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走出去”助推中国经济华丽转身

2016-05-14 13:49王磊明
投资北京 2016年8期
关键词:走出去企业

王磊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开放发展,全会强调“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息息相关,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见证了中国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折射出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历史轨迹。

“走出去”:中国经济的新形象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工业结构严重失衡、科学技术水平极其落后,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不足1%,GDP占比不足2.5%。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处于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的弱势地位,“吸引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成为最现实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伴随沿海、沿边、沿江及内陆省会城市的全面开放和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在世界各国和地区货物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跃升到2000年的第7位,占世界货物贸易的份额从0.79%上升到3.6%,对外贸易依存度从9.8%上升到43.9%,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性、关联性越来越大。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由过去以我为主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战略合作,从以吸引外资为主转变为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机制相继成立和不断深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68.9亿美元,而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达407.1亿美元,吸引外资量是中国对外投资量的6倍;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231.2亿美元,而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195.6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数量首次超过实际吸引外资数量。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4.0阶段。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制造、中国资本、中国服务“扬帆出海”:高铁、核电、特高压等尖端产品打造国家新名片,中铁、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泰中产业园、中白工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软件、技术、文化等新兴服务出口强势带动外贸结构升级。

产品“走出去”:档次不断提升

在外贸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改善。食品、矿物燃料等初级产品出口占比1980年为50.3%、1990年为25.6%、2000年为10.2%、2010年降至5.2%,基本上每过10年占比就减半。在工业制成品中,20世纪80年代以技术含量不高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等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产品为主。90年代以来,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其中机电产品大幅增长,从1990年的17.9%提高到2000年的42.3%,2003年进一步增至51.9%,占据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到2015年达到了57.6%。

伴随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4.0%提高到2004年的27.9%,从逆差开始转为顺差,此后一直维持在30%左右。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以高铁、核电、特高压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正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具有知识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713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7.7%,世界排名从第28位上升到第2位。从服务出口结构看,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出口占比下降趋势明显,金融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新兴服务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演进轨迹,具体表现为农业产品→工业产品→服务业产品的变化,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全产业链输出转变。产品输出档次的不断提升,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

企业“走出去”:国际化步伐加快

2014年以前,我国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实行“双重核准”:一是由商务部及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对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进行核准,二是由国家和省级发改委对境外投资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类项目的核准。“一刀切”的核准制政策使企业自主决策受到极大限制,对外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境外投资审批过程中存在的耗费时间过长、审批环节过于繁琐、监管过多等问题,2014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先后修订和发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为企业“走出去”松绑。

近年来,在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一带一路”等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根据商务部等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3.1万亿美元,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投资目的地。

在2015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杂志发布的“国际承包商250强”中,中国上榜企业65家,上榜数量居各国第一位,实现海外营业额895.5亿美元,占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的海外营业总额17.2%,平均营业额为13.7亿美元。相比2013年,上榜企业增加了10家,海外营业总额增长了33.3%,平均营业额增加了1.57亿美元。

从投资主体看,民营企业“渐入佳境”。过去中国“走出去”靠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因为对外投资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国有企业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近年来,在保持能源资源产业大规模投资的同时,先进制造业和服务领域的投资明显加快。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开始提速,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从2006年的19%上升到2014年的46.4%。

从投资方式看,并购领域“亮点频出”。对外投资并购项目交易金额从2006年的82.5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569亿美元。比较成功的案例有: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2014年五矿集团公司收购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等。

从品牌建设看,华为、海尔、腾讯、长虹等入围世界品牌500强,享誉海内外。

园区“走出去”:打造对外合作新模式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引导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与单个企业“走出去”不同,需要资本、技术、管理、标准、商业模式等全方面“走出去”,考验的是企业“抱团出海”的能力。

开发区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在企业成本降低、贸易便捷的诉求下,中国的产业园区已在世界各国“开枝散叶”,成为与相关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中国企业正在推进建设的合作区共计75个,分布在34个国家,带动投资近180亿美元,吸引入区企业1141家(其中中资控股企业711家)。75个合作区中,获得商务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达13个,包括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泰中罗勇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

海外园区由一家或几家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带动同行业企业、产业上下游企业集体“走出去”,有利于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可大大降低企业投资经营成本和各种风险,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以经贸合作区为代表的海外园区正成为带动国内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路径、创新中国对外合作模式的突破口。

“一带一路”:“走出去”的

新动力

2016年,习近平主席90天内两赴中东欧地区,访问捷克、塞尔维亚、波兰三国,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提速。6月23至2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举行,一项重要议题便是上合组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建设互相推进、互相融合。“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和提出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响应,既契合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利益诉求,又构建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来看,“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等,总人口44亿,约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有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需求。商务部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双边贸易总额达9955亿美元,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5.1%。其中,对外直接投资额148.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2.5%;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926.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总额的44%。

对内来说,“一带一路”是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将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西北六省(自治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广西、云南、重庆、西藏西南四省(直辖市、自治区),福建、广东、浙江、海南、上海东部五省(直辖市),以及西安、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7大开放高地,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15个沿海城市港口,香港、澳门、台湾三地“收归囊中”。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的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将成为相关省市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新动力。

(作者单位:赛迪顾问)

猜你喜欢
走出去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