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把关注点转移到消费领域来

2016-05-14 11:37林楠陈宇晴
支点 2016年8期
关键词:支点老百姓消费

林楠 陈宇晴

中国经济要想进一步实现增长,还得在投资之外找到出路,也就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二季度GDP增速,同比增长6.7%,与一季度增速持平,仍处于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增速值。中国经济下半年及未来会呈现一个怎样的趋势,也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为此,《支点》记者采访了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

新问题超出“预期”

《支点》:大家对中国经济走势十分关注,您的判断是什么?

陈志武:我比较认同《人民日报》5月9日发表的“权威人士”的观点。也就是说,尽管今年开局经济形势平稳,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好于预期。但是,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并没有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

“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特别是靠“铁公鸡”基础设施投资带动增长,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因此,结构性扭曲严重,杠杆力进一步上升,“权威人士”判断中国经济走势是L型。

《支点》:为何这样说?

陈志武:从数据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比如,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1980年,固定资产投资只是当年GDP的20%,相当于1块钱的GDP增加值,有2角钱拿来做新投资。但是,到了2014年和2015年,这个比值已经超过80%。有个别地方甚至超过了100%,这也就是说每年创造的GDP还不够支持投资。如果全国层面都按照这个比值做,要实现这种超强度投资,只能靠印钞票来支撑。

再比如,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可以计算出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多少个城镇居民一年的收入。1980年时,前者相当于2亿人的年均收入。到2014年时,已经相当于17.5亿人的年均收入,中国人口总数还不到14亿人。

这些数据都说明,靠投资带动增长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中国经济要想进一步实现增长,还得在投资之外找到出路。

《支点》: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应该如何谋求出路?

陈志武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促进消费需求增长,这需要在观念上转变。很多人深受农业社会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才能创造价值,一谈到发展经济,就说要更多的投资。不过,需要明白的是,农业社会时期是典型的物质短缺、生产能力不足。

但现在行情已经变了,不管哪个行业产能都过剩,都喊着“去产能”。生产对社会创造的边际价值有限,有的边际价值甚至为负,造成了资源和劳动时间的浪费。因此,关注点也就不能再侧重在生产上,要走出生产第一的价值体系。

《支点》:要将关注点转移,可以大力发展哪些行业?

陈志武:健康、医疗、旅游等,主要是和人的生活消费有关的领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非常有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在我看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而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影响,则是把经济发展重点从生产转移到了对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众多老百姓的关注。互联网革命本质上是产品与服务不再只为精英,而是走向普及化、平民化。

当然,互联网可以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各个角落,这对生产商品的量和价格都有推动。所以,物品价格的提升,间接反映出互联网对生产力的提升作用。但是,互联网本身并不生产商品,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使商品、信息、服务等更方便地到达消费者那里,也更关注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就需要以互联网为手段,深耕消费领域寻求更多发展机会和创新。

互联网金融也许是“黑马”

《支点》: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能否举个具体例子?

陈志武:比如可以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我曾经看到一组数据,2014年一季度,全国住房贷款余额10.3万亿元,不到GDP的20%,只占银行业120多万亿金融资产的9%。学生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加起来也才几千亿规模。相比之下,美国家庭净负债总额为12万亿美元。因此,中国的消费金融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从本质上说,互联网金融就是消费金融、老百姓金融和小微企业金融。传统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体系基本上是一个贵族俱乐部。只为那些大的国有企业,以及已经发展成功的民营企业提供服务。中小微企业一般不容易有资产抵押,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它们没有任何兴趣。

没有互联网金融,那些“贵族大佬”照样可以融到资金,而且融资成本很低。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和需要金融支持的年轻人,以及千千万万个小微企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可以让他们用很低的成本,很方便地获得金融支持。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还能释放消费需求,刺激消费增长。

《支点》:尽管如此,互联网金融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跑路”现象。

陈志武:在讨论要不要发展互联网金融时,首先要搞清楚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小微企业需要的金融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要积极拥抱互联网金融。

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奇怪,有挑战也很正常,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互联网金融确实比任何其他金融贴近老百姓。但是,也给骗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骗人。

所以,一方面要看到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互联网金融对监管带来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就有法律和执法的必要性。

《支点》: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陈志武:首先,要有基本筛选,也就是行业准入门槛;其次,互联网金融要透明,有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没有想过把从老百姓手里的资金聚集起来之后用去做什么,想的是怎么把这些钱变成自己的钱。对具体投资的项目等没有任何报表,也没有即时披露相关信息。若不能做到这些,就为更多的“e租宝”等提供了行骗机会和卷款逃跑空间。

《支点》:也有人提出监管部门要规定互联网金融年利率上限,这是否可行?

陈志武:我倒觉得监管部门不应该规定上限,这应由市场和企业自己设定。至于年利率的高或低,老百姓做投资时要能够理性判断。不能过于贪婪,有些人一看到很高的年利率,就失去了理智,也就容易上当受骗。

监管部门可以对老百姓做些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在风险问题的处理上,需要老百姓自己有更多的防卫和判断。

猜你喜欢
支点老百姓消费
国内消费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给自己一个支点
新消费ABC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