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 胡传双
摘要:采用量表测量法,以巢湖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预警出的1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探讨其反事实思维的特点表现,研究表明:被预警大学生的反事实思维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预警库内大学生反事实思维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被试反事实思维的数量(p<0.05);预警库内与对照组被试在上行、下行反事实思维的表现上均出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被试在指向自我与指向他人的反事实思维分数上不存在统计学相关(p>0.05)。
关键词:预警库;预警大学生;反事实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09802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在头脑中对已发生事件的假想与试图改变现状的一种思维活动,一般包含前提(要是……)和结论(就好了)两部分[1]。从方向上分,反事实思维可分为上行和下行反事实思维,上行反事实思维是指对于已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想象着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就有可能出现比现实结果更好的结果,例如因旷课被记过处分的大学生会想要是不旷课那么多就不会被记过处分了;下行反事实思维是假设一种比当前现实更为糟糕的结果或情境,如一位参加探险在暴风雪中幸免于难的大学生可能会说幸好有人营救自己,要不可能就回不去了。
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当前高校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不良情绪与其另类的思维方式有关,如习惯上行反事实思维的个体通常情绪不佳,而下行反事实思维者则状态良好[1]。反事实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既会诱发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其悲观消极,也能激励其积极向上。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巢湖学院心理健康中心预警库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4份,被试的具体信息见表1。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用量表是反事实思维量表,具体介绍如下:
1.3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汇总录入后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预警库被试反事实思维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表现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预警库内被试的性别、文理、城乡在反事实思维总分上的表现均不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2。
2.3被试上行反事实思维与下行反事实思维的特点
通过配对组的t检验统计发现,大学生总体与预警库内大学生被试上行反事实思维与下行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产生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具体见表4。
配对组样本的t检验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在指向他人与指向自我的反事实思维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5。
3.1预警大学生的反事实思维在人口学变量上的表现
本研究首先探讨了被试反事实思维在人口学变量上的表现,发现预警库内大学生的性别、文理与城乡在其反事实思维特点的表现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3.2预警库大学生与对照组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的特点
本研究从无指向的上行与下行、指向自我与他人的反事实思维特点来探讨被预警的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的特点表现,研究发现,不管上行还是下行,在反事实思维总分及各个因子分上,预警大学生被试的反事实思维均多于对照组大学生被试,且产生了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这可能预测了被预警的大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方式诱发其产生了较多的反事实思维,这也印证了其心理健康不佳乃至被预警检出的结果表现。
3.3被试上行反事实思维与下行反事实思维特点的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不管是被预警大学生,还是对照组被试,大学生上行反事实思维均高于下行反事实思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典型的人格特点激发了其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原因也可能在于在负性生活事件出现时被试利用了反事实思维的准备功能,继而产生了 “我感觉事情原本可以变得更好的、我多么希望事情可以更好的发展”等较多的反事实思维,而大学生常常进行横向社会比较的心理特点导致的认知失调也加剧了上行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以致部分心理健康不良的大学生陷入一种恶性反事实思维的怪圈不能自拔。
3.4被试在反事实思维的指向他人与指向自我两个维度上的统计学表现
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反事实思维在指向他人与指向自己维度上并未出现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库内被试与库外对照组被试一样,其指向自我的反事实思维与指向他人的反事实思维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这可能说明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在起作用,很多学生还是会客观地看待事情的发生结果。
4研究结论与启示
我们的研究发现,预警库大学生的反事实思维较为明显,也是其心理健康分数低下被预警的原因。前已述及,反事实思维既可以诱发人的消极情绪,也会引发人的积极情绪。面对一个负性生活事件,每个人都会后悔产生影响其心理状态的上行反事实思维,随后会出现下行反事实思维以维护内心的平衡感与幸福度。但心态不佳的大学生则不具备这种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较弱,所以我们常常说幸福是一种能力。
要改善当前预警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提升预警大学生的幸福感知能力,可以利用反事实思维机制的功能与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找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使其在遭遇不可回避的负性生活事件时,可以合理地进行社会比较(下行反事实思维),方可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平,杨莉萍.反事实思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4,(8):74—77.
[2]MareS.Rye.,Tarika DAFTARY.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for Negative Events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08,90(3):261—269.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