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东
目前,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变化,教学手段灵活,这一切表明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当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实践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语文新课改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与思考,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更新观念,创设新的教学模式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首先,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误区中走出来,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具有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在语文教学中认真领会新课标,钻研新教材,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做到使学生由过去的接受式、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发现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师应尝试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说,师生之间要建立互动式探究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要求教师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在语文教学中 ,师生之间平等合作,相 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
如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当学生遇到疑点时,给予热心的关怀、鼓励、启发、引导和点拨。这样不但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愿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转变角色,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建高效和谐的课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要转换角色,变“教”为“导”,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交往、平等对话;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其次,突出课堂互动教学,把课堂变成师生真诚对话与交往的场所,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成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共同体”。
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标倡导的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断追求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应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和谐、宽容、热烈、有序的课堂气氛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体验、感悟所学知识。如讲《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启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四、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
创建和谐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语文新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重视素质教育,把和谐发展个性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在教学中,除了要设计好教学的流程及知识点外,还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设计到教学内容中去,充分发掘和利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其次,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如在讲《汉江临眺》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从感官上更进一步鉴赏这首诗,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述诗中的景色,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通过这首诗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而彰显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目前,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是有效的教学,它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如果语文教师能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精心设计每堂课,合理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那么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就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不再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