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整合点
本教学设计将整堂课融入到一个具体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项目中,通过如何实现数据分析的实例来开展教学。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会了如何通过将社会科学类的项目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技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的第二节内容,重点讲解表格数据的加工和统计,是对前一节知识的一次运用与实践,所以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本节课也为必修模块的其他章节和各选修模块开展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系统学习过有关Excel的基本课程,但对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由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严密,所以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表格数据的加工统计在数据分析以及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表格处理工具Excel中的有关理论知识点;学会函数的使用;掌握数据统计(排序、分类汇总)的方法;掌握数据的图形化以及对数据的分析与表达。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利用Excel进行数据输入、公式运用、图表插入等基本操作;体验利用数理分析研究具体问题的一般过程;能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表达;掌握一定的挖掘数据背后规律(或现象)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运用科学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态度;体验数理统计、分析的乐趣和价值。
教学过程
1.创新学习,阅读导入
教师让学生阅读科技创新大赛省一等奖作品《新形势下邯郸市中学住宿生消费调查分析与研究》。
学生快速浏览该调查报告,思考并合作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报告中的相关结论是如何得出的?②数据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的?③这样的做法对报告的可信度有何意义?
教师指出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常犯的错误,并使其学会数据分析。这种“让数据说话”的方式很有说服力,从而导入本课——表格信息加工。
2.举例说明,理论生成
通过典型事例《啤酒与尿不湿》的例子来学习研究性学习中数据加工的一般过程。
3.承前启后,知识回顾
教师进行Excel知识回顾(学案)。
(1)Excel与数理统计
①工作簿、工作表。注:【文件】—【新建】产生一个工作簿;一个工作簿中包含若干个工作表,默认为 个。
②行、列、单元格。注:行号依次为 ;列号依次为 。
③单元格数据引用。注:引用单元格的一般格式是<列号><行号>。
(2)Excel与数理统计
①数据输入与自动填充柄。
相同数列(如1,1,1,…)。注:选中 个数据向下拖拽。
等差数列(如1,2,3,…)。注:选中 个数据向下拖拽。
②公式应用。
等比数列(如2,4,8,…)。注:运用公式前一定要先写上 。(提示:公式中^表示方根,输入方式是Shift+6。)
(3)综合练习
绘制F(x)=x3,x属于[-2,2]的函数图象,步长精确到0.1。素材文件用.xls格式表示。
参考步骤:①输入有规律的x(等差数列)。②利用公式和自动填充柄计算F(x)的值。③选择“数据—插入/图表—图表”图表类型(XY散点图/无数据点平滑线散点图)。注:插入图表前一定要先选择 。
4.联系实际,重在应用
①研究目的:调查我校学生的实际消费、消费观等概况。
②研究过程:采集数据、加工数据、表达数据。
③呈现任务:全班五个小组分别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加工。
④操作步骤:
步骤1:学生登录教师设计的问卷调查系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体验回答问题,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区,问卷是匿名的。
步骤2:将网页中的数据复制到电子表格(素材文件.xls中的原始调查数据表)中。
步骤3:统计加工数据(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分别对相应题目的统计结果进行研究;排序、分类汇总)。
步骤4:代入“具体选项”。
步骤5:分析数据(图表)。
学生自己分组对问卷上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然后各组派代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统计结果。教师在必要时要对学生的总结表达给予指导。
5.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掌握三个“一”:一种研究工具——Excel;一种研究方法——采集数据;一种研究态度——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由于担心课堂内容较充实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所以我对学生活动的时间安排得有些仓促,在知识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马建辉老师没有局限于教材中的“操作”,而是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亲自体验“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表达”这一完整的过程,并结合数据的图形化表示,引导学生揭示数据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马老师通过自己开发设计的问卷调查平台,现场采集数据,现场分析加工,很好地为学生呈现了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
第二,利用Excel绘制函数图象这一前置练习,既巩固了电子表格工具的基本概念、基础操作等,又为后续顺利进行调查问卷数据的图形化做了有效的铺垫。
第三,整节课下来,时间安排非常紧凑,既有基本概念、基础操作的强化,又有三个“一”的总结提升。更难得的是学生通过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懂得了分析研究需要数据支持的重要性,从而回归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Excel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其操作技巧性很强,且完成一个任务往往有多种方法,每个方法都有优势。例如,在输入函数定义域等差数列时,使用菜单“填充—序列”要比拖动“填充柄”快速、准确得多;等等。这些内容可以在学案中作为拓展知识补充给学生。总之,信息技术课堂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这算是对本节课提升的一点建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