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娴
摘 要:英语中“写”的技能训练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言知识与技能运用的综合体现,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表述与表达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甚至于从一些公开课的情况看,多数老师将“Task”上成了“Reading”,而没有真正地领悟这一板块设计的真正意图。“中心任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单元的最终成果,前面的各项活动作为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都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关,并且环环相扣。“Task”是整个单元的精华所在,它是一个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升华的板块,如何将它上得有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一节研讨课的过程设计,主张应充分依托教材,尤其是Reading课文,夯实语言知识;运用阅读课文,搭建篇章结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分析这些文章的写作特点,总结规律。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察到语言的特性并有所感悟,才能从中获得语言信息,吸收语言材料,才能把吸收的东西变为写作的内容。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写作内容,悉心教授写作策略,积极培养写作思维,这样学生的写作必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依托教材;写作能力;文章思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毕业生应达到五级水平,不但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还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这就要求初中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根据笔者的经历和调查,目前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写作练习少。二是不少教师抱有依赖和侥幸心理,误以为写作训练到九年级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三是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知识的指导。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从最初不会写、盲目写到不愿写、惧怕写,直至最后拒绝写的恶性循环。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的训练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只有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且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帮助其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写”的技能训练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言知识与技能运用的综合体现,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表述与表达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如何在Main task课型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帮助学生形成写作策略呢?下面笔者将结合牛津英语9A Unit 5 Main task这节研讨课的课堂实验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目标细化,增强写作信心
相当多的学生怕写,因此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灵感,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有写的欲望。而通常老师给出的教学目标大多是学会列提纲,然后结合提示信息模仿范文写一篇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等。且每个老师都喜欢在上课伊始便抛出这个中心任务,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本节课将教学目标调整如下: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常见名人生平介绍文的篇章结构。
2.学生学会从学过的资源中找相关的词句来完成本课时的任务。
3.学生学会使用统一的批阅符号来修改文章。
4.学生学会把握语篇的整体性、逻辑性和流畅性。
这样一来,目标更细致、更明确,尤其是第二条“学生学会从学过的资源中找相关的词句来完成本课时的任务”,更会让学生在写作前“心中有底”,那畏惧心理自然也就削弱了很多。
二、回顾“Reading”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以往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在导入时无非会使用大量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甚至设计一些猜谜等小游戏来导入新课,随即呈现课本中文章的相关信息或结构。这些资料固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老师在课前需要搜寻大量的素材,这无疑很费时间且效果平平。课文中常出现许多习惯表达方式和一些特殊句式,还有一些适合某些特定情景、场合的常用句子,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示范。特别是一些常用于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起承接作用的惯用语,要让学生多练习,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去。经过研讨,我们尝试着从Reading课文入手,用他们所熟悉的语境来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在阅读课的学习过程中已接触了相关的词汇和信息,教师进行总结与归纳,不仅会加强学生的记忆,也会使学生在写作时加以提取。
三、组织素材,准备语言
接下来该进入写作文的准备阶段。在正式写作文前,需要帮助学生组织素材,准备语言——包括写作需要的词和句,再由这些词句连成段、组成篇。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谈学习写作的经验时说过,学习写作除多练以外,还要多模仿。仿写既能反馈出学生对课文的体裁及重要句型的掌握程度,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所用语言材料的系统掌握,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于是我们设计了两个环节来完成这些准备工作,一是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结合Audrey Hepburn的信息表说出要写一篇名人生平的文章需要知道其哪些信息,同时在此环节抛出本课时的中心任务;接着让学生回顾Reading课文,用他们所熟知的句型来口头描述巩俐的信息表,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步:头脑风暴
1.呈现巩莉图,问:Who is she?(有意识地点着黑板上的1.She is...结构口头说Yes,she is Gong Li.She is a famous actress.)
2.抛出任务:说:The school newspaper wants us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Gong Li for them.So lets finish the report in this class.OK?
3.学生说完,呈现Audrey表,T:OK,maybe we can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just like the table about Audrey Hepburn,such as...
第二步:用词连句与成段
1.看学案,T:Now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there is lot of detail information about Gong Li.Its very helpful.We can write the report with the help of these information.
2.T:First lets try to describe these information in full sentences.关注连贯和流畅,关注把句子说出来,并且表达和语法正确即可,强调准确性!
3.T:But they are only two parts of the article,theyre just the main body,right?What should we writ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article?What about the ending?
最后一步提醒学生文章的结构是四段式,这时学生对写的文章的素材清楚了,语言也做了准备,学生对写什么、怎样写这两个问题已基本解决了。
四、小班分组合作,撰写初稿;个体独立完成,修改进步
因为学生的能力差异明显,并且这篇文章四段难易悬殊,因此我决定在初次写作时利用小班化的优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段完成,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所收获,为其进一步独立完成写作奠定了基础。写作时不停地提示学生可以使用黑板上的句型来完成任务,同时在展示小组作品时提醒学生应注意语法、用词、单词拼写,尤其是连接词的运用,如and,because,as,but等。在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文章就容易多了,课堂观察及展示情况不难看出,连平日里只能考四五十分的学生都可以写出一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且有较多正确句子的文章,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五、范文对照,二度修改,完善提升
范文能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怎样写。对初学英语写作的人来说,阅读范文是非常必要的。而毫无疑问课本上需要我们用表格中的信息完成的文章正是一篇极好的范文,我们先通过回忆Reading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要点来写巩俐的生平,再和课本上的范文进行比对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这种回归教材的方式既让我们节省了资源和时间,又能让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英语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应该说就本节课而言,学生的写作兴趣较高,不仅愿意写,而且能很认真地根据写作要求,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一步地组织素材,准备语言,大部分学生写的技能提高较快。然而,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我感到在写作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写作的次数要适当增加,题材应扩展
初中英语,每一学期学生只学六个单元,也就是说,学生只进行六次写的训练,次数似乎太少。是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当增加一些写作的机会,如:向你的朋友写信,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我如何庆祝母亲节;如何处理爱好与学习的关系;在期末评三好学生时,我让学生写推荐信等等。这些题材源自生活,依托教材,学生熟悉,有话可写,而且都是他们的心里话,学生乐意写,也容易写好。
2.在写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正确使用连接词,正确表达语言的逻辑关系
有人说,初中生主要写简单句,力求不犯错误。这个说法还不完全正确。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该学会使用连接词,甚至使用一些复杂句来表达语言的逻辑关系。
写作是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语言技能,也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对课文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这种方式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锻炼分析、归纳和判断能力,学会如何归纳组织语言素材,整理思路,规划文章结构以及罗列提纲等。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效地进行写作技巧的渗透,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做精心周密的策划,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语言构建,储备丰富的语料,并把语料的储备与输出训练科学地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杨利娴.仿写:中学英语写作训练的重要方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