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聰“金”品质 服务“力”

2016-05-14 13:55李春水
台商 2016年8期
关键词:品質生產父親

李春水

他雖然是一個膠水界的「門外漢」,卻用責任誠信、品質服務贏得了客戶;他常說「亦步亦趨,腳步踏穩了再邁出下一步!」

力寶化工廠股份有限公司王裕聰,用「金」品質,服務「力」,打贏行業競爭戰。

在電腦界,絢爛多彩的螢幕和充滿科技感的線條外殼無不吸引著人們的眼球,這些外表看來就是電腦的全部,然而最重要的部件卻是在主機殼內默默支撐電腦運作的核心——電腦晶片。膠水做對於鞋子而言,意義亦是如此。在被稱為製造業之都的東莞,工廠林立,其中有不少的鞋廠,還有一些配合鞋廠而生的膠水品牌,王裕聰創立的「金力」就是其中之一。

17年前的一個淩晨,他從台灣飛抵大陸,從剛過世的總經理手中接過這家幾近風雨飄搖的公司。一個門外漢,由當初的束手無措,經過多年摸爬滾打,培養了一批雖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可以滿世界飛並忠心耿耿的員工,樹立起自己的膠水品牌。他一直心懷感激,感激員工及朋友給了他的幫助;感激敵人,讓他變得更堅強。歲月無情,已是滿頭白髮的王裕聰一邊喝著茶一邊講起他的創業故事來,總是耐人尋味,妙趣橫生。

看中商機 從手工製鞋起步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台灣的制鞋業還屬於純手工類,最早由大陸制鞋手藝人,東進台灣時帶過去的;王裕聰的父親,也是在那時候,成為了台灣第一代手工制鞋人。手工製造鞋子,工序複雜,即使是一個簡單的部位,也是如此,「比如像現在的鞋跟,現在的鞋跟是木根;那個時候是用牛皮一層層疊起來的,之後要裁形狀出來,再打磨。以前打磨都沒有機械,就用一大塊玻璃,打一小塊,用玻璃邊去刮,把邊角刮平順。」在純手工生產鞋子的年代,生產時間成本很高,生產效率低下,一雙鞋子要花費一天的時間才能夠完成。王裕聰的舅舅那時候同樣是一名制鞋工人,「小時候他對我說他很厲害,一天可以做兩雙鞋子,比別人多一倍產量,從早上做到下午4點多做好了;拿去賣,很快就賣掉。」生產效率低下,鞋子生產數量不高,供不應求的市場讓鞋子的價格也水漲船高,甚至於一雙鞋子可以換到1兩金子。

王裕聰的父親看到其中的商機,辦起了傳統手工鞋廠,生意日益壯大,成為當時台灣北部最大的一家傳統手工鞋廠。然而,事業並不是表面看起來那般順風順水——鞋子生產出來後遇到一個尷尬的問題:在鞋店上架銷售,但是收錢成為一個難題。王裕聰回憶道,有些鞋店一年才結一次款,以至於大年三十晚上,家人都在等待開年夜飯的時候,王裕聰的父親仍在外面收款。看著父親如此辛苦,王裕聰心裡很不是滋味,「我當時就想,父親這麼辛苦,還是開鞋店好了,後來就真的開了個鞋店。」。

然而,鞋店沒開多久,一個偶然的機會,讓王裕聰的父親離開鞋業開始進軍膠水行業,「我姐夫的同事找上門來,邀著他一起開膠水廠,當時他們就缺資金,就找我父親一起來做。」於是膠水廠開起來了,「剛開始很辛苦,很多朋友說,你做膠水我一定支持,一定跟你買。」

逼上梁山 接手膠水廠

世事難料,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王裕聰父親與人合股剛剛開起了膠水廠,第一次石油危機就爆發了。台灣經濟陷入泥潭,各行業萎靡,膠水廠也不能倖免。為了保證工廠資金能夠正常運作,王裕聰父親一直在投入資金,「那時候很辛苦,我家把房子都壓出去了,如果廠子再撐不下去就要流落街頭了。」而其他的幾位股東卻為了保存實力,遲遲不肯投入救廠。就這樣,原本幾個股東持有的股本相同,王裕聰父親在不斷投入資金保全廠子的同時股本也不斷增加,在王裕聰父親的不放棄、不拋棄地努力下,公司終於熬過了難關。

石油危機過後,公司業績逐漸的好轉,然而在這個時候,廠子的股東們出現裂痕。「到了年底分紅的時候,因為父親所持有的股本是最多的,自然也比其他股東多,其他的股東就開始心裡不平衡,質問父親憑什麼分得多,後來這邊很多的膠水廠都是從我們這裡分出去的,就因為當時的這些問題。」。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大陸經濟貿易開放,為節省成本,不少台灣的外銷廠商轉移陣地,將鞋廠遷至大陸沿海一帶,另起爐灶。膠水廠就像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也要跟著鞋廠走。於是王裕聰的父親也跟著來到大陸投資,在東莞設立了第一家大陸膠水廠。

1999年,王裕聰的父親過世。次年7月31日的半夜,王裕聰接到一個消息,當時廠子裡的總經理過世,8月1日早上7點多,王裕聰被叫到了東莞的工廠開始接替管理部的位置。當時他仍在台灣經營門市,此前還因為父親的鞋店經營不善,王裕聰自己抓住了當時正在興起的百貨公司鞋櫃經營方式,創辦了印象鞋店,取得了頗為不錯的成績。然而有著豐富門市經驗的他,對膠水工廠卻是一竅不通,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當時廠裡開會的時候,別人講得眉飛色舞、唾沫橫飛,我聽得雲裡霧裡,聽不明白,只好在底下打瞌睡。」。

披荊斬棘 樹立品牌

工廠處於一個群龍無首的狀態,新接掌帥印的王裕聰人生地不熟又缺乏經驗和人脈,完全沒辦法掌控局面,加上原先的股東們本身頗有怨言、廠子生產出的產品沒有形成一個品牌、內部管理一團糟、業務銷量差......接過這個已經不成樣的爛攤子,門外漢王裕聰只能孤軍奮戰。白天在忙著處理這一大攤子事情,到了晚上一個人的時候,這個看似堅強的男兒卻躲在被窩裡抹眼淚。講到這裡,王裕聰指著自己的滿頭白髮俏皮地說:「你們知道當年我一個大男人躲被窩裡痛哭的苦嗎,這種困難的經歷你們現在的年輕人是難以體會的,在當年我也是一頭又黑又濃的頭髮耶!」

經歷了一番痛苦的磨合過程,王裕聰終於把工廠的內部糾紛逐一解決,通過獨有的眼光培養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員工,慢慢樹立起了自己的膠水的品牌——金力。「品質和服務」是王裕聰這個膠水界「門外漢」讓「金力」這個品牌取得客戶信賴、業界認同甚至同行追逐的成功理念。

嚴格控管認真打造精良品質

一桶膠水15KG,1KG膠水可以粘100雙鞋子,15KG膠水可以粘近1000雙鞋子,售價卻僅兩百來塊(人民幣,下同),而一雙鞋子則可以賣到1000元,膠水占鞋子生產成本的比例竟然如此微小。但在王裕聰眼中,膠水對鞋子的意義就等於是晶片對電腦的意義,「如果鞋帶斷了,換根鞋帶,鞋子顏色不對色,一樣可以穿;但是如果開膠,這雙鞋子就完蛋。」

隨著鞋廠而生的膠水廠有很多,牌子也有很多,然而精明的鞋廠老闆們選擇膠水的時候都有一個原則,認準一家牌子後,不輕易更換其他牌子,「因為他覺得膠水是最重要的,什麼都可以換,膠水不行;如果換了膠水,客人買了穿兩下開膠了,他可能拿回來要求換,這還算是好的,萬一還沒上架就開膠那怎麼辦?事情就大了!」

王裕聰對自己的膠水有很高的品質要求,每次膠水生產出來,王裕聰會要求員工進行高溫和拉力測試。外銷的鞋子,一般要經過長途運輸,甚至有些是長達一個多月的輪船運輸,長期高溫是一道必經的考驗。王裕聰表示,在長途的船運過程當中,有時在太平洋的太陽直接曝曬下,集裝箱的溫度高達70多攝氏度,如此長達一個多月的高溫炙烤,是對膠水品質的嚴峻考驗。王裕聰介紹到,在高溫的情況下,膠水容易復活,就是所謂的開膠,因此需要添加足夠量的硬化劑。由於硬化劑價格比較高,有些鞋廠為了節約生產成本,在生產鞋子的過程中,減少硬化劑添加量,導致膠水遇到高溫或者高濕度的情況下,發生開膠的情況,這一點是膠水行業之大忌,也是王裕聰嚴格控管的關鍵。

在品質保證上,除了高溫考驗之外,王裕聰的員工還要對鞋子進行一個拉力試驗。王裕聰介紹到,鞋子在使用膠水粘過之後,再將粘在一起的兩塊材料拉開,如果兩邊都發生撕裂,並且撕裂程度達到一定標準,則可以認定膠水的粘性過關;如果拉開後兩種材質的邊緣都是光滑的,則說明膠水粘性不合格,撕裂的程度越深,則表明用這種膠水粘起來的鞋子使用壽命更長。

下足功夫責任+服務成就品牌

儘管王裕聰嚴格要求自己的員工,也難保不會出現意料之外的狀況。王裕聰說,有一次因為意外狀況去深圳喝了一杯「5萬美金」的咖啡。

一次,一家深圳的鞋廠接到一張廚師鞋的訂單,於是找上王裕聰,要使用「金力」的膠水。試膠過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膠水效果不明顯,產生一些問題,原因在於這種廚師鞋子特性的要求是防滑、耐油,故而這種鞋子的橡膠片裡添加了很多不同的材質,不同的材質導致與「金力」膠水不匹配。於是,王裕聰只好根據其中不同的材質去調配膠水。在王裕聰花費時間去調配膠水,最後成功研發出來的時候,鞋廠交貨的日期也迫在眉睫了,原本預定走船的鞋子到最後為了趕工期無奈改成空運,2萬多雙鞋子全部裝上飛機,由王裕聰為它們的機票費用買了單。「5萬美金,不是台幣耶!為了保質保量按時完成訂單,我們只好咬牙把它認了。」

自此之後,與其抱怨不中努力,所有的失敗都是為成功做準備。王裕聰在培養員工的責任意識上,更加下足了功夫。鞋廠每天都有不同的材質的鞋子要上線,「金力」就會有業務員專門守在鞋廠服務,每天的早上九點鐘,業務員的辦公室都是空無一人,「如果到九點鐘,還有人沒出門去一線服務,去提供膠水技術服務,就表示他的服務品質不行。」每天早上,「金力」的業務員都會舉行一次早會,每個業務員在會上都會滙報頭一天的情況和當天的工作安排,每一次試膠完成後,會形成一份試膠報告,給客戶簽字,承擔責任。

在膠水界,競爭同樣激烈,服務的品質事關能否在眾多膠水品牌當中脫穎而出、取得客戶的信賴。王裕聰認為,膠水的開發就是要與各種材質的試膠很密切的配合,提供給材質方精準配合的服務品質,保證膠水試膠合格。

事實上,王裕聰的服務理念與他的早期經歷一脈相承。多年前王裕聰在台灣創辦鞋店時,就曾積累下一套獨有的保障服務品質的經驗。當時的鞋店服務員基本看不懂客人腳掌的尺碼,總是拿捏不準鞋子的大小,有時可能需要好幾次才能拿對鞋子的尺寸,給銷售減分不少。王裕聰立下一條規定,要求服務員一眼就能看出客人的鞋子尺寸,不得詢問客人需求的尺寸大小,通過這樣一個細微到位的服務,為鞋店的增加了競爭取勝的籌碼。今天,王裕聰將服務品質的理念引申到「金力」。也正是這些對產品和服務的嚴格要求,讓許多的鞋廠看中了「金力」的品牌,願意與「金力」合作。

見微知著 「節約」出殷實

在鞋業界,王裕聰可以被稱為內行;而在膠水界,相對同行來說,王裕聰則以外行自稱。「旁觀者清。因為我是外行,我也能看到內行的人看不到的地方,能跳出框框看事情,內行認為他什麼都懂,但是很多東西他看不到。」

我們在王裕聰的工廠參觀時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幾乎聞不到膠水氣味,王裕聰在給我們展示他那一排排整潔嚴密的機器時略帶自豪地說,「對我來說,氣味就是成本。」根據加油站給汽車加油的原理,加油的過程當中,加油槍一邊給油的同時,還有一個油氣回收系統在發揮作用,回收系統把油氣回收回油庫,大大減少了不必要的損耗,而王裕聰生產膠水的機器原理也是如此。在生產過程中,膠水在生產鍋爐裡面遇熱後,溶劑超過一定溫度產生揮發,王裕聰在鍋爐上方設計了一個包含有幾千條水管的大冷凝管,用於降低溫度,讓揮發的氣體冷卻成液態回流到鍋爐中。王裕聰表示,除去投料和包裝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揮發,膠水的產出率通常可以達到95%以上。

在王裕聰看來,包裝過程是否嚴謹也直接影響生產成本。他介紹到,一桶膠水淨重為15KG,售價兩百來塊錢,平均每克為0.01元左右。看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1克膠水,在王裕聰眼中可是節省生產成本的重大計量單位。一桶膠水標準重量為15KG,毛重16KG,包裝重1KG。王裕聰介紹到,因為膠水濃度的緣故,在包裝的過程當中,打開閥門流到包裝桶,桶底下電子秤的數字跳到16的時候,就關閉閥門,有時候員工開小差,關慢了,數字遠遠超過16KG;關早了,重量就低於16KG,就等於欺騙客戶。如果每桶重量高於16KG,王裕聰算了一筆賬,一個月出10萬桶,如果每一桶多給了1克,累計就多給出了幾噸;幾噸的重量相當於損失了幾百桶的膠水,損失一萬多塊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裕聰購買了幾十台自動包裝機,可以精準地控制包裝重量,幾個月下來,購買包裝機的成本就節省下來了。王裕聰笑稱,如果沒有仔細算這筆賬,損失大了!正是因為「外行」,才能站在與內行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發現細微之處的大文章。

商場征戰數十年,工作之余的王裕聰,注重鍛煉,酷愛跑步和爬山。王裕聰常常拿爬山做例子來教導員工。傳統產業中,比較殷實的企業都是會很節約,這樣的理念與精神才能讓公司穩健地發展,和爬山一樣,要亦步亦趨,一個腳步踏穩了才邁出下一步。

猜你喜欢
品質生產父親
父亲节礼物
古道散茶香
Chapter 7 A letter from my father 第7章 父亲的来信
“常州三杰”的品质风范与时代启示
牛奶生产
假扮父亲
超级袜子
关于如何更好的普及少年儿童刊物问题的研究
《父亲节》等
春天是我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