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帅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电影、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大众传媒逐渐取代戏曲艺术地位的现状下,戏曲艺术的演出空间——戏台正在被逐步蚕食。失去阵地的传统戏曲如何继承与弘扬?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其中较为基础的一个方面就是其演出空间的保护。本文以古戏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现场调研,阐析古戏台保护对戏曲艺术传承的意义,梳理国内古戏台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多维度、多角度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结合国内古戏台保护利用的案例,总结提出加强古戏台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古戏台城镇化戏曲艺术一、我国现存古戏台现状分析
20世纪五十年代,全国遗存古戏台约有10万座;但是根据2008年的调查统计结果,全国仅剩余1万余座古戏台。经过梳理,古戏台的现状主要有如下几类:
1.由于自然原因损毁或损坏
大部分古戏台位于偏远山村,由于年代久远,建筑用料的剥落、松动、蚁蛀等现象较为普遍,致使有的古戏台已经摇摇欲坠、濒临坍塌。另外,由于不可抗的自然原因,遭到损毁的不在少数,例如四川都江堰二王庙有一座依山建造,与山门合二为一、驰名中外的古戏台,造型优美、结构独特,此戏台与二王庙建筑群及都江堰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该戏台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被毁。
2.由于人为原因损毁或损坏
由于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我国的古戏台遭受了严重破坏。例如绍兴的钟堰桥戏台,其台基是由方形条石砌成的,台板以上的建筑均为木结构,龙吻脊、歇山顶,跳角伸展,是绍兴水乡舞台中的佼佼者,上世纪60年代初被谢晋选作电影《舞台姐妹》的外景地。但是因为《舞台姐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封、资、修大毒草,所以,绍兴钟堰桥戏台也随之被拆毁。此外,城镇化的进程中,寺庙、祠堂和附着的古戏台被视为“封建文化的残余”,往往成为城市规划中首先被拆除的目标。
3.资金不足维修困难
关于中国古戏台之乡的说法,曾有“北有山西临汾,南有江西乐平”的俗语,这是对乐平古戏台价值的极高评价。然而,乐平的古戏台如今有不少已经面临着殒灭的命运。例如,乐平十里岗乡丰源村,一座建于1926年的古戏台年久失修、几近倒塌,戏台后面是民房,如果不维修会造成危险,但是整体维修需要10万元左右,当地政府最终选择了拆除变卖。
4.缺乏管理和相关政策法规
很多古戏台未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无法提供保护;古戏台的文化内涵研究不到位,文化部门管理的力度也就无法加强;现有的政策体系,对古戏台管理和保护的规定刚性不足;这些都导致了在古戏台保护方面的管理缺位,有些地方古戏台被挪作他用的情况便屡见不鲜了。
5.列入文保修缮保护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的古戏台修缮及时、保护到位,很大一部分保护利用比较好的古戏台是纳入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或物质文化遗产的。例如,宁海城隍庙古戏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确保城隍庙古戏台的安全,宁海县文物办投入专项资金,安装了26个1300万像数的红外线探头,实行24小时监控,严密监视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情况,真正把古戏台的保护落到实处。
6.商业翻新合理利用
有些未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古戏台,由于符合所在城市的文化发展需要,通过引入商业资本进行修缮、翻新,成为了旅游景点或者展览对象,得到了保护和利用。例如乌镇西栅河台、广州荔枝湾大戏台、武汉东湖水台和上海韩湘水博园的桥上戏台等。
二、保护措施与建议
1.全面提升对古戏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在乡村部落散存着众多的古戏台,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独具特色的想象力、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保护并利用这些珍贵的古戏台,是推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对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电视台、新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保护古戏台的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古戏台摄影展,编印古戏台相关专著,加大对古戏台的展示力度,提高认识、增强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关心、重视和自觉参与古戏台保护工作的浓厚气氛。
2.将古戏台的保护和使用情况纳入当地发展规划
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古戏台的调查摸底和规划保护工作,实行分类建档管理,因地制宜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制定规划保护措施。凡涉及古戏台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在项目批准前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进行必要的评估后,由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并落实古戏台保护措施后方可实施,确保城镇化进程中的古戏台保护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及古戏台对构建特色城乡、提高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的积极作用。将古戏台的保护利用与偏远地区文化下乡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群众文艺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积极探索保护性利用古戏台的有效形式。
3.理顺古戏台保护利用的管理机制
古戏台既是文物,更是文化遗存;古戏台的保护应该统一于包括剧目、演员、演出空间、声腔、观众在内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之内。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主管、合管单位,横向到边,建议采取以文化部门主管,文物部门配合,建设、规划、土管、公安、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方式,构建古戏台保护性利用的多维度工作体系;将工作机制纵向到底,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古戏台保护网络,形成上下联动的古戏台保护机制。
4.形成三位一体的古戏台全方位保护体系
以制定古戏台的保护工作条例等政策文件为突破口,构建针对性好、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体系;结合古戏台中石雕、砖雕、木雕、灰塑、设计等建筑技艺的传承,将古戏台特别是尚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戏台保护及利用,上升到制度层面予以保障,形成“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专项保护”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保护体系,确保各级各类古戏台都能对应其中。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古戏台的行为,坚决制止对古戏台的随意性改建和拆迁行为,努力维护其历史的真实面貌,完整保存其传统的空间风貌,保证其存在环境的和谐性。
三、创新对古戏台的保护性利用
1.挖掘古戏台的文化内涵,积极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和历史遗存价值的不同,古戏台具有的科研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尽相同。我国现有的管理体系为已列入文化保护的单位提供了基本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地应不断丰富当地古戏台的资料档案,加强对古戏台的楹联收集整理,并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艺术、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文保单位,争取国家现有的政策保障,加强对现存古戏台的保护和传承。
2.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古戏台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应该统筹建立古戏台保护专项资金,根据古戏台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情况,直接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对古戏台进行修缮和日常维护;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当地戏曲院团到具备条件的古戏台进行演出,通过发放演出补贴的形式间接支持古戏台的保护性利用工作;划拨人员专项经费,采用政府购买岗位或服务的形式,加强对古戏台保护工作队伍的建设;通过开展基本常识培训,提高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发展传统戏曲文化,促进古戏台有效利用
古戏台的保护与利用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没有利用的保护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犹如无根之木。因此,在做好现存古戏台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要通过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提升演艺水平,真正提高传统戏曲的吸引力,促进古戏台的有效利用。例如浙江甘霖镇施家岙,将古戏台作为表演体验场所和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的主要场所,常年推出“娘家戏班”和游客互动的小型演出,使古戏台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再如,越剧之乡浙江嵊州将古戏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与传承越乡文化相结合,改造和利用古戏台193个,其中185个已经成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总之,古戏台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折射着古老的戏曲曾经走过的历史足迹,反映的不仅仅是场所问题,还包含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负载着传统戏曲文化的观演关系和艺术形态,乃至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应从上而下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及早形成对古戏台的体系化保护,并且进行相关立法,缕清管理关系,将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戏台,永远矗立在中华大地上。
参考文献:
[1]汪建根.古戏台:60年消失近九成.中国文化报,2010,5.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西北民间小戏与祭祀仪式研究”(编号:11EB12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