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之得法,才能读之有效

2016-05-14 17:48周钰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名著读书语文

周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此,必修教材增加了“名著导读”内容,精选了十部名著“名著导读”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名著,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人生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但遗憾的是,“名著导读”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的重视,即便有所涉及也是浅尝辄止,学生只知皮毛,不知全体,达不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同时,高中生忙于课业和应试,步履匆匆,缺少充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文学名著。要改变这种现状着实太难。

“名著导读”内容极为丰富,阅读量很大,语文教学者应该深思,如何教读该板块才能真正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名著的熏陶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名著导读”应该有读有导,不是一个“读”字解决的,它应该是学生“读”和老师“导”的有机结合,因为读,学生才有体验,因为导,体验才更深刻。为了改变“名著导读”被闲置、经典作品快餐化的局面,笔者探讨了下面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把握阅读目标,指导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阅读目标给出了明确规定,我们在处理“名著导读”内容时就应该以此为依据。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定10部名著,阅读这些名著,我认为要把握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知人论世,自我提升,与人分享。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的话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修所选的10部名著选自不同时代和不同作家,时代相隔久远,文化背景迥异,学生阅读如果不能做到知人论世,那么阅读就是水中的浮萍,是没有根基的。

阅读名著能够开阔视野,丰富想象,进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感悟生活的情趣和能力,引领学生自我提升,不断成长。同时,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

除此,阅读应该具有正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会精读、略读、速读、跳读等,还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如圈点批注、分门摘录、写心得体会等)。高中10部名著均为长篇小说,应该跳读、精读、圈点批注法、摘录法相结合。

二、落实阅读计划,定期进行反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读书是一个过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定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读书计划不仅包括阅读内容、时间分配、进度安排、监督保障等,还应包括采取的措施,达到的要求,衡量的标准等。

读书计划一经制定,就要认真执行。有计划地读书不仅能够提高读书效率,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为此要对名著阅读进行过程管理及效果监控,措施如下:

第一,引导学生按照阅读计划进行自我反馈。每周阅读量、摘录内容以及感受、体会等都要及时反馈。阅读时要注意捕捉思维火花、总结自己的得失。

第二,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成果交流和汇报,以此推动、监控阅读过程,引导阅读的进一步开展,并随时和同学、老师分享阅读体验。

第三,借助评价推进阅读。这里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借助学生、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阅读态度、进度和收获进行评价。评价要具有激励性,能够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通过评价使名著阅读蔚然成风。

第四,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延伸阅读范围,巩固阅读成果。比如建立网上交流平台,让大家自由交流阅读体验;比如开展征文比赛,畅谈阅读收获;比如自编名著导读,分享成功体验;比如开展“名著与名人的成长”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加深阅读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通过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读书报告会”“主题讨论会”“主题黑板报”“辩论赛”“延伸阅读”“手抄报展览”“名著故事会”等活动让名著阅读鲜活起来。

名著导读要求语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读名著,读经典,写评论,谈感受,同享阅读的力量和惊喜。教师应该“扶上马,送一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阅读名著中“闻到书香”,并伴着名著的书香成长。

三、注重“引导”策略,提高阅读效果

在名著导读环节中,教师是最直接的“引路人”,“导”有两层含义,一是“介绍”,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更加详细、透彻、精彩地去介绍名著。第二层含义是“引导”,教师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这种方式,更喜欢阅读名著。那么“名著导读”到底该如何导,导什么呢?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找准导读切入点。比如引导学生阅读《论语》,我们可以通过于丹的《〈论语〉心得》精彩的语言入手。“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孔子能够给你答案。”这样的导读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引导学生阅读《论语》的目的。

第二,借助课文自然扩展,在课文与名著间搭一个梯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第三,利用“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现代手段,并结合媒体热点,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把握“导“的时机,避免学生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我认为,在国庆节前、“五一”节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效果最佳。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览名著,从容地观其大略。

此外,教师的导读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写思考性、研究性文章,还应包括对“思考与探究”的引申和点拨。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善于结合不同学生的阅读实际,适时交流、导读,逼近学生思维的盲区,促进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四、尊重阅读个性,兼顾阅读差异

阅读既要因人而异,更要因时而变,充分考虑阅读对象和阅读主体的差异化特点,正确处理阅读时快与慢、多与少、深与浅的关系。

名著本身存在国家、民族、时代以及作者自身的个性差异,不同的阅读主体也存在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不同,如果阅读要求学生“齐步走”“一刀切”,这是违背阅读规律的。尤其是在名著阅读的起始阶段,阅读进度要慢,阅读内容要少,重在养成习惯、摸索方法、激活思维、体味内核。 在阅读两三部作品之后,可加快进度,推进纵深,涵泳品味,探究思考。

另外,高中生学业繁忙,时间欠缺,如果不能把阅读变成学生的主动需求,而是靠强制手段要求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那是不能达到阅读效果的。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语文教师最好能取得其他文科老师的配合,使得他们既能统筹学生课余时间,又能适时从不同视角联系、点评名著,给学生更多层面的启发和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形成多元解读、思维碰撞的合力。

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都需要文学经典的滋养,语文教师对此责无旁贷,我们应该在“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自主感悟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促进和提高。同时通过老师巧妙“导读”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去想象,去联想,去再造文章情境,使自己在和谐愉悦的阅读审美情境中,徜徉于感悟的文化走廊上,同时也享受读书的快乐。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名著读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