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摘 要:黑龙江省农民画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但目前遭遇了发展的瓶颈。面对人才流失及后备力量匮乏、缺少扶持与宣传力度不够、销售不畅与产业化发展滞后等问题,应通过保护现有传承人和培养后备人才相结合、加强政策推动和多种宣传手段相结合、市场化运作与拓展产业发展渠道相结合的途径加以解决,使黑龙江省农民画在市场经济下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民画;黑龙江;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62-02
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漫长的多民族长期变迁和融合发展,勤劳、智慧的人们在这白山黑水间创造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培植及现代文明的催生下,黑龙江省农民画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这片黑土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记录着东北地区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变迁。无论是最初的墙头壁画,还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农民画;无论是具有明显政治功利色彩的呈现,还是农民自我主观意念的表达,众多农民画创作者在探索和困惑中一路走来。如今,黑龙江省农民画的发展已遭遇了“瓶颈”,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农民画如何被传承,怎样去发展的问题已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黑龙江省农民画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民画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起步、发展和壮大,主要集中于绥棱县、宾县、绥化市、肇东市、通河县及青冈县等几个地区。农民画作者是由最初的民间画匠成长起来的,在随后的发展中,在根植于黑龙江省本地的民间年画、箱柜画、剪纸、刺绣、门神、皮影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其中多种表现和技巧,逐渐形成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结合现代装饰绘画的表现手法与材料,生动地将东北黑土地的民俗民风、东北农民的喜乐生活、理想愿景借助于饱满的平面构图、夸张简练的造型和明艳丰富的色彩表现出来,并将北方人粗犷、率真、豪放、淳朴、勇敢、乐观的性格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
黑龙江省农民画以绥棱县和宾县两地为代表,其中,绥棱县被认为是黑龙江省农民画的发源地,曾被国内媒体誉为“是中国继户县之后又一个农民画县”,宾县农民画则是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流派。黑龙江省农民画创作活动有着60余年的历史,且大体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及繁荣探索这三个阶段。早在1993年,绥棱县、宾县两地首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经过2008年的复评,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2009年,“绥棱农民画”更是被列入到“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黑龙江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农民画相继参加全国农民书画大赛等各级比赛,大量作品入选国家级美术展览和美术专业报刊,并有多幅作品被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客人购藏。绥棱县农民1987 年以后创作的作品达4 000多幅,并多次参加全国各级各类美术大展,展出获奖和发表的农民画作品超过数百幅。
二、黑龙江省农民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农民画是民间民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逐渐失去了发展之初的土壤与环境,在市场经济进入新农村的背景之下,面临着身份和角色的转化,在探索发展的路途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
(一)人才流失及后备力量匮乏
黑龙江省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而目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从学习农民画到技艺成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能很快获得经济效益,加之大众普遍对农民画的认识较为局限,年轻人对于外出打工的热情要高于从事农民画行业,原有的农民画作者也已转行搞装修、实用美术等可以较快致富的行业,最终导致农民画创作队伍青黄不接、逐渐萎缩。宾县、绥棱县、肇东市等地都相继出现了农民画辅导教师、农民画作者严重缺乏的状况,因此,创作人才流失、年龄结构不合理、人才储备薄弱已成为目前面临的普遍现状。
(二)缺少扶持与宣传力度不够
追溯农民画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从最初作为政治宣传艺术被创造出来到实现了向“现代民间绘画”的转型,如今农民画已经不再单纯地为政府的教育宣传服务,而进入到为艺术品市场、旅游产品市场而创作的阶段。尽管如此,政策的扶持、经费的投入等仍然是农民画生存发展必需的途径。然而,由于投入资金有限,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宣传推介手段和方式也较为单一,大众化的意识不强,导致农民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人们对于农民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继承和发展的紧迫感尚未形成深刻的认识。
(三)销售不畅与产业化发展滞后
目前,黑龙江省各地农民画的销售渠道均较为单一,单纯靠农民画作者自己寻找销售渠道难度大、耗时多,传统零售方式显然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农民画长足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农民画从培训、生产到研发、推广的产业链并没有真正形成,缺乏现代品牌营销观念与发展战略已经与农民画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极不适应。
三、黑龙江省农民画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保护现有传承人和培养后备人才相结合
其一,农民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决定其“兴衰”依赖的是传承人口口相传、口传心授。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黑龙江省各地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保护现有的农民画传承人即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政策肯定、资格认定等方式可以为现有的农民画传承人以精神鼓励,更为实际有效的方法是在相应的政策下为其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持,挽留老一辈农民画家,使其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全身心投入到农民画创作中,并同时担起带徒授艺、培养接班人的重任。
其二,在加强人才培养中,为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保证队伍发展的可持续性,可通过树立榜样领军人物,带动年轻人投入到农民画的队伍中来,为农民画人才队伍储备后备力量,使农民画的作者身份不仅仅局限在农民,还要将教育和文艺工作者也吸收到农民画创作的队伍中来,即可以扩大队伍,促进队伍结构层次多样化,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队伍现存的一系列问题,还可以延伸农民画创作领域,丰富创作内涵,使黑龙江省农民画创作队伍整体素质更高、创作实力更强,作品内容与形式更新。
其三,高等院校是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对有些符合条件的黑龙江省高校艺术学院应该开设农民画课程,或者在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中,重点引入农民画或加重农民画的教学比重,运用高校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农民画创作理论研究体系。结合对黑龙江省现有农民画家进行继续教育,对黑龙江省籍在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等措施,加深他们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二)加强政策推动和多种宣传手段相结合
其一,强化政策引导的力度,加强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尤其在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结合本省现状,制定一系列扶持农民画发展的产业政策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农民画制作、投资和经营的产业政策;针对农民画作为文化产业的性质,完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维护和鼓励产业化发展的公平性与创新性。
其二,将农民画当做本地的金字招牌,作为本地区的文化品牌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包装、宣传和推介。充分调动和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传统媒体及新兴互联网媒体的职能和作用,通过“政府搭台”,扩大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如举办展览、参加比赛、巡展交流及举办农民画艺术节等多种方式,把黑龙江省农民画更广泛地推介到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以提高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渗透到寻常百姓生活中,以提升国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意识,并提高以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为荣的意识。
其三,要加强现有农民画组织及机构相应职能的推进。据悉,目前宾县已经投资建设了“二龙山艺术村”,并设立了“农民画专馆”。因此,充分发挥农民画专门机构创作、交流、展示的实质性作用便更为重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向社会展示农民画的历史渊源、推介农民画画家、展示优秀作品等。此外,宣传形式还可以是各类公益广告牌、各类机关或民营企业公共场所的装饰画、政府组织各类会议的纪念品等,将农民画作为当地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多角度地加以呈现与宣传。
(三)市场化运作与拓展产业发展渠道相结合
其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农民画具有极强的商业性质,走向市场、走产业化道路才是农民画的生存之路、发展之路。面对目前黑龙江省农民画销售渠道单一的局面,应该积极创新营销手段。例如,可通过建立农民画画廊、农民画产业园等将其作为艺术市场中的基本环节,以市场商品营销运作的规律进行具体操作,实现具有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拓展网络营销模式,利用日渐成熟的互联网销售等平台,并尝试运用展销、订货、巡展等多种形式销售农民画,扩大农民画受众群体,并朝着产业化、公司化运营的方向发展。
其二,可以通过发挥农民画特有的优势和号召力,积极地带动农民画衍生产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链,以达到带动其他行业与产业,达到与之共赢的目的。黑龙江省具有深厚的黑土文化和独特冰雪旅游、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绿色农业观光、绿色餐饮、农家乐、民俗游等集休闲、餐饮、购物等多种功能大型综合性旅游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农民画作为东北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便是其中一个亮点,人物健硕的身形、舒展的动作、豪放的气质、夸张的表情传达着这方黑土地上劳动人民的豪情,展示着黑龙江省农民画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审美标准,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将农民画艺术与此类民俗旅游项目结合起来,促进黑龙江省农民画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其三,将农民画与多方企业合作,将其作为设计元素延伸到装饰性日常用品,可衍生出以农民画为装饰的服装服饰、家居及纺织用品等具有乡土特色的系列产品,或开发农民画主题的旅游纪念册、各类小型纪念品,让游客感受浓厚的东北民间艺术气息,使其成为旅游商品的一种,也不失为拓展产业发展渠道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