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郭丽萍,收下了这个“编外徒弟”。我告诉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是要遵循成长的规律,比如按照新教育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路径去自主自觉地成长。我还告诉她,应该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故事书写成为一部伟大的传奇,小教室同样可以拥有大乾坤。
于是,她在一间叫做“向日葵”的小小教室里,开始了自己的新教育探索。晨诵课程,阅读课程,生命叙事课程,家校课程……她都不亦乐乎地践行着。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向日葵”教室庄子悦同学的诗集,其中有一首小诗《星星》:
小鸟儿呀,
不要急,
不必为食物担心。
天一黑,
你就不会挨饿了,
你看,
在天空中,
有着一粒一粒,
美味的,闪烁着的,
种子。
很难相信,这样的诗歌出自三年级孩子的笔下。但在“向日葵”教室,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几乎每个人都是小诗人,每个人都创作了自己的小说。
我多次参加这间教室的活动,拿到了一大批打印成册的诗歌与小说作品,见证着这间教室的成长。从每个学期各不相同的生命叙事剧,一年级的《犟龟》到四年级的《青鸟》;从简单的模仿儿童诗,到写出颇具哲理的诗歌;从简单的记叙文,到情节复杂生动的小说,孩子们惊人的变化,让我欣喜欣慰。北京戏剧学院的专家告诉我,在他指导的所有学生中,“向日葵”教室的孩子是最优秀的!
郭丽萍也在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四年来,她每天坚持阅读教育著作,每天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每周给学生父母写家校信。她报名成为新教育种子计划的种子教师、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学员,在网络上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朋友。与此同时,她在学校带起了一行10人的新教育团队,开启了共读共写之旅……
早在去年年初,她就把这几年的探索汇编成一本《向日葵在成长》,希望我作序。她告诉我,学校的宋继东校长特别支持。当时我把书稿拦了下来。在我的学生和徒弟中,郭丽萍灵气并不是最足,读书也不是最多,践行新教育更不是最久,我总是鼓励她慢慢来,沉住气,积累更多的素材,打磨更美的文字。我希望她悄悄地做完六年,为这间教室留下一个完整的记录,创作出让大家惊喜的作品。她听从了我的建议,放弃了出版计划,继续用心耕耘自己的教室。
没想到大半年之后,她的另外一个“师父”、种子计划的首席培训师飓风老师对我说,郭丽萍的故事挺感人的,会激励更多的普通新教育教师追寻梦想,激情从教。希望我“松口”。飓风大姐对工作要求很高,郭丽萍的成长能得到她的认可难能可贵。我有点动摇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郭丽萍又把书稿交到了儿童文学作家、新教育出版统筹童喜喜老师那里。童喜喜是种子计划项目的发起者,也是第一任项目负责人,对种子教师感情特别深厚。童喜喜竟然在通读第一稿之后,提出了全新的书稿提纲,从新教育十大行动的角度全面梳理,以“故事+操作”的模式给一线教师以直接的启发借鉴。郭丽萍根据提纲,利用寒假重新整理出第二稿,童喜喜再次审读提出意见,郭丽萍又完成了第三稿的修订。
当童喜喜把第三稿推荐给新教育特聘的出版顾问、资深出版人文龙玉老师,纳入了出版计划后,新的工作又开始了:文老师又从编辑的专业角度,提出了诸多修订意见,郭丽萍继续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着……
我知道,我拦不住这部书的出版了。而且我开始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书稿的诞生,不正是体现“专业交往”的力量所在吗?
从浅层次看,这只是书稿出版,从深层次看,体现的是生命的成长。如果没有种子计划、新教育网师这样的专业项目,没有喜喜、飓风、蓝玫、硕果等专家团队的引领,没有种子教师、网师学员之间互相的激励鼓舞,郭丽萍的成长不会这样迅速。包括文老师对她进行的指点,与其说是打磨书稿,更恰当地说是指导她的教育写作。正是置身于这样的共同体内,一位普通的教师才会在最短时间爆发不普通的力量。
郭丽萍一直感恩与新教育的相遇。她写道:“尽管,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教师身份让我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资收入,纵然与奢侈品无缘,但也衣食无忧,这时候,灵魂的归属感便提上日程。自从搭上新教育这辆列车,这种归属感、幸福感距自己就越来越近,有很多时候就在身边,可感可触。”她说,是新教育,让她真正地找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尊严,找到了内心充盈的感觉。
郭丽萍是勤奋而执着的。我相信,她不会因为这本书的出版而飘飘然,更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探索。
欣慰地写下这些文字,为“向日葵”教室喝彩,为徒弟加油,为更多的新教育的网师学员、种子教师鼓劲。小教室,大乾坤。再小的教室,有了梦想就会很大;再大的教室,没有梦想也会很小。在新教育共同体内,无论教师、父母、孩子,无论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践行者,每一个人都能在创造中不断获得自身新的成长。
(责任编辑:黄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