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及其落实

2016-05-14 17:48郭家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

郭家海

两年前,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这是“核心素养”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自此,“核心素养”概念体系成为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方向,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的指南,学校日常教学实施的准绳,各级各类教学评价的核心。

自《意见》发布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两年来,从理念到行动,都有了一定的推进,目前正进入学科课标与课程教学层面。

一、核心素养

要清楚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清楚“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最早由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2003 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中首次提出。报告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是使个人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和实现社会良好运行所需要的素养。②欧盟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③这是世界三大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联合国经合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的理解比较一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个人生活的成功,二是着眼于社会运行的健全。欧盟的理解着眼于个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缺失社会健全的吁求,同时也欠缺个体对社会健全的积极能动作用。与联合国两个组织相比,欧盟的理解更具体地指出核心素养由“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要素构成。

台湾地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欧盟大体相同,认为“素养”是指个人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是“核心的”素养,是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的关键必要素养。④台湾教育界从操作层面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

大陆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主要有三种:品格能力说、基础思维说和技能说。品格能力说以林崇德、钟启泉和崔允漷为代表。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⑤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⑥崔允漷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⑦基础思维说以辛涛、成尚荣和李艺等为代表。辛涛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是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⑧成尚荣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⑨李艺等认为,核心素养包含三个层次:双基指向,以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科学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⑩技能说以夏雪梅为代表。夏雪梅认为,核心素养就是经过一系列课程之后,学生所积淀形成的核心技能。?輥?輯?訛从逻辑上说,以上三种理解是逐级包含的,品格能力说包含基础思维说,基础思维说包含技能说。从目前运用看,更多的倾向是第一种品格能力说。

二、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抽象宏大的概念,具体到语文学科中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什么呢?语文课程研制专家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层面提出四个要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輥?輰?訛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提取,与过去“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能力八分法、“听说读写思”语文能力五分法最大的区别是由切割式向整体式转变,由知识与技能向能力与品格的融合转变。

1.语言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积累与运用”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最基础的关键能力,语言运用的前提是积累,语言的积累要建构个体言语经验。因此,语言的“积累、建构与运用”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专家组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有如下五条要求:(1)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2)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3)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4)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5)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2.思维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外在的存在,其背后是思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直接反映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表与里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层次要素。

专家组对学生“思维”素养有如下五条要求:(1)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2)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3)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4)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5)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3.审美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鉴赏与创造”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在语言、思维基础之上的第三个语文核心素养要素。

专家组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如下三条要求:(1)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2)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3)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4.文化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传承与理解”

以上三个语文核心素养要素更多着眼于“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态度,即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语文教育希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专家组对学生“文化”素养有如下三条要求:(1)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2)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3)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语文核心素养是能力到品格的逐级递增,既有独特性又有交融性,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也是基础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要在被教育者身上显现出来,不只是一个概念目标,也不只是一个抽象四级框架,更是一个纵横结合的链条。这个链条至少包括两个要求:一是实施,二是评价。

从实施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纵向上是学科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意见)—评价标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一体化框架。两年来,方方面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理念层面,课程层面也只是在高中。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意见)—评价标准”体系还没有触及,这是当前语文核心素养最值得关注的视点。

从评价的角度看,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有一套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主要描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它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各门具体学科具体学习时段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的课程标准在能力维度上既没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终结性评价标准,更没有用于促进过程学习的发展性评价标准;而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学科课程标准中均有与具体课程内容相对应的评价标准,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还有用于促进过程学习的发展性评价标准。

《意见》明确指出:“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从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来看,这是第一次就评价问题在国家文件中作出如此具体要求。现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都集中在高考这个枢纽上,而高考与新课标、与教材、与教师日常的教学还很不一致。建构一套基于核心素养的包含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学科、学段乃至年级的评价体系,是目前我国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亟需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10期。

②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教育导刊》,2015年第7期。

③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2期。

④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4期。

⑤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3期。

⑥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1期。

⑦袁振国等:《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光明日报》,2015-12-8。

⑧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⑨成尚荣:《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⑩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思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