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蒂
陕北,自古就是一片英杰辈出的土地。到了延安时期,更是成为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今天来到柳青故土吴堡,参加陕西省作协组织的“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文学活动,我震撼于陕北的天高地厚,感受到吴堡的地灵人杰。
柳青长篇巨著《创业史》,连载于《延河》杂志,作品甫一问世,就震动文坛。关注现实、心怀苍生的柳青,以其思想深度、艺术功力、独特风格,成为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自柳青写出《创业史》后,陕西文坛就形成深入生活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最为人所知的是:路遥像柳青一样,圣徒般对待文学,苦行僧般写作,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写作道路;陈忠实虔诚地学习柳青的文学经验,还曾被称为“小柳青”;贾平凹一直坚持书写传统乡村、讲述中国故事……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放射出思想和艺术的光芒。陕西文学,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陕西作家能够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能够为当代文学提供如此丰厚的资源。我认为,正是因为继承了柳青的精神遗产,学习了柳青的文学经验,沿袭了柳青的现实主义写作道路,延续了柳青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柳青和《创业史》具有引领价值和旗帜意义,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纵观中外文学史,但凡时代巨著、文学经典,大都是反映重大现实主题的作品。纵观中外文学史,作家与故土的关系,隐秘而神奇:美国作家福克纳,只写自己家乡那“邮票大的地方”,却把它推向了世界;鲁迅笔下的绍兴、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老舍笔下的北平、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汪曾祺笔下的高邮、柳青笔下的渭南、路遥笔下的陕北、陈忠实笔下的关中、贾平凹笔下的陕南……都彰显出异常鲜明的地方风情,反过来,它们又成就了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写了你的乡村,你就写了世界。
我期待,在当今的吴堡、陕北、陕西作家群中,能产生出新时代的“柳青”,能产生出新时期的“《创业史》”。
如果说《创业史》是柳青对文学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赶牲灵》就是张天恩对民间音乐做出的巨大贡献。传唱于世、优美动听的《赶牲灵》,是最具代表性的陕北民歌,其发源地就在吴堡,作者张天恩,竟然是一位最普通的吴堡乡民。
当我在吴堡县高家塄村吃到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力推的“天下第一面”,同样惊叹于陕北的民间智慧和艺术。而半个世纪前,正是在智慧、勇敢的吴堡人民齐心协力下,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前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吴堡川口村园则塔渡口乘木船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毛主席在陕北大地十三个春秋留下的光辉足迹,在吴堡画上了一个伟大的句号。毛主席在渡船上深情回望陕北的照片,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灵。
延安时期的革命先驱习仲勋曾经说过,“城市的历史要延续下去,应该留下一些历史符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空的。”吴堡石城,这座固若金汤的古代军事要寨、天堑雄堡,就实实在在地屹立于黄河之畔、石山之巅,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记得住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的艺术瑰宝,成为历史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价值极高的“华夏第一石城”。
吴堡,天高地厚,地灵人杰;祝福吴堡,祝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