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线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就如同面之于西方传统艺术是最基本的构建元素。从古至今,中国的艺术家均给予“线”以相当的重视。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中国人这只笔开始于一画,既破了虚空,又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
关键词:线条形式美 书法 线造型 传情达意
一、生动的中国画线条形式美
什么样的线条称之美呢?什么样的线条称之不美呢?晋·卫夫人在书法用笔时早就指出:“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在书法用笔中如此,那么在中国画线描中,对于干、扁、平、浮的线同样是缺乏美感的;同样,以线的感情内涵而言,缺乏激情和涵养,机械、麻木和死板的线也是缺乏美感的。线的自身形态讲究气敛内充,圆润厚重,变化波动而不僵直板滞。每条线要形成一种“一波三折”的流动性,要有“劲弩筋节”的力量,从而体现出一种力与美的完美结合的生命动感。
在国画线条中要避免出现板、刻、结等用笔上的毛病,这就是郭若虚早就提醒人们注意的用笔“三病”。可见中国画重视用笔,重视线条美,画中若无线条美,谓之无“笔”。
“线条”的描绘和应用,是每位艺术家一生为之探求和塑造物象的最根本课题。罗丹说:“一条规定的线贯穿着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作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的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古人创造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线条,其构思、运转、变换、组合,具有动势美而绝妙。线条的美,谱写着整个中国画史,成为永恒的、有生命的实体。每位画家的意境构思、情感描绘不同,在线的运用上就会有不同的韵味。有的庄重、典雅、崇高,有的活泼、轻松、流畅,有的刚健、挺拔、豪放,有的古朴、飘逸、洒脱,有的浑厚苍劲、抑扬顿挫、自然流露,而这一切又属于线的奇妙变幻组合,动、静对比中感受、深究、扩展、延伸而产生的。从古代中国画大师的作品就可以看出,顾闳中用线粗细,疏密变化适度,优美潇洒;陈洪绶用线疏密变化极大,喜用近似平行曲线,奇趣怪拙。这些不同的线条特点都构成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在美术史上确立了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艺术遗产的瑰宝。因此,对线条的总结提炼与追求往往成为一个艺术家风格面貌的体现,也是判定其作品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国画的线条美不仅给人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而且包含一切美的意象。对于线条本身的形式美,自古就有许多充满诗意的辞藻加以注解。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我国人物画的形式美之一主要表现在人物衣褶、衣纹的处理上。自东晋?顾恺之到唐?阎立本、吴道子到宋代诸家,都各有其衣褶的笔法。这些古代画家之所以采用种种艺术形式,就在于他们一方面是忠实的描绘衣服的不同质感或要求符合一个客观的现象(即在人体运动时而形成的和不同材料制成的衣纹),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士大夫们所崇尚的神采和风格,从而创造了和他们各自相适应的线的各种不同技法。
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以线为主,它不但有非凡的表现力,而且因中国画线条的各种具有情感性的内在本质而体现出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的线条美。
多样统一的线条美。中国画的线条绝非单一、死气的线条,它具有强烈、丰富、多样的生命力。中国画的线条与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使画家可以更多的追求形体之外的东西,并赋予它更多多样的内涵,使线条本身具有某种意义,有了脱离形体单独存在的美学价值。
对比与和谐的线条美。线条需要艺术的组合,使之协调和谐,然而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因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中国画的线条则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间对立的因素和谐协调,呈现强烈的艺术之美。如果一副中国画里的线条少了方圆粗细、曲直动静的对比与和谐,那么这张画就少了许多冲击力与艺术魅力。
节奏与韵律的线条美。节奏是线条强弱有规律的重视,韵律是作者用线时在情感是起伏运动的轨迹,线条在平均有力的基础上,提按、行顿、转折、轻重、急缓等多产生的变化,形成了线条节奏美和韵律美。线条的长短、粗细、简繁、疏密、浓淡、虚实、交错、顾盼、呼应等,形成了整幅画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中国画线条的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构成了中国画线条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二、书法对中国绘画线条的影响
书法艺术具有用线的美感和力度,是最容易发挥其个性的艺术形式。这和凝练的笔墨线条,这种用笔的方法同样可以为绘画艺术所运用。可以说中国书法影响了绘画艺术,使画家们从线条的运动组合中找到了新的灵感。中国绘画对线条的使用与理解,无疑受到了书法的影响。中国画的作画之法,也同样非常讲究用笔,其方法在很多方面同于写字,所以说中国画强调以“写”法作画。“书法是表现一个灵的空间”而这种永恒的灵的空间,是中国画的意境;而这空间的构成是依赖于书法的;国画空间是书法空间的衍生和发展。我国书画家历来强调“书画用笔同源”“书法融于画法”行成了中国画的很多特点。人们常说“书画同源”这不仅说明中国书、画的产生有相同的根源,更重要的还在于二者的美学思想形成有相同根源,在发展过程中,基于相同的美学根源,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汲取。
由于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同宗同源,并且用同一工具材料,书法的线条意识便在相当的程度上融入到了绘画之中。在石涛的题画中,常见以书论画的诗句,如在《大风堂名迹》所收一页渴笔山水中题曰:“必定画沙,然后成字。”他甚至沿用董其昌的论述,称“作画当以草书隶书之法为之”从某种意义是讲绘画的线条就是书写出来的,不少中国画家特别强调线条的书写性,由于线条的力度、速度对于表达画家的气质,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画家们不但注意画家的绘画效果,而且十分注意线条的运行过程,通过对笔的轻重、缓急、顿挫、提按、刚柔、方圆、粗细、浓淡、干湿等不同的处理,用各种节奏和旋律来细腻的表达情感。国画中的写意画则更得益于书法,如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在他的深徒手稿中,用干湿浓淡、轻重流畅、沉着痛快的书写形式,表达出线条的金柔与泼辣、飞舞与凝重。再如著名画家齐白石,他追求画面线条的凝练、深沉与博大古朴,并将隶书的古朴雅拙趣味,石鼓文的圆转浑厚的运笔特点,狂草的豪放、自如,甲骨文和金文的遒劲、细辣的线条灵活运用于画面,构成画的节奏、韵律之美,并运用线条的交错、疏密、虚实、清浑等关系使画面达到了丰富、含蓄、气韵生动、意境深澳的艺术效果。
落笔成点,运笔成线。中国书法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仅锤炼、纯化了笔墨线条,而且赋予了线条生命力的象征意义。骨、筋、肉、气、血都是其形象化的体现,可以说有功力的书画家,在运笔挥毫中能将其功力与修养尽情展示;反之,暴露出来的就是病笔、败笔。所以在书法中常常以“力”来概括的就是笔力,就是骨力,更是表现了人的生命力。
正因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才更拓宽可绘画线条的表现力与审美领域。书法用笔入画是绘画表现性能的需要。擅长书法的画家,将他们积累的书法功力运用于绘画之中,拓宽了中国绘画的表现空间,这无疑是发现一块绘画的新大陆。
参考文献:
[1]李直.中国绘画技术——线的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
[2]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法.中国青年出版社.
[3]蒋孔阳.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4]廖军.视觉思维艺术.中国纺织出版社.
[5]陈元龙.浅谈中国绘画线描艺术.人民出版社.
[6]郭玫宗.中国画艺赏析.中国纺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