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选择与使用的误区

2016-05-14 23:07朱丽芳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朱丽芳

【摘 要】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具,教学中我们需要选择与使用各种学具辅助教学,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现提出小学数学的学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误区,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使用;课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选择与使用各种学具辅助教学,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直观具体,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走入一些误区。

二、学具选择与使用的误区

误区一:学具选择不精当

[案例一]下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上“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材料做了三角形,也画了三角形。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用吸管来围一围,你认为需要几根呢?

生:3根。

师:3根吸管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是的。

师:真的吗?那就请大家从自己准备的吸管中拿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试着围一围。

生迅速开始操作,教师也在耐心等待学生们“围不成”的答案。可是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表示已经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能碰到一起)。教师有点意外,连忙又花了很长时间来解释:虽然刚才围成了三角形,但其实这个三角形并不标准,其实如果这个吸管再细一点,是围不了三角形的。

学生们还想再争论什么,但已被打断。

[案例评析]

本节课中教师使用吸管作为学具,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可惜的是不仅没有达成以上目标,还成了教学的绊脚石,让教师疲于应付。究其原因在于本课中所使用的学具均为学生自行准备,随意性较大。学生自己选择的吸管长短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其次将吸管作为材料,本身为空心,且有宽度,影响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时的操作认知。

而笔者在另外一堂课上,发现教师在学具的选择上却是煞费苦心:首先是用四种颜色代表不同长度的小棒,这样学生在操作的时候,不需要用直尺量就能直接选择,大大节省了操作时间;其次小棒的材质为塑料实心,教师精心自制,能保证小棒的长度基本精确。学生使用这些学具进行操作活动时,学习积极性较高,操作顺利,相关认知深入到位。

使用学具的目的是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切不可因为忽视学具的选择,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影响学生认知的发展。

误区二:学具使用过度

[案例二]

一位老师在教学四下《搭配规律》时,准备了多种学具:有可爱的木偶和帽子、彩色的三角形和梯形、衬衣、裙子和裤子的图片还有各种漂亮的铅笔和橡皮,真是丰富多彩。这节课上一共组织了四次学具操作活动:

①师:同学们,这里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小明想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他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请大家小组合作。

②师:同学们,如果将刚才的木偶娃娃和帽子替换成三角形和梯形,你还能够动手找到答案吗?

③师:穿衬衣和裙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穿法?穿衬衣和裤子呢?先算一算,再用这些学具摆一摆。

④师:你们每个小组都有各种不同的铅笔和橡皮,如果选1种铅笔和1块橡皮的话,可以有多少种选法?想一想,摆一摆,再算一算。

[案例评析]

一节课下来,这四次操作活动虽然都已完成,可是听课者还是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消退,数学思考浮于表面,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效率。

本课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学具,一共组织了四次操作活动,希望通过学具操作能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可惜这样的目标没能达到。首先,大量的学具对学生的视觉冲击过大,直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数学思维的发展;其次,这四次学具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找出不同搭配的方法,操作的目标较为单一。其实通过前两次操作学生已经认识了规律,接着就可以总结规律,最后就可以直接应用了。后两次的学具操作未免有画蛇添足之感。

根据物极必反的道理,如果教师在课堂当中给学生过多时间去摆弄学具,给学生过多时间参与小组讨论和操作,相反讲授知识点的时间就会减少。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被学具吸引过去,不愿意听老师教课,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因此,选择学具的标准,是要看学生与学具建立的活动和构成教学过程本质的活动这两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即使用学具是否有利于促进认识活动,如果这两种活动之间没有联系,那么直观材料也就是无益的,有时甚至可能起到分散注意力和妨碍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学具的选择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并非越直观形象越好,也并非多多益善越好。

误区三:学具使用时机不当

[案例三]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上“认识千克”的教学流程:

课前让学生准备了1千克的物品。

环节一:

教师借助比较两袋食品的重量,从而引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秤,再让学生认识千克,接着认识台秤上的刻度,并会看刻度说重量。

[案例评析]

本课中学生的学具操作属于“被”操作型,缺乏主动性。教师没有掌握好学生学具操作的时机。其实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学具操作,笔者认为应选在学生引而未发,疑而未解时,在急需借助动手操作突破重、难点时。本节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1千克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新授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学具的使用,缺乏目的性。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大多数学生感到难学的内容, 恰到好处的让学生使用学具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提前预设,明确操作的时机与方式,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辅助和启发思考的效果。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配合课堂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