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
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初中课本所选的古诗文作品,是文质兼美的瑰宝,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审美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张大均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中说:“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及个体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由此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初中诗歌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认知
审美认知,即审美感受能力,就是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通过审美认知,让学生把日常积累下来的各种信息,在以后的学习中接触到美的事物时,能够自觉地进行审美的信息加工,从而获得对外部事物或艺术品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义、为审美情感的产生打下认知过程,如我们阅读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时,脑海里会出现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不经意抬起头,看见悠然的南山,诗人那种闲适自然的生活状态和情趣便出现在眼前。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说审美认知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一切自我认识都是从历史地在先给定的东西开始的”,说明学生在学习在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审美认知。
二、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就是指个人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的,与审美认知过程密切相连的,个体对外部事物是否满足个体审美需要而形成的心理体验,这种情感具体表现在: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褒贬善恶持有某种态度,比如说有一些事物让你感到愉快,有一些事物让你感到悲伤,一些事物让你心潮澎湃,一些事物让你义愤填膺,一些事物让你悲痛欲绝,这些都是伴随认知产生的审美情感。就诗歌而言,我们知道“愤怒出诗人,”忧愁又思而作《离骚》,这说明审美情感能刺激人的心灵,从而产生感情的流露,在审美情感培植方面,我们应该掌握不同审美情感的表现形式,就这一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审美情感的直觉美。审美情感是一种迅速而短暂的美感体验。欣赏一场舞蹈会,聆听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或音乐会所产生的那种快感,这是直接审美情感的方式。
2.形象性审美情感。这种情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记忆,想象、联想而获得的审美情感。如我们读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通过已有对春天,江水,鲜花,明月,夜晚的知识积累,从而在脑海中产生各种意象,激发读者对这一美好事物的想象,如杜牧的《泊秦淮》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迷蒙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清冷的秦淮河和岸边的沙滩。商女全然不懂国破家亡的深切痛苦,隔着江水仍然在一遍遍地唱着那首后庭遗曲。又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记忆,脑海中就会出现在那遥远时代,自由闲适的生活画图会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3.审美情感的理性美。这种理性美是对审美认知的评价,这种情感既是审美过程的产物,又会影响审美过程的进行,比如我们通过对诗歌中的景物分析,品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等,如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我们可以透过那连绵不断的巴山楚雨,感悟到诗人离愁之痛,这既是一种理性分析,更是情感的满足。
三、审美能力
我们熟悉的“高山流水”,讲的是琴师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伯牙有多么高超的技艺,只有像钟子期这样的人才能听出“高山,流水之志”来,如果没有钟子期那种真正能欣赏音乐的人才,伯牙就是有再高的琴技,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的过程中主要是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具备审美的能力,充分领略美好的艺术境界,然后再进行深刻的审美评价,让学生成为真正接受美、理解美、驾驭美的知音,不然的话,我们的诗文再美妙绝伦,学生也会无动于衷,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进行训练,激发学生对审美的欲望,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注意诗歌意象进行总体感知,培养审美意识,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对安史之乱的描述,感悟作者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通过对历史变迁的追忆,感悟沧海桑田变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写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时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给我们带来了那
种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豪迈与旷达等,而韩愈的《初春小雨》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后一句写春天草刚发芽,田地里似无却有的点点绿意,十分巧妙地写出春天的田野里草芽初露的情境,杜甫《水槛遣心》中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分别以一个“出”字和一个“斜”字,写出了在春天微风细雨里鱼儿上下游动、天上燕子尽情舞动的特有状态,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通过写两岸拔地而起的青山以及水天相接、红日升起处,一只小船翩然而来,使青山,红日天空、白帆与水面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图画。还有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意象高低远近,色彩分明,给人以明丽清新的形象感受,另外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从动静来分析的。诗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使学生“畅游”于诗歌意外之意,弦外之音体悟到真正的美,感受到美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中。
总之,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从而对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真谛,升华学生的美好心灵,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