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倩茹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春水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春水社工),是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的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带领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逐渐成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中坚力量,既服务了社区群众,又促进了成长成才。本文以春水社工服务社会的探索历程为实例,从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现状入手,阐明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在制度设计、参与形式、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社会受益、个人提升、多方共赢的目的。
春水社工的工作人员为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180名大学生,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打造了一支本土化、精细化的专业社工团队。春水社工以“秉承社工理念,提供优质服务,挖掘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和谐”为宗旨,先后开展各种服务活动130多次,覆盖人群4000多人次,推动大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坚守社工理念和社工价值,在实践活动中探索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创新性。
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熟练的技巧,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春水社工在服务社区中与多个志愿服务队保持密切联系,志愿者资源充盈,并与多家社工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社会爱心企业保持了良好互动,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履行的各种义务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觉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社情了解不多,社会工作的复杂程度远非读几本书、听几次报告、浏览几条新闻所能知晓的,而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恰恰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口,开辟了一条路径。春水社工蓬勃开展的志愿活动适应了青年大学生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
二是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进而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对人生及时引正纠偏,是大学生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春水社工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发展与理想目标的空间,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的位置。经过调查获取的有效问卷发现,春水社工已经成为志愿者的180人中,89.3%认为通过社区服务工作找到了自身突出存在的两项不足,97.4%认为社会工作对人生发展起到协同作用,82.9%认为明确了改进自身的途径。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与社会工作的合理安排,促进了对自身发展的深层次认识。
三是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是隶属于法学类别的本科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春水社工平均每周组织1~2次志愿服务,按照编组每次组织3~8名社会人员深入社区开展工作;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4次大型公益性服务进社区活动,参与大学生达到200多人次,涵盖了本专业所有大学生。这种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深度融合、密切结合,培养了专业学习兴趣,增加了专业认同。
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不足
从春水社工的实践和探索看,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在突出规模性、志愿性、实践性,培养大学生融入社会能力的同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原因,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是同质性。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单一性体现在形式、对象、内容三个方面。形式上,大多数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主要以简单的社会服务来实现的,基本上都按照谋划、号召、组织、实施4个步骤简单重复,参与形式单一,缺乏开放性;对象上,大多以家属院、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等为目标,区域狭窄、地域狭小,放射性不强;内容上,多以深入社区福利院服务孤寡老人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公益资源的浪费。
二是封闭性。这种封闭性表现在时间、经费和宣传三个方面。时间安排方面,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往往利用节假日进行,日程相对较短,安排相对急促,长远发展和目标规划相对较弱;经费保障方面,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不同程度上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活动经费相对紧张,实际运作成本几乎都要靠大学生尤其是负责学生通过赞助等方式募集,许多优秀的服务项目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实现;舆论宣传方面,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仅限于在校园内部或受众地点展示,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兴媒体宣传不够,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
三是单一性。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单一性主要表现在实践基地的选择上。社会工作的本质是社会实践,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和阵地。能收到良好效果的社会实践,必须拥有稳定的实践基地,便于大学生开展更多有意义、有创造性的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使大学生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对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普遍存在意识不足、重视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未形成长期的系统工程,数量少、类型单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创新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对策
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是专业教育和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着力创新内容和形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以制度机制推动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工作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当前,全社会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就业创业。大学生如何在参与社会工作时,就能与未来的就业创业相融合、相结合,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从根本上讲,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是适应社会的前奏和“试水”,可以有效启发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提前观察市场、审视自我、融入社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高校可探索大学生社会工作与就业创业对接的制度机制,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运作与挖掘校友资源、合作单位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学校资源相互融合,既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提供载体和平台,又能促使大学生与市场高度融合,推动其提高自身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以专业优势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形成特色。高校要发挥相关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将专业建设与开展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加深学生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拓宽社会工作领域。要进一步将提供的社会工作和社区服务与大学生理论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逐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习获得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要将专业特色与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充分组织协调,推动大学生在增强自身公益素养的同时形成特色。鼓励大学生从自身专业及学科基础出发,关注相关专业信息,不断完善改进活动方案,组织开展或者参与一些专业性、针对性更强的服务活动,使活动品牌化、形象化。另外,大学生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专业优势、学科背景优势,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是以项目带动推动大学生社会工作取得实效。项目带动社会实践,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实行项目运作。高校应将各种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加强与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专业相关企业沟通,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科学设置适应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项目,采取服务学生的“菜单式”和服务企业的“订单式”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有责任、有目标、有检查、有评估,进而取得实效。另一方面,探索有偿服务。尝试有偿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一种服务,具有普遍社会性。这种服务与社会中很多类型的服务项目本质上是一样的,差别在于大学生开展的是见习服务。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可以开展“有偿”试点,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破解“无钱服务”“无力办事”困局,实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良性循环。(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