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飞
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成德绵三地已经各自“领命”。但三地如何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可复制的“成德绵模式”,也许才是这场“国家试验”的应有之义。
7月4日,《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正式获国务院批复。
去年9月,包括四川在内的8个区域被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中央决定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探索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有效机制、模式和经验,开展先行先试。
在近一年的探索实践中,成德绵统筹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7月12日-21日,四川省连续召开三场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关心的话题。在21日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由三市主要领导参加的新闻发布会,更是吸引了各路媒体。镁光灯下,三市不仅亮出了各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解题思路,也聚焦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回应了媒体的关切。
各有突破方向
在发布会主持人口中,成德绵是四川省“颜值”最高的三个市。
实际上,成德绵不仅仅是“偶像派”,更是全省当之无愧的“优等生”。成都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绵阳是国家唯一的科技城;德阳是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成德绵地区是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先行先试地区,成德绵三地最近取得的创新突破引人注目。发布会上,三地相关负责人围绕各自的最新进展侃侃而谈。
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成都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上的突破最为“亮眼”,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发明人,以股份等方式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月初,成都发布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新十条”。
这是两年前“成都十条”的升级版。那次新政将100余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解放”出来,带着成果和技术创业,实现转移转化科技成果900多项,带动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上万家。“蓉十条”火力更猛,直接触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敏感”核心:所有权归属。
一年多来,成都至少有100余位高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带成果、带技术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2015年,超过1000项高校科技成果在蓉获得转化。
而成都开局“十三五”部署的工业强基、城建攻坚、融入“一带一路”等“六大行动”,也跃动着创新的基因。
“促进产业集群整体‘跳级,成都已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 21个。”成都市常务副市长朱志宏表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成都正积极探索联盟建设。目前,成效已然凸显。
“人才工作,三地中德阳排最后。”德阳市委书记蒲波直言,“未来这一现状将被改写。”
德阳的信心,一是源自擦亮职业教育闪亮名片的定位,二是建设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中心。
作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唯一的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市,德阳目前已建成职业院校26所,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
不久前,德阳发布“史上最强”人才新政,成立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设立总额不少于4亿元的专项资金,招揽国际领军人才。
“产业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绵阳市市长刘超表示,目前,通过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绵阳建立总规模为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7000万元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累计向411家创新企业注入银行信贷资金92亿元。
“主命题”的解答方程式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国家赋予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命题”,而四川则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成德绵地区。
四川历来是国防战略大后方,集聚了大量军工资源,具有航空航天、电子军工、核工业、兵器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门类齐全的军工行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四川试验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在稍早之前举行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蔡竞已经回应了成德绵最重要的使命:“一个核心主题”,即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在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三地将如何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也成为各路媒体关注的热点。国务院批复《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让三地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三地将如何“解题”?
“批复文件里,提出了多项针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对突破以往的障碍将有很大的作用。”新闻发布会上,三地代表表示。
在先行先试的利好下,三地准备在哪些方面率先破题,为国家探索经验?
“绵阳要积极推进军民融合的创新转化。”刘超说,绵阳将启动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和转化计划,探索建立军民两用技术降密解密机制,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库,全力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也是成都下一步的重点,此举在于解决“散落”状态,形成集聚之势。
为此,成都将积极构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产业体系,以及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园区体系,后者将在今年内全部落地。
“德阳路径”则是放大做强德阳千余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主动寻求与成都、绵阳两地军工企业合作,为其提供专业产品配套,推进军工科研项目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成果转换等。
如何“协同创新”
在创新改革试验中,三地已经各自“领命”:成都将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德阳将重点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绵阳将重点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
为什么中央将成德绵三个城市“打捆”,同步进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探索?成德绵三地如何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不同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方向,三地如何抱团干好同一件事?发布会上,媒体将火力集中在此。
朱志宏表示,成德绵协同创新,首先要加强规划,实现错位发展。根据安排,成都主要定位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目前,成都正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推动成都科学城建设等,加快建设全面创新改革平台。
在打通三地协同创新通道上,蒲波表示,从德阳的角度,希望成德绵三地从三个方面着力,搭建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协作建立成德绵协同创新政策体系;二是搭建成德绵创新要素流动平台;三是推进成德绵区域一体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
刘超则表示,虽然三地在做同一件事,但是省委省政府在给三个市进行定位、明确重点任务、明确发展目标时是有差异的。对于绵阳来说,就是要突出军民融合。有了不同还要有协同,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策共享共用,创新方面的协同等。“和而不同”,才能实现协同发展。
一年前,一条成绵乐高铁,让成都、德阳、绵阳三地的“城市群”形象更加清晰,“成德绵”已成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无可取代的典范。
1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中国(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在成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无疑是“成德绵协同创新”最切近的工作落地。
最近一年来,三地合作日渐频密:去年成都和德阳签署了同城化框架协议,实质性推动同城化合作先行先试;在绵阳召开的中国科技博览会,成德两地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在成都举办了四届,德绵两地也深度参与。
发布会上,三地代表几乎表达了同一个愿望: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外,更希望政策共通共用。而如何在国家试验中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形成可复制的“成德绵模式”,需要三个“优等生”去共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