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理旧书杂物,沉没了多年的建屏师范毕业证又被发现。证书上方两侧是五星红旗,中间为毛主席画像。全证为竖排,右起第一行印着“毕业证书”四个大字,右下方一行小字为“四字第三号”(意为第四班毕业考试第三名)。正文为“查学生范文杰系河北省建屏县人,现年十七岁,在本校第四班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落款为“建屏县师范学校校长韩尚英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九日”。
这张破损发黄的毕业证,是笔者60多年前在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学习的见证。1949年3月党中央进京时,把西柏坡中央旧址移交给了建屏县政府,为了充分利用这几百间房屋建筑,县政府即交给了建屏师范,笔者有幸在此学习了三年。
当年的西柏坡,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北倚奇特秀丽的坛坛脑,南邻碧绿繁茂的苇塘和一望无际的稻田,滹沱河擦滩急流直下,每年稻麦两熟,是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聂荣臻元帅称这一带为‘晋察冀的乌克兰。
由于师生较多,除了毛泽东等几处领袖小院未占用外,中央政策研究室、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九月会议旧址、中央大伙房、警卫连伙房等大房间都成了教室,朱总司令居住的三眼石窑洞和中央工作人员的宿舍都成了老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中央大院的露天舞场成了操场。
西柏坡的学生生活,紧张有序。我们上几届学友,学制短,教材边讲边抄边印讲义,伙食费靠勤工俭学解决。从本届起学制改为三年,科目齐全,经费基本上由国家负责,除为生活服务的背粮、种菜、挑煤外不再劳动。学校并增添了篮球队、军乐队、腰鼓队、舞蹈队、歌咏队等,文体活动十分活跃。
同学们在这里踏着领袖的足迹,阅读着领袖的著作,学习在领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感到非常荣幸,一致通过决议把学校更名为“毛泽东师范”,但上报后一直未批准。后听说,七届二中全会上已有不准以人名做地名的决定。
同学们在西柏坡精神鼓舞下,精神振奋,士气高昂,你追我赶,争分夺秒。山头上,大路旁,树荫下,到处都留下了同学们学习的身影和朗朗笑声。笔者更是不敢偷闲,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任学习委员时,每月出一期壁报,自己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门上写的“学习园地”四个美术字和同学们的心得文章,仍不时闪现在眼前。本人毕业时写的作文《辞师别友》,曾作为毕业献词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朗读,63年过去了,耳边犹闻余音。
这张毕业证,记录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也是自己由山里娃走出大山的一个标志,已成了家庭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