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互联网产业背后的资本危机

2016-05-14 13:02杨静
农家书屋 2016年8期
关键词:资本

杨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

水能载舟

1994年的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但互联网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并开始飞跃式的发展,是在1997年,那一年,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元年。

来自华尔街的美国资本从那时起开始关注中国互联网行业,在互联网行业的各种论坛、讲座、沙龙,手持华尔街资本的VC(Venture Capital即风险投资)代表们经常高调出席,以吸引互联网创业者们的注意。

那是VC们“圈地”的年代,由于更看重的是中国这一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蓝海市场,更由于互联网行业是前所未有的新兴产业,没有模式可循,没有经验可借鉴,VC们并不要求投资回报的短期兑现,他们鼓励互联网企业敢于“烧钱”以创新的营销手段吸引最多的注意力以“圈粉“,鼓励互联网企业尝试各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开辟崭新的细分市场、创造崭新的商业业态。

为了推动互联网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也对国际资本非常友好。据DCM合伙人卢蓉说,彼时“一个仅带几十万美元来上海投资的VC,就受到了上海市市长到机场接机的待遇”。北京市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带着资本回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

随着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军团的崛起,第一批投资人基本都得到了很大的回报,这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的强烈关注。不仅美国硅谷顶级VC已经悉数来到国内,就连欧洲、澳洲和日本等地的国外基金也纷纷携带大笔资金进入中国。业界开始疯狂了,谁都想到互联网捞一桶金,一时间进入互联网的创业者无数,原来的互联网公司扩展也不再理性,只要看到一个新的模式、新的项目,就会有数不清的模仿者……一时间掀起了互联网创业和投融资的高潮,几乎只要是和“互联网”三个字沾边的项目,不管好项目坏项目,都能拿到或多或少的投资,大家开玩笑地把风险投资称为“疯投”。

在国际资本的高调追捧下,中国互联网行业取得了超常规的高速发展。国际资本不仅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提供了第一桶黄金,并且带来了一系列基于市场的“游戏规则”,如期权等一系列规范的管理体制。可以说,国际资本为中国塑造了一个完全基于自有市场经济的朝阳产业。这个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所有分支领域里面最国际化,而且和国际发展前沿最接轨的领域”,长期跟踪观察该产业发展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创始人胡延平认为,这是资本在中国的最大成就,不可否认。

水能覆舟

大量涌入的国际资本引发了互联网投资狂潮,无数还没有找到清晰盈利模式的概念受到阶段性追捧:博客、社交网站、P2P、网络视频、移动APP等,投资热点越来越集中,而可供选择的项目类别却支撑不了创投手中的巨量资金,资本的泡沫一再破裂。

中国互联网遭遇的第一次资本寒冬是在2000年3月,以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遭遇重挫,中国纳斯达克军团也难以幸免,股指不断下滑,网络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到2000年9月21日,纳股指数跌至1088点,创下了3年来的最低纪录,靠风险投资为生的新兴互联网业遭受灭顶之灾,整个互联网业愁云密布、寒气逼人。

但是中国互联网业依然是世界资本投资热点,只不过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行业洗牌。VC们放慢了投资的步伐,不仅关注投资回报比,更加关注投资回报速度;互联网人也从浮躁的氛围中逐渐冷静,不再仅仅关注用户积累,更加关注合理的盈利模式。

然而资本仍然在创造热点追踪热点,资本的泡沫并未随着VC们的日趋谨慎而消退,资本泡沫和资本寒冬轮替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新常态”。

一些互联网企业在获得VC投资后,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长足发展,运营者在和资本的博弈中节节失利,企业发展反而不如融资前。如卓越网本已经在图书音像这一垂直电商领域获得NO.1的地位,在被美国亚马逊收购后,定位模糊,反而在业界排名一路下滑。再如本已和优酷平分天下的土豆网,在融资和并购后,几乎偃旗息鼓。

“司马昭之心”

二十几年来,在为中国普及了互联网的同时,境外资本几乎已经渗透和控制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各个领域,中国互联网产业受境外资本左右在互联网业内早已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

2015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工信部信息中心发布了当年的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单,人们愕然发现,排名前十位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了。

几乎掌握了全中国90%网络消费者数据的阿里巴巴集团,除了深耕电商产业链建造闭环生态、开发卖家资源外,凭借十余年用户行为及交易数据资源的积累,早就进行了业务跨界扩张布局。通过数十起横向收购,阿里的触角已深入娱乐、金融、生活服务、医疗、旅游等多个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领域。这样一家掌握多个行业命脉和信息数据的巨头公司,日本软银是第一大股东,美国雅虎是第二大股东。马云也在试图改善这一状况,今年6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同意从软银集团手中购买其持有的价值2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所需资金由阿里巴巴自有现金支付。而在阿里巴巴IPO之后,根据阿里巴巴同软银达成的协议,软银的投票权进一步被约束,软银投票权不得超过30%。另一家网络巨头腾讯,第一大股东是非洲国际传媒大鳄MIH(南非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

而网络宣传阵地的“喉舌”——三大新闻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外资资本渗透。如新浪虽然在今年5月6日再度调整股权,CEO曹国伟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美国韦尔斯资本管理公司和桑伯格投资管理公司仍然占有较大股份。网易公司的前三大股东分别是澳洲奥比斯投资公司、Cornerstone 资产管理公司和Invesco 投资公司。搜狐公司的前三大股东分别是澳洲Photon Group、澳洲奥比斯投资公司、美国Delaware基金管理公司。

除了上述公司和中国互联网百强榜名单,境外资本在互联网行业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境外资本通过多种途径直接、间接或变相操控中国互联网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内熟视无睹的严酷事实,而境外资本在这方面的运作却日益驾轻就熟。

国内排名第一的招聘网站“前程无忧”(51job)被日本最大的网络招聘公司Recruit的最大股东收购;排名第二的中华英才网被美国Monster收购,成为Monster的在华全资子公司;排名第三的智联招聘被澳大利亚网络招聘上市公司Seek控股,持股比例达56.1%。其他地方招聘网站除“中国人才热线”、“卓博人才网”没有被外资控股以外,其他区域主流地方招聘网站几乎全军覆没。

招聘研究网创始人曾祥兵对网络招聘行业及人力资源服务领域被境外资本“斩首”感到痛心疾首。他认为,人才问题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以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安全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中国所有的人才问题中,人才流失是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致命软肋。而招聘网站里面涉及到金融、地产、军工、石油化工等几乎所有行业的人才信息,有非常全面和详细的资料,包括姓名、服务企业、工作经历、担任职位、负责项目、过往业绩、兴趣爱好、个人电话、个人邮件等。如果这些人才信息,被外资控股方经过系统整理后,提供给其他机构,这些机构通过邮件、电话与某个行业人才建立联系,套取危及国家安全的资料,对中国国家信息安全而言损失是巨大而且持续的。

曾祥兵不无忧虑地担心境外资本掌握了这些信息机构就可以透过对中国存量人才资源的分析,全面了解中国人才布局分配及产业发展情况,进而对中国实施针对性极强的策略,将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家对外资进入互联网产业已经有所警惕,相关政策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外资也有规定。但实际上,外资通过对公司结构进行复杂而巧妙的设计,就可以绕开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障碍,这样既能保证在实际上控制国内互联网,又能避开我国法律及政策的有效监管。

在“互联网+”的一片繁荣下,未来几乎每一个产业领域都将和互联网紧密关联。社会、经济、文化、舆论、商务等各领域将会是如何危机四伏?对此,中国B2B研究中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互联网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已是我国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互联网产业的主流由外资控制,其影响力不亚于一个国家的军队由外国势力操纵,引发的种种潜在后果将十分严重。中国互联网产业背后的资本结构已经到了不能不调整的紧要关头。

猜你喜欢
资本
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2014年度中国资本“金桥奖”
韩媒:中国资本全球布“竹网
2009中国资本市场最佳创富IR奖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