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大道惟一读

2016-05-14 17:48冷永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闲人论语文言文

冷永

苏轼在《日喻》中说“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要识水之“道”,需下水,要悟文言文之“道”,就要投身到文言文的海洋中畅游。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学习明确要求: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主要强调诵读与积累。非诵读,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留其味。诵读,对文言文学习来说是不二法门,多诵读、多积累,有助于学生建构扎实的文化底蕴。

一、轻迈入境读完整,助读建构文面阅读格局

初学文言文,适宜整读。整读,即关照整个文面,遇见障碍不停顿、不回读、不修读,坚持读下去。学生初次整读,速度一般放得很慢,声音也不大。完整读完一遍后,他们圈出读不准的字和不会停顿的地方,通过工具书和同学互助等方式把这些障碍扫清后,对这些有困难的地方加强诵读。学生第二遍整读时,老师可在学生易出错处进行助读。文言文阅读课上,老师和学生是阅读的共同体,只有“读者”,没有“教者”。助读,即要求教师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遇到字音和句读的问题,教师大声读出正确的读音和合理的停顿。教师的助读虽然会让学生的诵读短暂停顿,但会保持学生诵读的相对完整性。助读能充分抓住学生向师心理,既有利于建构和谐的阅读环境,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第三遍整读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他们读得有底气,读书的声音也会大起来。

整读、助读促进是学生自主阅读、相互补充和不断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小步轻迈、逐步深入地实现了文言文阅读体验的发展。

二、甚解入神读多元,勾读打开文中阅读触须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概括阅读感悟:“好读书,不求甚解”。细想一想:有了”好读”这一前提条件,书意读中自现,“甚解”是必然结果。但在当下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求甚解,不好读书”的现象却大行其道,这与课标“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的要求大相径庭。文言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过多地去“紧揉慢搓复又割”,把完整的文章碎片化,以析代读,以讲代读,实属“得繁言而忘要意”。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在出示苏轼写作背景后,引导学生经由“闲人”一词切入文本,勾连起全篇的阅读。我先让学生谈对“闲人”一词的多层体会,由一个词语打开切面,勾连学生走进文本,站在文中去阅读,促使阅读主体、作品、文本和作者之间发生深刻的多维对话,这就是勾读法。上课之初,一位学生读到课本下页的注释——“清闲的人”,但没有形成个人观点。不少学生摇头,却又给不出独到解读。笔者提议学生把“闲人”还原到所在句,勾连句境来读。学生研读完整句子后陆续发言,一位学生说:“别的人都忙着,只有他们俩是闲人,这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我顺势请大家从文中拎出表明作者孤独的句子,他们齐读“念无与为乐者”。走进这个句子,明白苏轼“无与为乐者”才“闲”,就逼近了他被贬后复杂的心境。学生的阅读思路豁然贯通,有学生说:“被贬了,他心里抑郁难过,不痛快。”有学生说:“据文章最后一句话来看,他不是个愿意闲下来的,赏景只是无聊时一种排遣,他并不能从根本上乐起来。”有学生说:“‘但少一词显露出他的失群落魄感,做闲人,他很失落,他还是渴望被朝庭重新重用,再展抱负。”有学生说:“景语即情语,他心如静月,表明他看得开,内心平静。”

勾读法让课堂呈现百家争鸣的蓬勃生机。通过勾读,学生走进了心境微妙、五味杂陈的苏东坡。一个词语,勾起一个句子,一个个句子撬起完整文章。学生潜入文言文深处,进行了属于他们的有层次的、富含个性化的多元勾读,“甚解”读中自来。

三、链接入味读新韵,比读打捞文底阅读领悟

所谓比读,就是要求学生把文言文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真切体验进行比较,拉近生活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古文作用于今天的生活。今昔比读,能使学生有所见、有所悟、有所获,有所用,切实感受到文言文带来的跨时代的指导意义,体味经典作品的恒久价值。

学习《论语十二章》,笔者要求学生比照实际生活,把《论语》置于新时代的显微镜下,结合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重新审视,鼓励学生对经典进行增删添补改,把《论语十二章》解读为“新时代新《论语》”。

在浸入文底通诵的基础上,笔者要求他们努力读出新的发现。一名学生默读后这样解读第一章:“我认为仅凭‘不愠这一点就能成为君子,评价标准很片面,‘生气与‘不生气也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尺。遭遇不理解,应有诚意地主动与对方沟通,努力消除误会。如果任由‘别人不知,等到误会无法消除,‘愠之晚矣。”他从为人处事的角度比读论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给出了全新解读。既融入了现在的道德观,也有交际关系学在里头,与时俱进地新读论语。

另一名学生针对第九章,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几个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值得我学习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把人分为‘贤和‘不贤两种,太过绝对。区分的标准是什么?这‘三人之中就一定有‘贤人吗?就一定不会都是‘不贤的吗?如果是这样,该学习他什么呢?”他的一连串追问,如一块块小石头激起千层浪,大家热情高涨地探讨起来。古今思维交汇碰撞,不断激起新的思想和新观点的火花。这些都是学生通过比读所得,而非教师告知,更不是死记硬背能有的收获。老师导之以法、以度,学生口诵心惟,咀嚼体悟,终将产生感奋共鸣。学生自主能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催生了创新意识的萌芽。

要使学生对与生活关联相对遥远的“之乎者也”感兴趣,并非易事。只有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完全挖掘学生自主阅读的潜力,才能促进学生领会文言文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感和二次创造的成就感。基于此,文言文教学的关键还是落在一个“读”字上,别无其他诀窍和捷径可走。文言文学习,少一些学究解经式分析,多一些声形并茂的诵读,就多一份陶情冶性的收获。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应做最虔诚的“读者”,共同做足读功,拓宽读面,立足文中,潜入文底,养成整读、勾读、比读等深度层递阅读的好习惯。读文本,读作者,读社会,读自我,读人生……只有漫溯在文言文这条亘古不息的河流中,我们方可悟出文言文阅读之“道”,循序渐进地培养起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来。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庆安中学]

猜你喜欢
闲人论语文言文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忙人与闲人
在水边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如何读懂《论语》?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论语·为政第二》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