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夫妻农家书屋 谱写“夕阳红”

2016-05-14 13:02田玉生
农家书屋 2016年8期
关键词:株洲市书屋星星

田玉生

6月24日,晴空万里。湖南省湘潭县梅林桥镇杨柳村的星星书屋里,不时飘出欢声笑语。

这是一次特殊的聚会。主人和客人全是七八旬老人,年龄最长的已87岁。老人们各有文化爱好和特长,每隔一段时间,就带着自己的新作,或木雕,或书法,或绘画,或诗词对联,在书屋展出,互相观摩品评,其乐融融。

星星书屋创办于1996年,老年书友们缘于书屋相识,对书屋有着特殊感情,更对书屋创办人何文新、唐翠兰夫妻俩的高尚品德赞不绝口。

初衷,点燃求知欲望

今年83岁的何文新老人,退休前曾任《株洲日报》副总编辑、株洲市监察局局长、株洲市纪委副书记。夫人唐翠兰也已8旬高龄。老两口都是老党员。

1992年,行将退休的何文新夫妻,萌生了退休后回农村办农家书屋的念头。但这事很不简单:要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条件,要放弃与四个子女的天伦之乐。还有,老祖父留下的是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要找材料、砌房屋,要买书订报、日常管理,还要种菜、打柴。老人做得到吗?儿女们放心吗?

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坚定了何文新的决心。

1951年,湘潭解放不久,l8岁的何文新在乡政府打杂,借了一间教室办农民夜校,开设扫盲识字班。只读过小学的他,凭着勤学苦练,自告奋勇当教员,每天下班后赶到夜校去教书。半路上,总有几个热心学员提着马灯在暗夜中等候他。那一双双热忱求知的眼神,令他终生难忘。

“农民,要靠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何文新的切身体会。正是靠刻苦自学,他干出了一番事业。一个“夕阳工程”的想法坚定了:回去办个农家书屋。

活着,就要做点好事

子女们理解父母,没一个投反对票,但十分担忧老人的身体。何文新患有肺结核、高血压、心血管梗阻,是个“药罐子”。

何文新不以为然。他说:人总是要死的。只要活着,就要尽力做些好事。多带救心丸回去就是!

因为工作需要,何文新的退休时间推后了两年。这样,他有了几年时间做“粮草先行”的准备。株洲市当时发展河西新城区,大片旧建筑要拆除。何文新业余收废旧材料,全家一起帮他收,儿子会开车,把收集来的废旧材料一点一点运到农村,两口子的积蓄和5万元住房津贴,也都花光了。

1996年,何文新和老伴终于回到杨柳村。有众人相助,占地百余平方米、砖木结构两层楼的书屋,个把月就建成了。大门门楣上,嵌着何文新自撰自刻的“星星书屋”青石匾额,左右对联也是他自撰自刻:屋依龙盘地,书育栋梁才。

也是热心人帮助,老人从学校、书店、废品站收购了大量书刊,加上自家藏书、朋友赠书,总量近4万册,有政治、文化、历史、文艺、科技、农村百事通、青少年读物、中小学生读物多种,还订了《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湘潭日报》、《文萃报》、《中国剪报》、《益寿文摘》、《老年人》杂志等等,两间书屋不够用,楼上又辟出半间放书。

农村青年大都外出谋发展,书屋读者主要是周围几个村子的老人和孩子。附近的小学搬迁之前,每逢放学,娃娃们像小鸟归巢,叽叽喳喳涌进书屋,爷爷奶奶喊声不断,为夕阳下的书屋平添生机。

借书也没什么手续,免登记,免押金,想看就拿去,想还就送回来,真正是“偷书不算贼”。

环境幽雅,主人和善,屋里屋外有椅子,还有茶水自用,到书屋看书是难得的享受。隔壁银塘村的陈根生老人是忠实读者,重病中还常拄着拐杖来看书,后来实在走不动了,老人恋恋不舍,临终前特别嘱托哥哥和女儿,一定要代他到星星书屋感谢何老夫妻。

奉献,不止于图书万卷

何文新老人并不满足于圆梦书屋。他说,有限的生命不可加长,但可以增宽,在有限的生命中释放更多能量。老人发挥书写之特长,义务为乡邻打报告、写对联、写诗文、刻墓碑。他深入调查上百位农村老人的生存状况,写出详实的调查报告递交上级部门;为一位受到不公正处理的老农送饭送钱,抱屈申诉,四处奔走……

老人心里装着别人,惟独不爱惜自已。3年前的一天下午,老人突发心梗晕倒,邻居闻讯赶来帮忙,妻子唐翠兰才得以掰开老人的牙关,喂了三次救心丸,每次15粒,老人终于醒了过来,竟不让送医院。书屋也照常开门。

去年,唐翠兰也积劳成疾,进了湘雅医院动手术。何老也旧病发作进医院。但只要一出了医院,老两口又“忘乎所以”,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如今,他俩又萌生了扩大书屋规模,办个图书室的新梦想。

猜你喜欢
株洲市书屋星星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大树里的小书屋
攸县学子摘冠航天知识竞赛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湖南攸县煤矿事故确认18人遇难
串星星
星星洗澡
来自星星的玩笑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
博览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