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鹏
【摘要】作为音乐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声乐艺术在表演、歌唱时侧重表达的是作品的情感,这个情不止蕴含在词、曲中,更蕴含在歌唱的肢体语言和美学意境里。从美学视野对声乐艺术进行考量,可以进一步发掘声乐艺术的价值,提高声乐艺术的表现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声乐艺术的特点,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美学路程,最后就具体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艺术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学视野;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的涵盖面极其广泛,大体上包括声乐教学、声乐评论、声乐创作、声乐表演等,其拥有的国际艺术性质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学界关于声乐艺术的研究大多数都局限于作品的创作、表演等层面,从美学视阈、哲学角度对歌词、曲调之美进行剖析的,可谓是非常少。笔者结合多年经验,试图另辟途径,从美学角度谈谈对声乐艺术的理解。
一、美学视野下声乐艺术的特性
音乐主要有声乐、器乐两种表现形式,其中,声乐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涉及声乐作品、声乐表演、声乐创作等声乐要素,包含了歌词、人声、音乐等方面的内容。声乐艺术主要通过音乐的旋律、节拍、力度来表现声乐的艺术美。声乐艺术具有以下特点:
1、人是声乐艺术的创造者
以美学视角来看,声乐艺术就是通过人的表现来展示的美学效果。得天独厚的嗓音本身就是令人艳羡的资源,好的声音先天具有难以估量的审美价值。“余音绕梁,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都是人们对好声音的赞叹。好的嗓音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练就的,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嗓音,就有一百个特色,因此,可以说,在声乐艺术中,人这一因素是不可复制和重复的。
2、声乐艺术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
大部分声乐作品都拥有文学的影子,与文学作品息息相关,借助深厚的文学背景底蕴,声乐艺术在美学特点上的体现就更加丰富多彩,动人的文字可以让声乐作品更加细腻内涵准确,使人容易理解,真正都进听众的心里。如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可以用来“歌之咏之”。再如香港金牌填词人林夕填词周华健原唱的《难念的经》,因为紧扣《天龙八部》主题,大量引入佛教故事,层层推进,与原著内容交相辉映,从而赋予了歌曲以强大的文学张力,丰富了听众的想象力,这首歌曲也因为达到了文曲合璧的最高境界而被人们广为传颂,直至家喻户晓。
3、声乐作品植根成长于民间艺术土壤
最早的声乐和舞蹈艺术,都起源于巫祝活动。后来,在阶级社会,虽然宫廷声乐艺术更能代表声乐艺术的规格和水平,但是,相对来说,民间声乐艺术的领域更加宽广,形式也更加多样。究其原因,民间的乡野民谣为了声乐作品茁壮成长的沃土,脍炙人口的民歌在民间普及广泛,参与人数以及欣赏人数众多,声乐艺术可以依靠大众的力量快速发展,因此,民间声乐艺术种类异常丰富。
二、声乐艺术和声乐美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十九世纪初,音乐家、诗人巴尔特在所著《音乐美学的思想》中第一次提出了音乐美学一词,其后在研究音乐艺术中,音乐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但依然没有完善的理论进行支撑。直到十九世纪末,德国费德勒把美学从艺术学中分割出来独立探讨,他主张,艺术应由理论、历史以及批评三个领域构成。我国研究声乐和声乐审美起步较晚,均源自西方国家,所以,中国声乐艺术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难免会受到西方的影响。
当前我国对于声乐美学的研究,几乎大多被西洋古典音乐所局限,对于其他的一些声乐要素则研究相对不足。基于这种情况,分析研究器乐成为了音乐美学研究的主流,这一研究领域也被限制在器乐中,以音乐研究之名去研究音乐美学,并未将音乐美学独立出来就行单独研究。长此下来,声乐美学自然被边缘化,被忽视和遗忘,难以受到重视,在声乐的演唱和审美以及教育等重要环节很少被人研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互联网迅速普及,传媒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种类,音乐不断发展与深化,在这个阶段对音乐美学进行探讨,有必要也必须将声乐美学独立出来。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声乐美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科的基础学科。我国高校声乐美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人类听觉感性满足规律、与音乐实践有关的哲学和美学问题、音乐美学思想及学科历史。但是,我国声乐美学这个概念才被单独提出来不就,所以,学界关于声乐美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技术探索阶段,有关声乐教学理论领域的研究还非常少。
三、声乐美学的具体内容
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通过声乐艺术,创作者和歌唱者所要传达的主要内容是情感,这种情感包涵在声、曲、词中。声乐美学中的词,作为表达情感核心部分,自其创作伊始便尤其内在的情感倾诉,因此在歌唱中,歌者需要通过声音与肢体将其体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被感染。作为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曲调由旋律、节奏、节拍、和声、调式、复调、曲式、配器构成,通过这些元素去包装歌词,结合歌唱者的情感,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更加饱满的表达艺术情感。
作为音乐审美的客观因素,声情是基于曲情、词情,由歌者对歌词重新解读后顺应的概念,使听者感染。在美学视域分析声乐艺术,即是剖析声乐艺术中的词、曲、情之艺术美。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中国的诗歌与歌词本就是同根同源,宛如一对孪生兄弟,通过对歌词的语言进行诗化,就构成了个美丽的意境。作为语言特色极强的语种,汉语拥有四种声调,韵母能够得到延长,所以歌词需要诉说的情感,借助于汉语的特色更加适合咏叹而被观众易于接受。抑扬顿挫的朗读,经过乐谱修饰后,更助于表达写作者的情感。如《好久不见》,一见题目就立即让人产生联想,想象曾经的朋友、恋人,在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忽然相遇那种相见无言的情景。音乐作品中旋律是其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旋律即使基于歌词将歌词音乐化的表现手段。如果说歌词是声乐的灵魂,旋律则是声乐的骨架,缺乏旋律就不能使歌词有声化。如肖邦所作的名曲降E大调夜曲,乐曲是肖邦给玛丽普列艾丽所写的,通过这首曲子,作者创造了经典的旋律美。和小夜曲不同的是,这首夜曲所表达的是作者的心里独白,通过低诉式的旋律,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声乐是一种以人的声音作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归根结底,声乐的表现需要依靠演唱者的嗓音条件。因此,演唱者的声腔美自然也是声乐美学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如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因为他完美无瑕如金属碰击一样的声音,为其演唱的声乐作品润色不少。以至于在他的表演中,听众在欣赏完歌曲之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并非词曲本身而是他的嗓音,这便是声腔的魅力,是声腔对于作品二次包装,赋予作品心的情感和生命。如同帕瓦罗蒂一样,许多演唱者如宋祖英、蒋大为等人的表演之所以能被人们铭记,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嗓音,他们的演唱能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而独特的美的体验。这种记忆,是听众对他们的认可,也是他们向听众积极传达声乐艺术美的结果。
“艺术无国界”,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声乐艺术是人类独特的审美体验。从美学视野对声乐艺术进行探析,实质上是对声乐艺术的哲学思考和研究。这种思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诠释声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声乐艺术的本质,为我们研究声乐之美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教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体系建设[J].河南科技,2012(03)
[2]梁丽.声乐中如何表现情感[J].黄河之声,2012(09)
[3]陈龙.美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J].群文天地,2012(04)
[4]张文娓.浅议立体视域下的声乐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