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玉霞
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创新型优秀校长,全国课改杰出校长,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全国督导专家,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偶然有一天,我和75岁的老母亲畅谈起人生,我问她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她用那双粗糙而温暖的双手握着我的手自豪地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围着你们这几个孩儿转了一生!”
听了这句话,我的眼眶顿时湿润了。我想到了我担负的教育职责,想到了我自始至终引以为豪的人生追求,不就是围着学生转一生吗?
对自己许下一个白首承诺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不惑”,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爱回忆和反思。这在心理学上也许可以找到解释的依据——人一旦意识到自己正在老去,就会开始怀旧。
回首来时路,有时连自己也会感到惊讶: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文弱的女子爆发出如此能量,在17年间让一座荒草地变成今天社区里最璀璨的明珠?又是靠什么秘决,使这所偏僻的社区配套学校成为学子的乐园、家长的向往?
17年前,武汉常青花园刚刚兴建,我被选调去创办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当我看到空空如也的校舍,杂草掩盖的操场,的确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然而,我还是暗暗地对自己说:我要用一辈子来坚守教育!这,就是我对自己的白首承诺!
之后的艰辛无法言尽:没有帮手,没有办公场所;每天独自顶着烈日,奔走在各个部门之间;数度中暑却无法停下来歇息;严重的扁桃体炎导致无法发声……整整一个暑假的忙碌堪称磨难。然而,磨难往往孕育硕果。
今天,这里已经有了两个独立的小学部、一所初中部和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共四个校区五千余名学生和四百多名教职员工,获得了大大小小上千项奖励,办学经验和成果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次报道。我也于2015年荣幸地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表彰。
而今每次出差或外出开会,在离开学校之前我都会习惯性地回望一眼这个被孩子们称为乐园的地方。想想17年前,自己走马上任那天,面对眼前的一片荒草地,内心曾有过怎样的痛苦挣扎,而今,看到孩子们在这里嬉戏、学习,心中的那份成就感无以言表。
事实上,从进入常青社区的那一天开始,我的灵魂便与学校的一切捆绑在一起了。这些年来,每开办一个校区,我都要经历一番披荆斩棘之苦,呕心沥血之累和励精图志之程……17年来,我遇到过无数困难,也有过很多次机会离开,但我的内心从不曾动摇过。因为,我的心中时刻有一个声音在说:教育要用一辈子来做。
17年,我的青春和容颜在岁月里渐渐消退,然而,阅历让我成熟,让我的思想更显理性的光华。站在常青树学校的教学楼前仔细凝望,我常常想起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言。对照着这段少年时让自己心动的行动格言,面对今天花园般的学校,我可以坦然地对自己说:真的无悔。
当然,说一声无悔是容易的,而要践行诺言又是怎样的艰难。常青树人都不会忘却,刚办学时由于资金未到位,我们三个校级干部自己筹集启动资金,拿着身份证四处作抵押赊回办公设备;我们也不会忘记,在还没有生源的日子里,全校教师在烈日和风雨中到处宣传和招生;我们更不会忘记,开学前一天晚上,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全体行政人员拿着照明灯在整栋大楼的每个角落里仔细排查。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把课堂还给孩子,我们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和渐进实践;我们不会忘记,为了让学生突破狭小思维空间,通达无限想象的彼岸,学校进行的殚思竭虑、耗尽心血的探索。我们也不会忘记,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家的感觉,我们对教师们提出的 “十六知晓”“十个细节”。我们更不会忘记,为了利用社区资源,勇敢打破围墙限制,把课堂开到社区里去时曾经引起的疑虑和担心……
我至今记得,2013年3月,我被委派去主持开办常青第二初级中学后,带领行政领导们奋战一百天,终于将一所江城最美书院式学校展现在百姓眼前,并开创了武汉市初中学段走班分层教学先河,形成了鲜明的国际教育特色。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
太多的记忆和故事,承载着我们对教育的痴心与真诚、承诺与践行。如果有人追问,从荒草地到美丽乐园有多远?我只能这样回答:跨越心与心的距离,通达了灵魂与灵魂的沟通,荒草也会开出艳丽的花朵!
我的常青梦
巴金在散文《鸟的天堂》里,描写了一棵枝叶繁盛、独立成岛的大榕树,在那儿,不可计数的小鸟翱翔栖息,快乐无比。我一直期盼能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常青花园的“鸟的天堂”,一个让孩子们自由生长、富有活力的生态化的校园。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一个组织之所以能够常青,能够不断走向卓越,并不是因为这个组织有个伟大的领袖,也不是因为这个组织有一群聪明的人,而是因为这个组织中的领袖和团队成员都将组织的发展目标作为自己的使命,作为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
使命、生命的价值、学校发展目标,这是我忠诚教育的根基。“教育到底为了什么?”一个教育者如果没想清楚这个问题,他的教育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一个教育管理者在运用自己的管理策略之前,如果没有在内心里探讨和深度挖掘这些疑惑,教育管理之门通向何方就是未知的。
教育是为了帮助生命展现一种向上的姿态。而生命发展理论正好为教育在更高层次展开提供了依据。因此,“生命发展教育”理念就是指引我们追寻梦想的教育哲学。
如何确立“生命发展教育”理念?对此我是慎之又慎。
学校属地常青花园有着特殊的地域特点。“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外楼。”这句《汉口竹枝词》,大体道出了常青花园的历史渊源。百年前的常青花园还是一片沼泽地。经晚清重臣张之洞坐镇建造成汉口历史上最大的堤工—— 张公堤。张公堤的修建不仅扩大了汉口三分之二的陆地面积,还根除了本地“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血吸虫病害,给了民众以安定的家园。
最为称道的是张之洞十分热心教育,在武汉创办了一所享誉当时的两湖书院。时至今日,两湖书院仍然对湖北的教育改革产生着重要影响。
现在,张公堤内外再无滔滔洪水,有的只是一片由沙洲演变过来的“国家级金牌小区”――常青花园社区。如今,常青花园汇集了近20万居民,交通便达;小区环境优美,设施先进齐全,是一座多元综合性新区,拥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覆盖式完善的教育系统。
2001年,武汉市教育局成立了“两高三性”(高质量、高品位,实验性、示范性、特色性)常青教育实验区,并委派我来此创业办学。
到任不久,我接待了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她向我讲了一件事:美国某小学所在地发生了火灾,许多学生从火海中逃了出来,后来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命令所有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一位来自中国的同学没有向老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救人,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实际上早就顺利逃生。
讲完她问我:美国学校会怎样对待这个救人的学生?我说:大力表彰呗。朋友大声说:“No!”
事实是,对我们眼中的这个英雄,美国有关部门非但没给予“表扬”,更谈不上“追认”,反而责罚了该校,原因是学校没有教会学生逃生。
这让我深思。是呀,教育首先要珍爱生命,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学会保护生命。
为此,我们在小学部提出了一个形象的口号:“孩子,欢乐的童年属于你;学习的主人就是你;生活的创造在于你;美好的人生召唤你。”其主旨就是“尊重儿童的生命主体意识,开发儿童的生命发展的能动性,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创造人的精神生命”。
因此,我们的一切发展愿景与躬身实践,都将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与敬畏,对生命的关注与发展。后来,伴随着学校十多年的发展,随着中学部的开建,我们的生命发展教育理念有了一个新定语:新生态。
我把“新生态”概念移植、借用于生命发展教育理念,就是想强调教育的主客体的生命发展与内外部环境的和谐匹配和有机统一;强调教育对生命深层次的关注,强调教育新机制的亲和性、开放性、互动性。
新生态的生命发展教育,是一个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教育场,它是孩子们幸福成长的绿色天堂,孩子们每天在其中演绎精彩的人生故事。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相继推出了“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我的活动我做主”“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课堂我做主”等等品牌活动。放飞生命,让个性充分展示的种种活动,让孩子们的生命活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如今,无论在什么季节,走在常青树实验学校的校园里,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校园大门口那棵迎面屹立的大榕树上,常年栖息着各种小鸟,它们自由飞翔、快乐歌唱,就如校园里每个幸福成长的孩子。
在那棵树上,还挂满了一个个小木屋,里面珍藏着每个孩子成长的故事。这是另一个“鸟的天堂”,寓意着生命发展教育的常青之梦。
做“走心”的教育
教育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生命的质量也在每一个细节里。因此学校办学的所有行为都要体现“生命发展教育”理念的六个宗旨——尊重生命成长的需求;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敬畏生命成长的状态;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提升生命成长的质量;创造生命成长的价值。
我曾经专门对老师们说:要把孩子的身心需求当作第一信号。只有这样,才能做“走心”的教育。
作为一校之长,只要没有外出,每天早上六点半我都要来到学校。一是配合门岗保安护送孩子们安全过马路进校园,风雨无阻。二是看看教室、食堂、运动场室的空调打开没有?各项用餐准备工作到位没有?以保证学生能吃上热乎乎的早餐,到教室后能在一种舒适的环境里早读等等,身心健康地开始一天的学习。而每逢下雨,门卫和值勤老师都会为没带伞的孩子准备好伞,把他们护送到家长手中,自己却往往淋湿了外套……
这日复一日的背后,不知有多少心力的付出,也不知有多少物质的花费,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认为这都是值得的。
在这样的氛围里,老师们的教育变得更加细腻和注意细节。这个孩子的“百字文”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今天是全区期中调考的日子,但闹钟竟然没响!我来不及洗漱,抓起书包就往学校跑,哪知在楼门口和校长妈妈撞了个满怀!“孩子,慢点!是哪里不舒服迟到了?”我来不及做解释,慌忙往教室跑去,背后传来校长妈妈关切的声音:“吃早餐没有?是哪个班的?”我拼命摇了摇头说七(9)班的……到教室后没几分钟,校长妈妈追了进来,我吓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心想完了,肯定是要拎我出去不让考了。哪知,校长妈妈一边递给我一个食品袋一边说:“快,趁热吃吧。”我一瞧,见里面有两个热乎乎的肉包,还有一只环保手套!天哪!这校长妈妈可比我亲妈还亲妈!……晚上我把这事告诉了父母,他们感动了好半天,还说:有这样的校长,这所学校一定是好学校!我们买房转学真是值得……
没想到几天后,这个学生来到校长室,向我讲述了他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从他的诉说中,我感到孩子们缺少爱的教育,确切点说是缺少感受爱、发现爱、理解爱的教育。于是,我专门利用一次国旗下讲话时间,为全校学生上了一节微课,课的标题就叫《母爱如海,父爱如山》。
事后,每个孩子都写下了长长的感言。没想到,一封家长来信第二天放在了我的桌上,这就是那位孩子的父母写来的。信中,孩子家长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和感慨,也表达了对学校的感谢,对自己家庭教育的反思。
我们没想到,“两个包子”竟引发了学校、家长、孩子对爱的思考,这也让这次爱的教育成了家长们口口相传的故事。
我们由此认识到,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能是可以温暖学生生命的教育。
在常青树实验学校,有一支深受孩子喜爱,也备受家长敬重的教师团队。这些年来,他们坚持用“年修十万家书”的行动来兑现着对教育的承诺,做着“走心”的教育。
“十万家书”以“感动、分享、共勉”三大块内容,将家校联通工作细致化、具体化、实效化。各年级组还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及家长需求,制作了家庭信息卡。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不但让我们迅速赢得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更让我们弥补了不足,改进了方法,提升了育人水平,受到家长们称赞。
比如,今年3月4日,当张茹从女儿手中接过班主任姜佩伶老师写来的家书时,心里再一次被震撼:“难以想象!老师上课那么忙,怎么有时间给我们家长写这么长的信?上周的一封集体家书有5400多字,这周又写了4700多字。我看后除了感动,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而事件的主人公姜佩伶老师却说:“关于孩子的话,我永远都写不完。”她有一个专门记录孩子在校表现的笔记本,那里面都是“料”,所以她很平静地说:“只要平时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积累,几千字的家信,午休时间就能写完。”算下来,她一年至少要写10万字。
而对这项工作,其实我早就有要求:“每个老师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这)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这个)孩子。只有这样,我们对孩子的爱才会源源不断,我们的家书才会源源不绝。”
这项工作后来被《人民教育》等多家媒体连续报道。老师们也因此更加尊重和珍惜自己的职业,感悟了生命的美好和价值,提升了师德境界。
我喜欢尼采的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用自己的生命,每日为教育起舞,用对生命教育的情怀,为孩子搭建一个常青的花园—— 为了生命之树常青,我愿意坚守一生!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