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特质,教出小说的个性

2016-05-14 17:48周文忠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交流

周文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在教学时,不少老师能抓住这三个要素进行,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遇到小说,都以这三个要素为教学内容,就必然千课一面。长期以往,教师厌倦,学生腻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材中没有两篇完全一样的小说。教学小说,只有抓住文本的特质,才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个性。

一、发现“这一篇”小说的特质

“这一篇”的特质,是指这一篇小说所特有的、其他小说没有或不够突出的地方。如何发现“这一篇”的特质呢?

1.钻研教材,发现特质

钻研教材,是发现文章特质的基础。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发现“这一篇”小说的诸多妙处,发现文本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元素:情节的、人物的、思想的、结构的、写法的、情感的,等等。

2.进行比较,凸显特质

比较是发现文章特质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将“这一篇”小说与同类型小说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其与同一单元其它小说进行比较,以凸显小说的特质。

例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具有哪些特质呢?可将其与同一单元的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从内容上看,两文都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从视角上看,《孔乙己》是从一个小伙计的视角写的,《范进中举》则是从胡屠夫、众乡邻的视角写的;从表现手法上看,《孔乙己》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范进中举》除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还运用了对比;从情感看,《孔乙己》表现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范进中举》表现了作者的嘲讽之情。从人物形象上看,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迂腐不堪、死要面子、深受毒害的人,范进则是一个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奸诈的形象。通过比较,《范进中举》的特质一目了然。

二、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个性

(一)侧重形象揣摩,教出个性

巴尔扎克说:“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输到他所塑造的人体里。”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通过人物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教学小说,揣摩人物形象是不能越过的教学内容。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小说,于勒立体化的形象是这篇小说的特质。著名特级教师王君教学本文时,侧重于于勒形象的揣摩,其教学思路:(一)从于勒的人生起点看于勒。着重揣摩“糟蹋钱”的含义。(二)从信中的破绽看于勒。生找破绽,评价于勒:于勒故意说谎是因为心疼家人,怕家人担心,同时也很自尊。(三)从老船长的话看于勒。师问,生答:于勒要脸、要尊严、要温暖。(四)从于勒的形象看于勒。师指导学生朗读,生评价于勒:于勒已经是一个很辛苦、很沧桑、非常感恩、懂礼貌的劳动者。(五)再次回顾起点看于勒。生点评于勒:于勒从一个坏蛋、流氓变为一个自力更生的人。

文中的于勒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尽管他年轻时犯过错,拖累过菲利普一家,但还是个有自尊的人。教学时,王老师通过五个步骤有条不紊地勾画了于勒的人生历程,引领学生感受到了一个鲜活丰满的于勒形象,教出了小说的个性。

(二)侧重情节梳理,教出个性

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情节简单,一目了然;有的小说,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质,选取教学内容,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个性。

《父母的心》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说,文章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情节上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这篇小说的特质。教学本文时,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在情节上,设计了以下的问题:1.如果这对贫穷父母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会得到哪些好处?2.这对贫穷父母送了几次孩子?又换了几次?请具体说说理由。3.这对贫穷父母多次面对失子的痛苦,请找出贫穷父母感情变化的词语。4.“这可得谢谢啦……”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十分犹豫,那位父亲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四个问题侧重于情节的梳理,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既感受到了情节的一波三折,又体会到了人物内心的一波三折,水到渠成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三)侧重环境,教出个性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能够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人物性格。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通过描写了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痛苦煎熬,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全文2942字,却用了2016字写烈日和暴雨,约占全文的70℅。通过大篇幅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命运,是本文的特质。教学时,笔者侧重于环境描写进行。

第一步:感受烈日之“烈”

1.找出直接写烈日的小节(生:第3节),从哪些角度写的?

2.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小节(生:第2节),指名读。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进行描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步:感受暴雨之“暴”

浏览课文,找出直接写暴雨的那一节。(生:第10节)

1.跳读,找出雨变化的词语。

明确:雨星→雨点→雨道→瀑布→水世界

2.作者抓住暴雨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来势凶猛、铺天盖地、力量足、雨量大、声音响。

第三步:从文中找出写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痛苦感受的句子。

第四步:课文着重写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作用是什么?

教学时,本人将教学重心放在感受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上。通过品析,学生感受到了祥子拉车时天气的恶劣,已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进而体会到祥子命运的悲惨。

(四)侧重对话,教出个性

对话是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对话,能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鲁迅先生在《看书琐记(一)》一文中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契诃夫的《变色龙》全文2400多字,而人物对话却占了全文70℅,通过对话塑造人物性格,是本文的特质。一位老师教学《变色龙》时,侧重对话进行教学。(一)朗读对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人物对话的语句,分角色朗读,力求读出人物的性格。(二)赏析对话。1.你从这些语句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警官?请概括一下。2.小说还刻画了首饰匠赫留金、围观群众等人物。通过语言和行动,可以看出他们是一些怎样的人?(三)探究主旨。作者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和一群人在广场上对话的目的是什么?

《变色龙》这样的经典课文,有多种教法可以选择。这位老师却独辟蹊径,从人物的对话入手,引领学生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并探究了小说的主旨,教出了小说的个性。

(五)侧重主题挖掘,教出个性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面对同一部作品,由于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立场等方面的不同,对小说主题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读。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教学参考书上将本文的主题定位为“扬善惩恶”,其实并不准确。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不靠窗病人并非一开始就冷酷如铁,文章开头写他与同伴畅谈家庭生活的美满,说明他的内心也有善良的一面,但私欲的不断膨胀使他变得越来越冷酷无情,最终见死不救,成为一个恶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关键是人们要努力使人性中的美弘扬光大,尽可能让人性中的恶无出头之日。因此,本人把本文的主题解读为“做人要长善抑恶”。教学时,笔者简单梳理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以后,侧重于主题的挖掘,教出了小说的个性。

师:当我们歌颂美好的同时,自然要批判丑恶的存在。不靠窗病人是天生的坏人吗?找出具体语句,圈出句中的关键词,品味人物的心理变化。(生思考,交流)

生①:我找的语句是“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津津有味”“享受”,表现出美好的事物能引起他的共鸣,他也有善良的一面。

生②:我找的句子是“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样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偏偏”,言下之意,能观赏窗外一切的应该是我;“感到惭愧”,说明他还有起码的良知与理智。

生③:我找的句子是“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种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两个“愈加”,突出矛盾冲突已无法抑制。“进一步”表明嫉妒心迅速膨胀。

生④:我找的语句是“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占据”,表明他已完全认为靠窗病人强行侵占自己的权益,可见其良知理智已完全被疯狂的嫉妒心吞噬,最终见死不救,成为一个恶人。

教学时,本人先抛出问题:“不靠窗病人是天生的坏人吗”?一石激起千尺浪;然后指引学生圈出关键词,品味人物的心理变化,理清由善变恶的心理历程,学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做人要长善抑恶”。

于漪老师说:“课文各有特色,教学时把握特色,加以重点显示,就会一课一个样,学生有新鲜感,学起来情趣倍增。”教学小说,在体现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特质,教出小说个性,课堂就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学习交流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回眸·交流
交流&イベ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