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

2016-05-14 00:51赵忠心
中华家教·幼儿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桑枝不良习惯小孩子

一位家长来信

一位家长来信咨询说,妈妈在午睡,5岁的儿子偷偷地走进屋子,窸窸窣窣地翻妈妈的衣服。从妈妈的口袋里拿了两块钱,悄悄地放到自己的兜里了,而且已经是第三次了。妈妈发现了,但没有吱声。曾想当场逮着孩子抓个“现行”问个明白,但又担心伤了孩子自尊心;不问吧,又害怕孩子养成坏习惯。

家长问: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现在的早期家庭教育在方向上有偏差,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早期智力开发上,对品德和习惯的培养不大重视,有的家长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是很有害的。孩子小时候,习惯和品德上出点儿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等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和品德,再去纠正,那将是很难很难的。这位家长,注意到孩子的品德和习惯问题,头脑是很清醒的,有教育意识,我很赞赏。

学龄前的孩子,还不具备犯罪能力,品行问题一般也谈不上,至多就是个不良习惯问题。但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常言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良习惯若不加约束,不防微杜渐,及时制止,任其自由泛滥,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品德问题,甚至会导出十分严重的后果。

桑枝要小弯,儿子要小教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列举过这样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从前,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方得一子。小儿子就像是无价之宝,他成天乐得合不上嘴,迁就放任,不管不教,任其为所欲为。儿子到四五岁的时候,一不高兴就张口骂人,动手打人,简直是强横霸道无所不至。父亲总觉得他年纪还小,不懂事,还不认真管教,敷衍糊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恶习不断膨胀,胆子越来越大。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便常常偷他父亲的钱,到外面去赌博,一掷千金,毫不吝惜。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觉得再不管就不行了,于是当着众人的面,把儿子大骂了一顿。儿子不但不怕,反而张口大骂他的父亲:“你这老东西,该死不死,还要骂我。你当心点,我迟早要弄死你!”

父亲听了儿子这浑话,气得浑身直发抖。他心想:这浑话虽说是儿子在气头儿上说出的,也不能不防着点儿。当天晚上,他把一只小斗桶放在铺好的被窝里,就像是有人在睡觉。他则静悄悄地躲在床后边,屏息着气,看他儿子的动静。果然,儿子轻手轻脚推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进屋来,手里提着一把锃亮的大斧头,一到床前,便怒气冲冲地举起斧头,狠狠地向床上的被窝乱砍一通。只听“啪”的一声,小斗桶粉碎了。儿子以为是他父亲的脑袋被砍碎了,丢下斧头,便仓皇逃走了。

光阴似箭,一晃过去了十多年,这位富翁已经有八十多岁了。暮年孤独,苦不堪言,睹物兴怀,悲感交集。虽恨儿子无良,但仍旧希望儿子脱胎换骨,改邪归正,重新回到身边来。

有一天,老人家正在桑园里独自散步,忽然有一年逾三十的农夫朝他走过来,对他说:“老人家,请你把这株老桑枝弯过来。”老人说:“老弟!你开什么玩笑啊,老桑株哪里还能弄得弯?”那农夫说:“不错,不错,桑枝要小弯,儿子要小教。”老人家听了这句话,不禁顿触旧恨,悔恨不已,珠泪点点,泣不能抑。农夫又对老人说:“你仔细看看,我是谁?”老人上下打量,细细端详,眼前不正是自己逃命在外的儿子吗!父子二人久别相认,百感交集,抱头痛哭。

“桑枝要小弯,儿子要小教。”老人和儿子都从切身经历中明白了这个道理:忽视早期品德教育的做法是错误的,不仅危害孩子,也会使家长受害。许多犯罪青少年的出现,都是与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放任自流有直接的关系。

管教小孩子要谨慎从事

这位妈妈注意到儿子背着大人私自拿钱的行为,表明妈妈很细心;也知道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不知道如何处理,请教教育专家,这种谨慎的态度也是值得赞许的。

对小孩子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取谨慎的态度,小心翼翼地处理。小孩子的心理很稚嫩、脆弱,经不起重击;若是在一气之下,态度粗暴,鲁莽行事,把孩子痛打一顿,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很有可能会伤害孩子,把孩子推向邪路,事与愿违。

我想,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一定非要“抓现行”,可以事后找孩子谈话。谈话时,也不要直接指出孩子的行为,而是启发孩子自己坦白,究竟做了什么错事,跟家长讲清事实。让孩子觉得家长早就发现了自己的行为,家长没有当面指出,是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照顾他的面子。也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会促使孩子自我约束,检点自己的行为。然后,指出行为的性质和危害,进行严肃批评教育。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能放任不管,放任无异于“助纣为虐”。小孩子其实也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家长不允许的。要不,他为什么会在“妈妈午睡”时“偷偷”地拿钱呢?很有可能是由于经不住什么诱惑,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欲罢不忍、欲罢不能而已。

家长在批评教育时,不要轻易定性为“偷盗”行为。可以严肃地表明态度:这种“私自拿钱”的行为是错误的,是绝不允许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若是需要,必须经人允许。并严正警告:如不立即克服这种不良习惯,在一定条件下性质会发生变化。

家长还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要胡乱花钱,还是正当的需要。胡乱花钱要制止,正当需要要满足,可以酌情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指导并监督孩子如何花钱消费。

(赵忠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桑枝不良习惯小孩子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警惕伤肾的不良习惯
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
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藏好了吗
开心图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