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坤耀
所谓无障碍阅读,是指通过激发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改善阅读环境,搭建阅读平台,丰富阅读课程,让孩子“一本一本书地读下去”,从而形成可持续阅读生态的一种阅读理念。这对于推进校园整体阅读,提高阅读成效,避免阅读“形式化”和“功利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克服认识障碍,让孩子重视阅读
1. 学校要重视。清代大学士李光地在《家训·喻儿》中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现如今,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不少学校设立了专门的阅览室或图书角,但仍存在着一些重形式、轻实践的现象,如有的学校积极投入财力在硬件建设上,却没有引导孩子积极阅读,设施的陈设成了面子工程。其实,这些现象背后是学校对阅读的“伪重视”和形式化。学校重视阅读,就应该从氛围、硬件、制度、课程方面着力,将认识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努力构建阅读的乐园,引领师生热爱阅读、实践阅读。
2. 教师要重视。教师应把引导孩子热爱阅读作为应有之任。首先,教师自己要重视阅读,乐于和孩子交流阅读的感受和收获。其次,教师要帮助、引导孩子选择读物。同时,教师要经常性地为孩子提供读书交流、展示的平台,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成长,把阅读纳入课程和评价体系,积极引导、激励孩子主动阅读。
3. 家庭要重视。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示范意义,父母热爱阅读,孩子自然也会爱上阅读。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参与阅读,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阅读沙龙、专题讲座、家校共读活动,帮助家长树立阅读意识。
二、克服硬件障碍,让孩子有好书读
1. 加大投入,提高藏书量。学校应根据《福建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标准(修订)》的要求配置图书,将购置新书纳入每学期的用款计划,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推荐的形式定期更新图书,不断丰富学校的图书种类,提高馆藏图书的数量和质量。
2. 创新形式,盘活图书资源。通过开展同区域甚至跨区域的校际图书互换、图书捐赠,有效缓解学校特别是办学规模较小、办学经费不足的学校图书少、旧等问题。对于城区、镇区等条件较好的家庭,也可鼓励孩子积极将家庭藏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从而盘活社会资源,提高图书使用率。还可以积极争取政府或社会公益机构帮助学校改善阅读条件。
3. 简化手续,畅通借阅通道。三年来,我县中小学积极创新图书分布形式,在校园公共活动场所、教室、走廊合理分布阅读区域,把深藏在图书馆(室)中的图书搬到教室图书角、开放式书架上,极大地方便了孩子随时随地阅读,真正做到“想读就读”。同时,通过提高图书的“见光率”,增加孩子与图书亲密接触的机会,有利于潜移默化培养孩子与图书的亲近感。但在增加供书节点的同时,还要对图书的分布进行科学安排,如在低年级多放置一些拼音、彩绘读本和故事性较强的图书,中高年级则应侧重有一定深度、成系列的书籍,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需求。
三、突破心理障碍,让孩子喜欢阅读
1. 让孩子体会到“阅读是神圣的”。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回放学回家后就拿一本从同学那借来的小人书津津有味地读着。这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该去放牛了。”却被在一旁的爷爷反驳:“没看见孩子在看书吗?我去放。”那一刻,我心里暖洋洋的:读书真好!那是一种多么亲切的感觉呀!这种感觉如果用现在的心境去体会,那就是“阅读是神圣的”。如果要让孩子感觉“阅读是神圣的”,就要在阅读氛围营造上下功夫,如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亲切的肢体动作,往往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美好的记忆,并激起孩子持久的阅读兴趣。
2. 让孩子体会到“阅读是轻松的”。有一所学校,在走廊里创设一个书吧,孩子们很是新奇,争着抢着来看书。这时,有一位严厉的教师大声喝道:“注意秩序,谁把书弄坏了要赔!”孩子们顿时安静了下来。这种环境会留给孩子怎样的阅读体验呢?其实,这时教师如果能够转变一下角色,也参与阅读、享受阅读,成为孩子们的阅读伙伴,这样的情境一定大不一样。
3. 让孩子体会到“阅读是快乐的”。曾经听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近1000万字。我感到很惊讶,尤其这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在与这位母亲的交流中,得知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就特别呵护她的阅读兴趣,孩子的阅读只要有点滴的进步,父母都由衷地赞赏她,从不把额外的要求强加给她,孩子完全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下快乐阅读的。
四、克服平台障碍,让孩子学会阅读
1. 搭建拓展性阅读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善用教材,引导孩子通过圈画、批注,欣赏、品味语言文字之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积极鼓励孩子把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如在教学主题单元时,可以有选择地引导孩子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让孩子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交流活动,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内习得的实践场。久而久之,孩子就能逐渐达到叶圣陶所说的“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的阅读状态。
2. 搭建个性化阅读平台。著名诗人臧克家非常推崇“以我为主”的读书方法,他强调独立思考地选择书、钻研书。当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广阅读为主。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清晰的阅读取向,但从小学中高年段开始,逐渐就会产生一定的阅读偏好。因此,在组织读书交流时,不仅要鼓励孩子发表个性的感悟或体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审视的能力,还要尽量丰富交流题材,让各种阅读偏好的孩子都有交流分享的机会。
3. 搭建多样化阅读平台。孩子学习阅读方法,是在一次次阅读活动参与中习得的。中小学,特别是小学要将活动作为推进阅读的重要载体。如举办校园读书节,开展“建设读书型班级,做读书型学生”等主题活动。通过搭建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平台,促进孩子学会阅读、主动阅读。
五、克服课程障碍,让孩子系统阅读
1. 制定阅读课程规划。学校要成立阅读课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对本校阅读课程的开发条件进行基本评估(学校文化、教师素质、学生兴趣等),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开发方案。课程方案应有课程目标、具体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利用等内容,并从学校课程的整体性出发,使校本阅读课程的开发具有课程意义和价值。
2. 开发阅读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对于实施阅读课程化非常重要,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从本校实际出发,着眼于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和能力提升,要统筹、挖掘校内外阅读资源,循序渐进组织实施。一是校本阅读教材;二是班刊班报;三是主题阅读课程。
3. 做好阅读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首先,要上好阅读课。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课外阅读承载的目标任务,选择不同的课型,如好书推荐课、阅读方法指导课等,来确保阅读课程的落实。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阅读评价的指向应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现行流行的“阅读过级”“阅读争星”等评价内容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应更多地去关注兴趣、关注习惯、关注过程。
总之,学校推进校园无障碍阅读,应着眼于构建阅读生态,在兴趣习惯培养上着力,努力创建系统化的阅读体系,扫除当前校园中普遍存在的认识、硬件、心理、平台、课程等方面的障碍,让孩子“想读书、有书读、读好书”,在阅读中提升素养,在阅读中丰实人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龙门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