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香 王洁 童安荣
摘 要:为提升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文章从突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技能培训、重构考核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临床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临床专业;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8-0022-02
高职教育中应充分体现职业和岗位特点,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为重点,按照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1]。为提高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以高职高专教育规律和医学发展趋势为导向,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式;更好地为本地区医疗卫生行业服务;自2009年起,我校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改革,并有幸获得了美国中华基金会(CMB)的资助。将原有的“2+1”培养方式改革为“1+2”模式,经过近四届学生临床实践,与医学生传统的临床见习比较,取得一定的成效,为更好地探索适应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见习模式提供依据。
一、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实用性
课程是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将各个学科和学科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人特点,按照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顺序进行和谐组合而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2]。我校三年制临床专业的“1+2”模式,就是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要在临床医院从事为期一年的临床见习学习,然后一年再去医院实习。与传统的“2+1”培养有所不同。二年级开始学生几乎都是临床课程,教学任务均有临床带教教师完成,而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安排几乎是1∶1。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二年级第一学期周数为18周,开设的课程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以及中医与中医技能实训”等课程,学生在本学期临床教学过程中学习时间为16周,结束后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考试。二年级第二学期周数为14周,开设的课程有“五官科学、卫生适宜技术实训、康复医学、传染病学、护理实训、临床技能综合实训”等课程。此外,除临床综合教学外,学生还要到县级综合医院和疾病控制中心(或社区),分别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带动考核方面的改革,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带教教师都要进行理论或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与国家助理医师考试的内容衔接,从案例分析到考试的题型等,让学生都要有所了解;操作技能的考试模拟助理医师考试实行多站式。
二、构建优秀的临床师资队伍
基于临床专业(全科医生)职业能力的专科层次课程体系,推行以基层、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毕业后能适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全科医师培养的需要;改革后的三年制临床专业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将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见习学习,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一开始步入临床,就建立起一种理性认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学生的启蒙教师是临床医生,临床医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他们既是大夫也是教师。为此,学校与临床教学医院相互沟通,遴选出优秀的带教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将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请进课堂;另一方面临床医院在不影响临床工作的前提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对临床医师进行教师规范化培训,经过遴选、试讲,教学督导专家把关,由优秀的临床医生组成临床教学师资队伍,为临床专业学生一年的见习学习提供保障。
三、在临床见习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体现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尊敬教师不光是因其高超的医疗技术,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还因为其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高尚的品德。这些往往通过潜移默化影响着一批批的学生[3]。因此,作为临床教师要注重在临床实践中言传身教的作用,比如,在查房中教师以身边的实例告知学生,如果与患者沟通不当、沟通不及时很可能成为医患矛盾加剧的导火线。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往的技巧,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在临床课程的讲授中,教师通过增加社会伦理、法制、医患纠纷等的活生生教学案例展示给学生,临床实践证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感觉收获很大。
(二)注重教、学、用互为一体的应用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面向基层、社区等医疗机构,教、学、用是否集为一体,不仅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更重要的是今后能否适应岗位的需求。针对现行高职临床专业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思想不重视、时间不保证、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设备缺乏等,而导致实践性教学效果差;多数学生在实习后仍然不懂得自己的岗位职责;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等等。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对卫生人才需求的客观变化,加强临床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必须对现行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
为此,针对我校三年制临床专业的学生在临床一年见习学习中,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以培养全科医生能力为核心,重视专业理论,强化应用能力,同时与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衔接,提高学生综合应试能力为出发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为此,在临床教学中,模拟临床诊治过程,将“典型病例”以疾病诊疗过程如问诊、体格检查、实验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临床观察、预防等进行归纳,使学生举一反三,强化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增加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讲代谢性疾病时,以糖尿病为例带教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到病房询问病史,查看临床化验单等,在教授本章内容时通过典型的“三多一少”糖尿病病例,提出问题,如患者为什么吃的多还饿的快,体重还减轻?胰岛素为什么能降低血糖?血糖升高一定是糖尿病吗?根据病例分析患者再发展下去可能的并发症有哪些?等等。让学生先思考,再进行机理的讲解,达到预期的病例分析与机理相互结合的效果。
同时,将卫生适宜技术纳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卫生适宜技术,将来到基层能更好发挥作用。充分体现教、学、做互为一体的应用。比如讲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通过病例分析、与病人面对面的交谈、病例书写,到教师手把手教给学生推拿治疗的过程,学生亲自体验,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临床技能,可谓一举两得。
四、强化技能培训
根据目前卫生职业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按照职业岗位的划分来进行实践性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临床技能实训,社区、疾控中心等的见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增强学生对各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临床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衔接。真正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更有实践能力的高等卫生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一年的临床见习学习中充分利用临床医院的有利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临床见习教学的效果提高了,拓宽实践教学层面,再回到临床从事一年的实习过程,形成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教、学、练结合,不仅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为步入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重构考核模式
课程改革后,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引导学生的学习由知识的记忆向知识的应用方向发展。努力施行多形式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知识积累的考核,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以外科学考试为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平时的成绩占10%,主要考核学生日常学习过程,比如查资料、出报告、参加志愿者等,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由带教教师和组长完成。操作技能考核占30%,实践操作环节考核要重点考查学生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技术的应用能力等,引导学生的学习由知识的记忆向知识的应用方向发展。期末卷面考核占60%,题型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题型要一致。考核结束后要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总结、整改,充分发挥课程考核指导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六、结论
1.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临床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衔接。使学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利于临床教学医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为岗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改变了见习教学中带教教师应付,学生学得马虎,思想上不重视、教学模式单一,而导致实践性教学效果差,学非所用的不利局面。
3.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改革中,学到知识,提高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按照工作岗位职责划分“模块式”实践性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地熟练从事各种临床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1]游新娥,禹云.高职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10,(1).
[2]王红.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探析职业教育课程改 革的研究[J].2015,(16).
[3]梁金香.三年制临床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 教育培养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