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探究

2016-05-14 02:07席亚萍
医学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药理作用进展中药

席亚萍

摘要:中药药性主要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和无毒,其不仅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更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课题便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同时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并详细作论述如下。

关键词:中药;药理作用;药性理论;进展

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而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其主要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所归纳出来的。对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前人用药的相关规律、完善和丰富药性理论,还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

1 现代药理的研究

我国现代药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开创性研究应归结于陈克恢的麻黄研究及相继进行的几十味中药研究的功劳,通过几十年演变,便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研究思路。关于现代药理的研究思路,即是:提取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以及有效成分。而这一研究思路,与植物药的研究思路十分相似。此外,我国在进入90年代以后,有关复方、作用机理与不良反应的研究正不断增多,因此也形成了两条清晰的研究思路,即:复方整体研究及植物药研究思路。

2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和无毒,具体如下:①四性:四性也称四气,其包括温、凉、热、寒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可归纳为药物热性与药物寒性两种不同的性质。四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中医治病时,其便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之偏性,遵循“热之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以达到阴阳相对平衡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病的目的[1]。②五味:中药五味是指辛味药、酸味药、甘味药、苦味药以及咸味药。其中辛味药的药理作用为解痉、镇痛、发热、抗病毒、抗菌、改善微循环等;酸味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为抗炎、抗菌,收敛止泻、止血以及使组织蛋白沉泻凝固;甘味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为补充机体,提高人体抗病毒能力及免疫功能;苦味药的药理作用为解热、利胆、抗炎、抗菌、泻下、止血等;咸味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为补益、泻下、镇痛、杀菌、解热、利尿、抗凝血等。③归经:中药归经理论是从中药功效以及对药物的疗效观察后所总结出来的,通常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包括归心、肝、脾、肾、肺、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2]。④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升为上升,降为降逆,沉指内行泄利,浮指外行发散。⑤有毒和无毒:中药的有毒和无毒是指对药物的偏性、药物的毒性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对机体不利反应的现代认识。

3 中药药性理论已有研究及问题提出

3.1中药药性理论的已有研究 ①化学成分:研究认为,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药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苦寒类药物的化学成分以苷类、生物碱成分为主;辛温类药物的化学成分以挥发油为主;甘平类药物的化学成分以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为主。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中药药性平、凉、温、热、寒与Mn的含量比例呈负相关,与Fe的含量比例呈正相关。②药理作用:临床认为,中药归经与药理作用存在紧密的联系,与中医所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一理论相吻合。③临床应用:关于中药的临床应用,是药性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中药的不断临床实践,也可以使中药区性理论得到不断的补充与完善[3]。

3.2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问题 目前形势来看,中药药性理论作为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关键,其在中药应用与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目前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4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可行性

上述总结可以看出,中药临床应用与中药功能是互通的,中药药性理论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因此中药临床应用也可起到观察中药应用药性功能的作用。而中药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属一致性,中药药性与临床应用又属一致性,因此可将中药药性、临床与药理作用三者相联系的。进一步拓展,研究者可通过对这三者的研究,构建药理作用的药性理论关系,从而提出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5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研究与展望

5.1中药药性研究 ①目前,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方法有多种,例如常见的化学分析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临床研究法、分子生物学研究法、药理作用研究法等。其中,药理作用是指中药临床应用的具体反应,其也是目前研究中药药性最好,最能体现中药理论指导,又融合了现代科学内容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建立,便是要总结归纳中药药性各要素(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和无毒等),并通过比对分析,总结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重叠的药理作用。另一方面,拥有重叠部分药理作用的中药,理论上讲便会有相对应的药性要素组合,即可通过药理研究与临床实践进行验证,从而达到对现有中药药理论进行补充、完善的作用[4-5]。

5.2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便可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如咸味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为散结、泻下、镇痛、镇静、解热、杀菌、抗凝血、利尿、降糖、降压及降脂等;而甘味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为补充机体,提高人体抗病毒能力及免疫功能,具有解热、杀菌、利尿、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之效。将两味药物进行比对分析可见,两者具有解热、杀菌、利尿、降压、降糖、降脂等相同的药理作用。

5.3中药药性理论的阐明,既能够正确、客观把握中药本质,揭示中药应用的规律,又能保障中药临床应用中取得确切、显著的疗效。而中药药理作用是中药本身功能的现代反映,可见中药药理作用与药性理论属于相关互通的。因此,建立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中药药性功能与药理作用互通联系的同时,又能扩大中药原有应用范围与功效,进而为中药新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保 障[4-5]。

5.4研究展望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便也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中,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属于基础与先导。若要加快中药现代化的实现步伐,便需进一步加强基础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从药理作用的角度展开分析,对临床应用-药理作用—中药药性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中药药性的本质,充分体现中药的特点与优势,完善中药药性理论的相关数据,以此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的不断发展。

综上,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从药理学层面对药性的本质特征展开分析,进而使中药药性理论更具宏观性、系统性与整体性,为完善与健全中药药性的应用范围提供依据,因此在今后也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红玲,袁光英.浅议药性理论的基本药理作用[J].中国化工贸易,2014,34(34):217.

[2]张百霞,等.基于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91-94.

[3]张帆.中药四性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66-67.

[4]胡亚楠,等.基于药理作用的组分中药药性预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125-126.

[5]傅睿.中药药性理论辛味功效及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55-56.

编辑/翟辰万

猜你喜欢
药理作用进展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橘红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无花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玛咖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