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驿的辉煌文脉

2016-05-14 13:54蒋蓝
书屋 2016年8期
关键词:龙泉山龙泉

蒋蓝

经历数千年沧海桑田以及巴民蜀人的筚路蓝缕,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组构中华文化的骨血,这不但是西南地区,也是泱泱中华弥足珍贵的文化宝库。清代诗人、史学大家俞廷举在《全蜀艺文志序》中,将李白、苏东坡、杨慎并列为三位“古今真大才子”,认为其“才皆天纵”,无人能及。究其原因,除了才能之外,还在于寻常人“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者,其不及三子明甚”。俞廷举不禁感叹,“三子皆产于蜀,得毋岷峨江汉之钟灵独异欤?”

“巴汉溯沿楫,岷峨千万岑”。“岷峨”乃是岷山与峨眉山之并称,有时特指一峰突起的峨眉,以其在岷山之南,故称。峨眉山有四山谱系,二峨山乃是龙泉山脉最高峰。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龙泉山脉狭窄而绵长,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与盆中丘陵的天然分界线。龙泉山在唐代称“分栋山”(《北周文王碑》称“分东岭”,《简州志》称“分栋山”),宋代随灵泉县改称“灵泉山”,明代改为“龙泉山”,至迟在明代,已成为成都的主要踏春胜地和林木、花果之乡。明朝尚书金献民是绵州人,其《题东山》云:“日映山城水绕村,晚烟生处树缤纷。伤春况值东山老,风卷桃花正断魂。”由此足见当时龙泉山一线的花木之盛。1936年,就读于华西大学的龙泉才子晋希天,引种水蜜桃种植龙泉山。特别是1958年3月,正在成都参加中央会议的邓小平同志视察龙泉山,强调“要把龙泉山变成花果山”,由此逐渐形成“龙泉山中桃花园”的磅礴诗意格局。

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年古驿,正气图治,山川秀美,画栋西蜀。龙泉古驿不但承载了色彩纷呈的移民文化,而且也是政治、经济、军事、方言、饮食等在此交汇的锁钥。1911年11月,革命先驱夏之时在龙泉驿发动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四川第一枪。

明末清初时期的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让来自异乡的客家人在龙泉驿生根发芽,这里既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的洛带古镇,更有杰出语言学家董同龢1942年完成的彪炳语言学界的巨著《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凉水井之地,今属龙泉释区十陵镇双林村。龙泉驿作为保存较好的驿道历史遗迹,也是成渝古道中较为繁荣的古驿站,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视觉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驿、驿道、山脉的三位一体,构成了一个连接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区域,各种文化在此对撞、生成出一种富有地缘特色的龙泉文化。而一切山川历史里,人是大地的动词。这里的人与事似乎均处于流动、迁徙、变易之中,这恰恰暗合了《周易》核心的“三易”思想——简易、不易、变易。对此,著名诗人、作家凸凹着眼于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踪迹:东汉李尤,晋代李密,隋末唐初朱桃椎,唐代马祖,宋代欧阳修、张栻、苏洵、苏轼、苏辙,明代杨升庵,清代费密、李调元、杨锐、傅崇矩,现代廖平、戴季陶、郭沫若、贺麟、周太玄、刘子华、沙汀、艾芜、王叔岷、周克芹,还有深入龙泉山腹地对其山水如痴如醉的“东方梵高”陈子庄先生,其数十幅精心绘制的《龙泉山册页》,首次把龙泉山脉的艺术造像提升至国宝级殿堂……着眼于此,凸凹从而首倡“龙泉山脉诗群”理念,凸显龙泉山淳朴厚重、包容南北的天人合一底蕴,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让龙泉驿人引以自豪的是王叔岷先生家族。先生1914年生于洛带镇,师从大师傅斯年、汤用彤,长期供职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先秦诸子、校雠学,其集大成之作乃《史记斠证》、《庄子校诠》等。他是海内外广受推崇的历史语言学家、校雠名家,被誉为二十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领域的泰斗。他晚年居于龙泉驿,享年九十五岁。王叔岷父亲王增荣是诗人,他为父亲编有一书《简阳王耀卿先生遗稿》;王叔岷的女儿王国璎享誉海外,作为学人写有《中国山水诗研究》一书,作为小说家以笔名写有小说《雪地里的春天》、《彼岸》等佳作。

近代戏曲大师黄梅弟子、著名诗人卢前,年仅二十五岁便被成都大学聘为教授,何等意气风发!他在巴山蜀水间游历、考察,写有众多反映当时四川百态的诗歌、文章、散曲。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散曲史》,完成后即交成都大学排印,1930年出版。我在《饮虹乐府箋注:小令》(广陵书社2009年版)里,读到他描述龙泉山的一首散曲《中吕醉高歌·龙泉驿东望》:

到龙泉已近成都,

有万水千山间阻。

关心尽在东边路,

独想望朝朝暮暮。

《中吕醉高歌》的曲牌,多以此以抒其胸中激动之情,壮怀激烈,有戛金断玉之功。卢前乘渡船渡沱江到达简阳县(阳安),始登龙泉山。推测起来,小令体现的应该是他置身山泉铺一线东望。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成都了,卢前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万水千山”,毫不夸张,凸现出他急切回到成都的心情,可见龙泉山还是一座望乡之山。句末迭音词“朝朝暮暮”的妙用,采用似与情人相会的比喻,颇为贴切传神。

富有意味的是,现当代著名作家行列里,张恨水、朱自清、叶圣陶等人数次由东大路翻越龙泉山。朱自清于1944年7月14日、1946年6月17日、同年8月19日三次经过龙泉;1944年9月28日,由于遭到日寇飞机扰袭,加之汽车不断抛锚熄火,叶圣陶更有徒步登临龙泉山的珍贵记录:

……行至龙泉驿下,司机命男客下车,步行登山,以免危险。此自当遵从,余遂随众人登山。山颇高,上升复上升,余喘不可止,汗出如流。忽而云起雨至,霎时全身淋漓。足穿皮鞋,山路滑不易走,更费气力。行一时许,到山顶,据言有十华里矣。重复登车,缓缓下坡,而雨势亦杀。天气突冷,风来如刺,余知殆将受病矣。抵龙泉驿站,受宪兵之检查,又停车一时许。于是直驶牛市口,到站时已四点半……(叶圣陶《蓉渝往返日记》,载《我与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9页)

这些历历如绘的描写,既让人身历其境,感受龙泉山的阴晴突变,更让人感受到抗战时期,一代学人安于职守、不畏艰难的赤子本色。

历史翻开了新篇章。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有感于龙泉驿地界上荟聚的众多优秀当代作家,龙泉驿区政协联袂区文联,开风气之先,编纂了这部《龙泉驿作家档案》,汇集32位龙泉驿行政区域内的现当代作家、诗人的个人档案、代表作、权威评论,这不但是成都市、四川省的第一部区县作家档案志,在全国区县史料文化专项研究里也颇为罕见。人物档案作为一个新兴的门类档案,是一个相对复杂、有待拓展的系统工程。组织者、编纂者不畏艰难,从人物档案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实体管理等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统筹考虑,努力完成人物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管与传承研究,并在龙泉驿、成都市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我相信,数易其稿的《龙泉驿作家档案》,不但可以经受文学与时间的检验,还可以接受“史德、史才、史识、史学、史情”的厘定。如此,作家、编纂者就没有辜负龙泉驿这片土地的恩情。

中国建筑学宗师卢绳曾写有一首七绝《龙泉驿》:“夔剑奇峰嘉乐滔,钟灵毓秀几人豪。如何十里锦江水,祗育文君与薛涛。”诗意带有反问,不妨回到本文的开头,我们现在可以说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猜你喜欢
龙泉山龙泉
话说齐缘堂龙泉铁壶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脉植树造林技术
武汉龙泉山历代隐士生活状态与共性特征
龙泉山瓦斯赋存控制因素及综合评价方法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浅析四川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龙泉山旅游环线三标段彭家沟桥首片箱梁架设完成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