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伟红
一无所知的人不会怀疑任何事物。“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优秀的教师不仅体现在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和自身知识底蕴的深厚,更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和提问的技巧上;优质的课堂不仅需要知识的灌输、思想的熏陶,更讲究循序渐进的问题设置和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文本研究走向问题研究。提问可以直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然提问也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无序、杂乱、琐碎、没有章法的问题设置不仅无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会打消学生的求知欲。依据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到繁、由难而易,循序渐进的设置问题才是一堂阅读课成功的关键。由此,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性。
何为问题设置的梯度性?问题设置要按照梯级顺序提升,犹如爬梯一样,用点力,一级一级爬上去,最终达到教学的顶峰。问题设置的梯度具有渐进性、协和性、上升性,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问。这样的问题处理具有层次性和联系性,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让课堂波澜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细细涟漪荡开来的教学氛围”①。这种按梯度设置的问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并最终获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然之感。
依据梯度性我把阅读教学的问题设置分为四个环节:起、承、转、升。
一、起基于文本整体感知
起,是起点,是发端。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者,起下也。”起笔宜低不宜高,可开门见山,可当头棒喝,可单刀直入。起点问题要求设置难度低、操作简便、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知识点。基于这样的特点,设问内容一般涵盖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情节梳理等方面,以带动每一个学生迅速地进入文本情境中。
汪曾祺的《侯银匠》中,侯菊不是主人公却是重要人物,我在阅读教学中把侯菊的形象分析作为起点问题,企图从一个较低的门槛带着学生走进汪曾祺的文学世界。我把起点问题设置为:“文章写了侯菊的哪些事件,分别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回答大都采用这样的模式:先大段的朗读原文来叙述事件,再复述事件的关键句来分析侯菊的性格特点。撑家务、挑夫婿、要金子、要花轿、改花轿、管饭、当家,七件事,学生一一复述,分别阐释性格特点。等侯菊形象分析完,发现已经用去近20分钟,占用了近1/2的课堂时间,后面只能草草收尾,头重脚轻,效果很不理想。反复琢磨后,我把起点问题分解为两个小问题:①文中写了侯菊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短语概括)②依据这些事件我们能看到侯菊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侯菊形象分析只用了5分钟。同样的知识点,不同的问题设置,竟产生如此大的区别!其实,侯菊形象是显性的,是一望便可知的东西,问题设置不宜散漫杂乱,应当指向清楚,要求明确。
起点问题可以不求“凤头”,不求先声夺人,但必须简明扼要、清楚明白,不拖泥带水,不拖沓冗繁,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将学生带入文本阅读的情境中,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承着眼于言语文字
承,紧承起点,是课堂节奏的发展部分,以顺畅自然为妙。起点问题是宏观上初步感知文本,承接问题则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从微观上解读文字,着眼点从文本转向言语文字。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言语则是家的铺路石。牢牢抓住言语细细咀嚼、慢慢体味,学生才会沉入言语中,走进文本的佳妙处。但也并非“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散步式逐句逐字的品味,教师应当在言语的关键节点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如遣词造句的特殊处、表达手法的精彩处、语言特色的微妙处等。
在贾平凹《画人记》的阅读教学中,宏观了解文本后,紧承着便是对第一位藏者谭宗林的人物细读。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第11节,换字之闹中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这种氛围的“愉快”?
明确: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让学生掌握动词的妙处)
②第12节,他人之骂中,“____骂道:这贼东西”请在“骂道”前添加合适的词,再读一读,读出大家对谭宗林的情感。
明确:加词朗读,如“恶狠狠”地骂道:这贼东西!此读法不妥,情感不对。如笑骂道:这贼东西!此读法妙,读出了大家对他机智的认可,“一月半”不见,又显出惦念之情,总之,对谭宗林是喜爱的,因为他的“真诚有趣”,爱他恨他又少不了他!
这样的承接问题能穿透文字表面深入人物的灵魂深处。如果说起点问题是与文本初次见面,那么承接问题则是与文本的接触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关注言语的细微处,从言语文字的细读中,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认知与重建。
三、转源于亮点挖掘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节奏也讲究松紧快慢、轻重缓急、浓淡疏密,快时“嘈嘈如急雨”;慢时“切切如私语”。抑扬顿挫是音乐之美,错落有致乃绘画之美,波澜起伏则是问题设置之美,一平如水、波澜不惊的课堂则是死水一潭。经过起点设问、承接设问这两轮浓墨渲染提问之后,问题设置必须要有转折,在转折中转出亮点、转出精彩、转出与众不同、转出匠心独运。可以由教师示范讲授转到学生自主解读,由次要人物转到主人公,由明线转到暗线,由语表层转到内蕴层……转折突起,陡生波澜,在变化之间如疾雷破山,让听者惊愕,让学者震慑,进而激发学生头脑风暴。
转问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反转。
(一)进一层转于认知矛盾的核心处
矛盾往往是文学作品中最出彩的地方,能引发读者内心的感应,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读到矛盾处,心存疑虑却又说不明道不白,此处设置问题最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能挑战学生的求知欲望。
《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中,了解了良辰,欣赏了美景,懂得了赏心,参与了乐事,“信可乐也”。然而随着文本的推进,作者的情感发生了转折,“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此处设置进一层的转问:“作者为何由乐生悲?”,直击文本的重点和难点,紧扣文本的核心内容。再如《赤壁赋》《滕王阁序》《项脊轩志》,都是在转折处彰显文本核心意蕴的。
(二)推开一层转于貌似寻常的内隐处
文学作品文本推进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情感线索的转折,有故事进程转折,也有人物命运转折,有明显的矛盾转折,也有一些却是轻轻推开一层转折,淡淡叙述、娓娓道来,故意淡化揪人心魂的矛盾却反而收获震撼人心的效果。
《燕歌行》中最让人悲恸的,不是“胡骑凭凌杂风雨”的紧张,不是“力尽关山未解围”的无奈,不是“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悲壮,而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的思别之痛。这里轻轻推开战争的紧迫惨烈,以极其温柔缠绵之笔来写思妇,与驰骋沙场铁血征战的战士形象似乎很不协调。然而这种不协调,这种推开一层的转折,恰在隐深处揭示了战争对百姓带来的深深苦难;揭露了战争对人性无情的摧残。此处对思妇设置转问必不可少:“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上为何要用温柔之笔描写思妇?”这应该是课堂亮点的生成处。
(三)反转问于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处
在《侯银匠》的阅读教学中,从侯菊到侯银匠人物的转折是一个难点,如果平铺直叙地先分析侯菊再分析侯银匠,课堂就疏于平淡,没有亮点,如何寻找独特的契合点?第18小节中有一句“侯银匠常常觉得对不起女儿。”这是一个貌似寻常的矛盾,却味之无穷。第一层转问:“女儿培养的这么优秀,婚后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侯银匠应该觉得高兴才对,为何常常觉得对不起?”巧妙地引出侯银匠。然而这一层转问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下一个反转问:“侯银匠真对不起侯菊吗?”把人物形象引向更深处:①侯菊的优秀品质源于有一个优秀的父亲,文中1、2小节可以看出侯银匠的勤劳能干、善于经营,②侯银匠对女儿处处用心、时时心疼,如“千挑选万挑选”、“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这样一个转问,紧承一个反转问,让我们从文本的深处真正了解了唯有父亲才会有的那种深沉而从不张扬的爱,让侯银匠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反转问的震慑效果。
四、升站在文本之上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在课堂的结尾处宜设置升格问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升格问题是起问、承问、转问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课堂提问的升华点,它基于前面对文本的分析,又高出于文本,是顶层设计的问题,站在文本、作者、学生、课程的高度之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和探究。要“让学生体验到课虽已至,而意趣未了,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心理铺垫。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绕梁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一)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上设置升格问题
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一篇文章的时代环境、人物情感、精神内核、人文思想、文化意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挑起这个担子。
特级教师孙晋诺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时,通过烛之武“辞”退秦师的言语分析后得出烛之武之老道、佚之狐之老辣、晋文公之老成、郑伯之老奸的形象特点,在课堂结尾的时候,孙老师又设置了一个独特的问题:“这些人物都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同之处,在哪里?”
明确:忠!不逞一己之私欲,忠于国家之利益。
这一问无疑把人物形象的分析升格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上来了,对文本是文魂的挖掘,对学生是思想的教育、审美的浸染。
(二)在艺术特色的分析上设置升格问题
文章是艺术的语言,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对艺术特色的分析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在结尾处对文本特色的分析,有助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比如《侯银匠》中分析了侯菊和侯银匠的形象之后,结尾仍停留在人物精神、思想的分析上,那么课堂就流于浅显,此时课堂要升华,要挖掘深度,就可以考虑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汪曾祺评价自己的作品:“激烈的内容要出之以平和,在平淡中看出最深的喜悦和悲哀。”这是一个很好的升华点:“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一个升格问题直接要求学生站在文本特点、艺术特色、作家风格的至高点上挖掘文本,对文本是深度解读,对学生是高度考验。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师被废除了言语霸主地位,肩上却担起了更重的担子: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教学当仁不让!
那么,问题的设置更要讲究有效性、梯度性,通过梯度来寻找角度、拓宽尺度、挖掘深度,“在教师的主导下,流畅而不凝滞,顺理成章地流向一个坡度。”③“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才能“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参考文献
①谢锦花:《设计语文教学问题要把握好“度”》,《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月第22卷第3期。
②刘志刚:《精彩的课堂,艺术的结尾》,《作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
③杜保中:《低起点——小坡度语文教学范式探微》,《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7月第14卷第4期。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震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