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清
摘 要: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方式。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不仅影响着教学效率,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实践认知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课前预习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课文的效率。课前预习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一个学生有了自主预习课文的习惯,学习起来也会事半功倍,对学生来说,可谓是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一、了解学生预习的动力
在小学学习生涯中,学生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思维活跃,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当他们接触到新的课本、新的知识时,容易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第一时间去翻阅课本,翻阅课本里面的彩色插画、粗略浏览课本里面的内容,好奇着课本里生涩难懂的内容。而老师在给学生发新课本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描述,告诉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学到什么有趣的内容,鼓励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新课本的感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以及习惯都是建立在其潜在的学习动力之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对于学生非常重要。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稍显缺乏,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注意力容易集中在课文的插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插图内容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对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并将之转化为动力。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和能力,老师在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预习的建议,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寻找答案,激发他们进行课前预习的动力。当学生发现课本中自己不懂的问题会自己先尝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难点、重点则会在老师讲课时进行针对性的听课,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二、强化学生预习的意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做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后,学生才会自主投入到实际行动中;而在真正投入到实际行动后,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到做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然而,有些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浪费了自己大量玩耍的时间,老师总是要从头到尾讲一遍,因此没必要进行课前预习。有些学生则是觉得课前预习难度大,因而放弃了预习。还有部分学生也进行了课前预习,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坚持。
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家长的全力配合,去慢慢进行改善。仅仅靠教师一味地阐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效果很难得到明显提高,需要让家长也了解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醒并督促子女进行课前预习,在遇到困难时给予子女帮助。
例如,可以让两个学生对课文进行讲解,一个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功课,一个学生不预习,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课前预习和没有预习的差别,从而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持之以恒,最终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正确预习的方式
所谓因人施教,即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发展。学生能力水平存在着差别,教师在安排预习内容时应该结合学生能力酌情进行合理分配,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在内容安排上尽量让其由浅入深地学习,使其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乐趣,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对于课前预习功课做得好的学生,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从而让其体会到课前预习的成就感。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可以分为简单预习和重点预习。简单预习,即对课文内容中的生字、生词进行查阅,课文内容基本朗读熟练、连贯,有一个整体印象。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在教师讲解时重点去听,有针对性地学。重点预习,即除了简单预习以外,老师对课文内容知识的难度进行划分,适当布置一些问题,难度由浅入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学会思考,从而将自己的想法带入听课中,当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结果相同时,内心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则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当自己的理解与老师讲解不同时,学生会更仔细地去听课,去思考为什么,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要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在课前预习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积累,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能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更多的知识。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观察和积累的过程,而课前预习对于学好语文课程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离不开老师和家长共同的用心培养。
参考文献:
李凤华.关于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几点实践认识[J].课外语文:初中,2012(10):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