,正是渴望在坚守本土之际,找到达到域外的出口,码头、车站和机场,而这一切的基础所在,就是我有自己的脚、自己的船、自己的车和自己的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