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根植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6-05-14 11:20邵亚锋
甘肃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邵亚锋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93—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一个核心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以下称“语用”)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专属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要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从材料中准确、熟练地获取信息,还要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从关注并挖掘语言、写法、结构、文体等方面,对如何让“语用”根植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关注并挖掘语言

好的语言往往会冲破其常规用法而凸显人物的心境,以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所以说,一篇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都不容忽视,往往是“语用”的好载体。如,《四季》(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一文几处运用到叠音词: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作者为什么不说草芽“很尖”、荷叶“很圆”、谷穗“很弯”,而要说“尖尖”、“圆圆”、“弯弯”呢?这就要考虑叠音词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们知道,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具有形象性、确切性和音乐性的特点。这三个句子中的叠音词使草叶、荷叶、谷穗的特征更加形象,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确切,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不仅如此,这几个叠词还表达了作者对草叶、荷叶、谷穗那种亲切与爱怜的情感,这样的表达效果恐怕只有叠音词才能实现吧。

二、关注并挖掘写法

有些课文采用了诸如叙述、说明、抒情、议论等许多表达方法,想象、联想、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无疑是“语用”的很好资源。如,《儿童诗两首》(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飞——飞到遥远的地方。”这种想象的表现手法无不给学生拓展语言元素提供体验的空间。又如,《穷人》中(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句话“桑拉拉开了帐子……”,行文至此亦是戛然而止,让人浮想联翩……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言语训练中必须敏锐捕捉和适时训练的。

三、关注并挖掘结构

文章的结构主要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布局谋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段式关系。比如,《桥》(五年级语文下册)这篇小小说,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前面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文章就产生了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

四、关注并挖掘文体

“写法决定教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等体裁,因为体裁不同,表达风格不同,所以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五年级语文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之一)是一篇讽刺小说,其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在常理与现实的矛盾中突出“讽刺”的艺术效果。小说中众人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的几种猜测颇为有趣。临死前本应挂念亲人或家财的常理,跟挂念两茎灯草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尤其发生在家财万贯的严监生身上,让人感到既可怜又可笑。而造成常理与现实巨大反差的,恰恰是“两根手指”的动作细节,将小说的悬念一步步推向高潮。读明白了这点,也就读出了这篇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价值点。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哪个语言文字运用的价值点最具个性。也就是说,它最能鲜明地代表这篇课文的个性特征,这个特征是这篇课文所独有而其他课文所少见的,具有“仅此一家,绝无分店”的特性。要发现哪个语言文字运用的价值点最为核心。也就是说这个价值点本身有统领全文的功能,又符合学段目标要求,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抓住了它,也就把握了单元训练重点,达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要发现哪个语言文字运用的价值点最能迁移。只有把学到的最有用的价值点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