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舒 张旭
对陈玉娟来说,相比单独建一个专科医院,成立一个基金会,更能解决边远地区民众看病难的问题
陈玉娟:温州善乐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秘书长
陈玉娟刚刚从四川阿坝回到北京,还没有从高原反应中恢复过来,“手脚没劲,整个人晕乎乎的”。
7月12日,她跟随“川藏青光明工程·壤塘行活动”大部队前往阿坝壤塘,在那里待了10天。在那里,他们治疗病患,为民众做体检,217人由此消除了白内障困扰。
这是温州善乐慈善基金会自今年6月成立后启动的第一个项目。该基金会由陈玉娟与温州医科大学联合成立,以帮助提高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为主旨。陈玉娟任秘书长。
这是陈玉娟结缘公益的第十一年。从企业家转变为全职公益人,她的朋友说,她彻底把公益做成了事业。
让人人方便看病
壤塘之行,让陈玉娟难过而又欣慰。
壤塘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藏族是当地的主要民族。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和民族习惯的养成,当地人很少洗澡,妇科疾病严重,“几乎是百分之百的”。
在当地普遍的妇科疾病中,宫颈癌发病率很高,且大多到了中晚期才检查出来。壤塘县人民医院有一台检查仪器,可以做基础的妇科检查,但是整个医院没有一个人会使用和操作,机器一直荒废着。
随团医生告诉陈玉娟,这个仪器是检查宫颈癌的基础设备,如果当地医生会使用,宫颈癌早期就能检查出来,对于治疗效果和治愈率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不仅如此,整个壤塘人民医院的病理科事实上也几乎是空白的。该院院长表示,医院没有人会做病理切片。以往的病理检查都是送到马尔康或成都,要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很麻烦,也很误时间。
陈玉娟觉得特别难过。好不容易硬件条件达到了,技术却跟不上,白白浪费了设备,也耽搁了病人的病情。
但是另一方面她也很感动。“这里的医护人员都有医者父母心的情怀,他们特别愿意学习,真心想更好地为乡亲们看病。”
她问院长和妇科主任,“如果我安排你们出去学习培训,你们愿意吗?”对方特别高兴地表示很愿意。
陈玉娟深知,对于很多藏族同胞而言,因为生活习惯和信仰的原因,他们轻易不愿意离开藏区。而院长和医护人员对提高医疗水平的强烈意愿,令她欣慰于善乐慈善基金会确立的初衷—通过医院硬件和软件的提高,让人人都方便看病。
她想起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的话:公益不是单方面地给予,而是需要对方也主动投入,对方投入越大,收获也就越大。她说,“我看到了他们的主动投入,也希望我能给他们带去更多的收获。”
活动结束后,善乐慈善基金会跟壤塘县人民医院一起做了一个五年规划。今后五年,善乐慈善基金会和温州医科大学将对壤塘县人民医院进行全方位帮扶,让医院的条件和医护人员的水平有一个整体提高。
比他们更快乐
河北涞水小学的那群孩子,让陈玉娟第一次感受到公益带来的改变,于对方,于自己。
“想不到几十年过去了,在距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还有如此差的学习环境。” 11年前,第一次去河北涞水小学,陈玉娟被惊到了,“第一眼感觉就是危房,风雨飘摇,随时有垮塌的风险。”
作为涞水县九龙镇的中心小学,教室是一片用木头柱子支起来的低矮平房,墙体斑驳,窗户也是木架子,玻璃整一块儿碎一块儿,时有看到“请勿靠近”的警示语。课桌都是粗制木头做的,桌面上有很多划痕和笔迹,坑坑洼洼。
涞水县隶属于保定市,是河北省的贫困县,地处山区,九龙镇周围的孩子到镇上上学,多要走上四五公里的山路。孩子们早出晚归,午餐不过是从家带来的一点干粮,“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太苦了。” 陈玉娟很是不忍。
坐在校长的办公室里,陈玉娟一转头,发现窗户上密密麻麻挤着一排小脑袋,也有从门外把头探进来的,“他们好像看热闹一样看着我们,好奇、害羞又胆怯,眼巴巴的样子让人心疼。”
陈玉娟当即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改善学习条件和环境。
她与涞水县委、县政府达成协议,双方一起出资出力,重新寻找新校址,为涞水县建设爱心小学。
历时两年,涞水爱心小学新校区落成。三层和两层的教学楼各有一栋,铝合金窗户,课桌椅全都焕然一新,操场宽敞平整,配有崭新的旗杆、篮球架和单双杠。
在援建学校的过程中,陈玉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中国狮子联会,并受邀加入了北京管委会。此后六年时间里,她先后担任了北京管委会的财务长、总监、主席。
涞水爱心小学是陈玉娟和狮子会一起完成的第一个项目。校园建成后适逢开学,学校的课桌椅和宿舍床铺却还没有着落,陈玉娟和狮子会的狮哥狮姐“就一人一百套地捐,”开学之前全部设施到位,“我觉得我们太厉害了。”她说。
开学典礼上,陈玉娟坐在主席台上听着校领导充满感激的发言,看着台下孩子们充满朝气的笑脸,觉得自己“似乎比他们更快乐”。
此后,捐赠校服、体育用品、图书室、电脑室、音乐教室—涞水爱心小学的硬件设施一步步完善,陈玉娟却意识到,这些东西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不断成长的需要了。她和狮子会北京管委会开始为学校张罗一些文娱活动,运动会、打太极、防灾逃生讲座、夏令营,还请来一些驻华使馆人员给孩子们讲各国风俗人情,“让孩子们真正获得和大城市孩子一样的熏陶和体验。”
这些年对这所学校一直跟下来,陈玉娟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孩子们再也没有当年那种躲在窗户外面畏畏缩缩偷看的样子了,面对陌生人,他们能够像城里孩子一样大方地上前打招呼、叫叔叔阿姨了。”陈玉娟说,孩子们这种待人处事方式的变化,是最不容易达到,也是她最欣慰看到的。
点燃一个火种
因为两双眼睛,陈玉娟生出更大的责任感。
2011年,陈玉娟到北京顺义的一个白内障康复组织做志愿者,为当地孤寡老人进行白内障手术。
当她揭开一个老人眼睛上的纱布,伸出两根手指问他“这是几”时,老人的反应让她至今难忘。
“这是2,我看见了,我再也不会摔跤了。”老人流出泪水。
她撸起袖子给陈玉娟看,手臂上青一块紫一块,全都是因为看不见而摔跤造成的。
“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太伟大了。”陈玉娟说,一个手术的成本大概在1000元-1500元之间,对于有钱人来说也就是一顿饭钱,但是却可以改变白内障患者的人生,让他们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
在老人面前,陈玉娟对自己作出一个承诺:“我要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人重见光明。”
此后,北京管委会开始推进“光明行”项目。
2012年8月,狮子会青海光明行项目启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是随行医疗服务队。
第一站,团队到达青海省南部玛多县人民医院。这家医院没有眼科,没有一个正规的手术室。在青海省残联的帮助下,团队从西宁借了一台手术车一路随行,才得以为当地藏民进行了白内障复明手术。
17岁的才让华茅(音)得到消息也早早来到医院排队。医护人员检查发现,她失明的右眼并非白内障,而是小时候的外伤造成。当时家人缺乏医护意识,没有及时带她去医院治疗,耽搁了病情,导致失明。
听到结果,才让华茅伤心地哭了,“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彻底落空”。
陈玉娟把她抱在怀里,“很遗憾我们帮不到你”,话一出口,她的眼泪也跟着流了下来,“这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乖巧懂事,成绩优秀,今后却只能用一只眼睛看世界了。”她很无奈,“我们有这么多医护人员在这里,但是大家都无能为力。”
青海光明行历时6天,帮助76位藏民解决了白内障困扰,手术成功率100%。此后,陈玉娟和温州医科大学又多次合作,完成了色达行、理塘行、拉萨行等“川藏青光明工程”公益医疗活动,数千位白内障患者重新看到了光明。
而才让华茅离开时无助的背影却留在了陈玉娟的记忆里,“那一刻我就想自己建立一个眼科专科医院,专门为贫困地区的人做各种眼睛手术。”
2015年底,陈玉娟开始认真考虑这件事。
进一步推敲细节时,她逐渐意识到,靠个人的力量经营一家医院非常困难。国家已经投入了很多财力在医院的建设上,很多偏远地区都建有医院,只是条件和技术比较落后。这一问题没办法靠成立一家专科医院来予以解决。
“我就想,为什么不把改善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培养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作为目标呢?那我这辈子做的事情可能比单独建一个医院多得多,范围也广得多。”顺着这个思路,陈玉娟想到了成立一个基金会。
这个想法得到徐永光的支持,徐永光给了她很多组建和管理基金会的建议,“让我成立基金会的想法得以快速落地。”
陈玉娟找到多次合作的温州医科大学,和校长吕帆说起自己的想法。吕帆表示,医院愿意百分百配合,专家团队、医学资源和志愿者资源对基金会项目完全开放。
五分钟时间,双方达成协议。6月22日,温州善乐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
陈玉娟说,这是一个火种,将点亮更多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