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闯出的新兵团

2016-05-14 20:25王凤娟
中国报道 2016年9期
关键词:兵地戍边团场

王凤娟

60多年来,兵团人扎根在荒漠,创造着戈壁奇迹。如今,他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第一次踏足祖国的西北之北,亲眼看到兵团的发展对我们触动很深,兵团精神令人感动和振奋。”暑假期间,来自南京的孙甜带着儿子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观了军垦博物馆、一八五团团史馆、“西北边境第一连”等,这些都是兵团人保卫祖国、屯垦戍边的红色印记。

在共和国西北边陲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生产能手,在戈壁滩上兴水利、开良田、修公路、建新城、办工厂,最艰苦的环境下创造着先进生产力;他们是国土卫士,一身戎装、打靶训练,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一方社会安宁;他们不穿军装、不拿军饷、维稳戍边、永不退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兵团人。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十四师四十七团京苑小区的居民楼里,一位老人端坐在沙发上,腰板挺得笔直,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这位96岁的老人名叫刘来宝,是一位老党员,也是一名兵团人。1949年,他和1800名战友行军15天,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随后就转业到这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习总书记讲得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希望兵团发展得越来越好!”老人的眼神中充满了希冀。

60多年前,党和政府作出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策。兵团人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工具,承担起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使命。一代代像刘来宝一样的兵团儿女牢记职责使命,传承兵团精神,扎根在这片戈壁荒漠上,建设着美丽家园,铸就着维稳戍边的坚强堡垒。

从兵团人肩上垦荒的篓筐到海外上市公司,从风沙中的戈壁荒漠到联合国评选的宜居城市,从盐碱荒原到中国西部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从煮玉米粒充饥到中国西部最大的食品加工基地,从开挖八一大渠到引领全国现代化节水农业技术,从漏风漏雨的地窝子到荣获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的军垦新城石河子……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却把新疆当故乡,视各族人民为亲人,全心全意建设着这片热土,使这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时期,党中央对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兵团时强调:“兵团要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赋予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新的更高要求。

“维稳戍边是党中央赋予兵团的特殊使命,也是兵团安身立命之本,要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为更好履行兵团职责使命、有力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贡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政委孙金龙在九师调研时对兵团的定位掷地有声。

“国土在我心,守土寸如金”是兵团人始终如一的守边理念。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守卫着2019公里边境线,兵团人坚守职责,“连连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长期以来,兵团边境团场形成了军队、公安、边防、民兵“四位一体”的边境防控网络,突出了体制优势,形成了维护边疆稳定的铜墙铁壁。

老兵们把一切献给了这片热土,在兵团很多人已经是军垦二代、三代,“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现任十四师编办主任王亚平是四十七团老兵的后代,他有好多次机会可以调到外地工作,但都被父亲拦下了。“没什么可后悔的,传承老兵精神是我们每个老兵后代的责任。”王亚平说。

24岁的张乐良是甘肃的志愿者,目前在团场电视中心工作。“我是和男朋友一起来的,我们已经决定服务期满后留下来。”张乐良说,“我们原本没有兵团概念,但到了这里,看到沙漠里充满生命的绿色家园,听说了老兵的故事,学习了老兵精神,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使命感。”

近几年,在兵团精神的影响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人和包括大学生志愿者、大中专毕业生在内的“新兵团人”续写着奇迹。

砥砺奋进旧貌焕新颜

“团场真是变了模样,团在城里,房在林中,人在景中,行在画中”,这是王世祥老人回到团场后的感受。他从小伙子到年过花甲,大半生的时光都是在八师一三二团度过的,五年前他回老家居住。时间如同魔术师,仅仅五年,一三二团变得让他目不暇接,他如今回到团场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兵团发展的速度。

这五年,兵团经济增速位居西北地区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现后发赶超态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位于十三师火箭农场前进大道的创博国际影城,拥有全新疆先进的电影放映技术,自去年2月开业以来,每天都有不少哈密市民前来观影。投资8000余万元的前进大道为双向六车道,影迷们用20分钟就可以由哈密到团场的影城。

在交通设施完备的同时,这条路的灯光、绿化、地下管网也能满足未来30年的发展需要,道路的通达还吸引了机电城、汽车城等项目陆续投资。火箭农场在排水、供暖、市场监管等方面致力以“全流程”方式进行全面规范管理。从“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火箭农场城镇化建设颇具内涵,成为兵团新型城镇化的典范之一。

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城镇化既是兵团经济发展增长极,更是现代文明聚集地、维稳戍边新堡垒。孙金龙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合理确定城镇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让群众过上更有质量、更加美好的生活。

近年,兵团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城镇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最新数据显示,兵团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高于全国和新疆自治区水平,城市经济成为兵团新亮点。

今年2月26日,十四师昆玉市挂牌成立。“只有大力推进城镇化,才能加快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综合实力,使城镇成为屯垦戍边新堡垒。”十四师党委书记、政委赵建东说。

截至目前,兵团已经拥有一师阿拉尔市等九座“师市合一”城市,一团金银川镇等十个“团(场)镇合一”建制镇,以城市为中心、以重点小城镇为依托、与地方城镇互为补充,富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

外延不断扩张的同时,兵团更注重内涵发展。近年来,兵团致力健全城镇管理职能,不断探索建立党委领导、行政主导、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城镇管理模式,城镇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市场监管、流动人口等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兵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功能更加完善的载体。城镇群的出现,在提升城镇管理与发展水平的助力下加快成长,成为广袤绿洲上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从经营土地向经营城镇、从农业经济向工商经济转变,兵团城市经济更加厚重、更具潜力,必将有力托起全面小康之梦。

兵地融合的排头兵

在十四师四十七团和康新村设施农业基地办公室,墨玉县喀尔赛乡村民阿不力孜·阿不拉和妻子领到了当月的工资,加起来将近6000元,夫妻俩脸上满是笑容。

去年以来,按照兵团向南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以“民族团结、扩大就业、防沙治沙、脱贫致富、新型城镇化”五位一体嵌入式发展为总体工作思路,四十七团依托邻近墨玉县及和田市的区位优势和农业技术优势,与墨玉县合作建立了和康新村设施农业基地,规划建设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大棚900座,吸纳墨玉县富余劳动力就业。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兵团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上,孙金龙对深化兵地融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发挥兵团优势全面深化兵地融合发展,积极帮助地方群众就业脱贫增收,使兵地融合迈上一个新台阶。

兵团不断发挥产业技术优势,从兵地合作入手,加大对地方群众的科技培训、生产指导力度,支持兵团龙头企业积极吸纳地方群众就业。

古勒巴格乡巴西买里村村民阿卜杜古力、阿卜杜热衣木是三十三团四连和十九连的帮扶对象。去年和今年,两个连队无偿为他们提供了800多公斤棉种,并派技术骨干全程跟踪服务。去年,阿卜杜古力、阿卜杜热衣木种植的棉花产量是2014年的两倍多,今年他们对丰收充满信心。

2015年,三十三团在结对帮扶的尉犁县古勒巴格乡三个村建立了棉花高产示范田,推广高效植棉技术,并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群众进行播种、灌溉、田间管理。

近年,兵团还发挥文化优势,面向地方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增强“五个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十师与阿勒泰地区携手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活动,组织联席会议、共度节庆日、帮扶少数民族家庭、共同读书……与阿勒泰地区“六县二市”农牧民开展民汉“一家亲”结对活动,共结对439对,开展融情活动365场次。

六师奇台农场为推动兵地文化交流融合,每十天开展一次赶集日文化活动,农场文艺团体和地方乡镇的文化团体共同为群众表演喜闻乐见的节目。奇台农场和奇台县还把旅游文化资源整体包装、串点成线,打造出极具吸引力的一万泉、江布拉克景区文化旅游线路,不定期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的文体活动,通过兵地文化互动互访,推进了双方文化交融发展,增进了兵地群众团结。

兵团干部群众与地方群众同顶一片天、同饮一渠水,特别是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兵地关系进入兵团恢复以来最好时期。如今,天山南北兵地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猜你喜欢
兵地戍边团场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兵地篮球友谊赛促进融合发展
深化兵地融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新疆总目标
戍边壮士歌
兵团10个团场摘掉“穷帽子”
戍边追梦
团场的冬天
融合共赢
融合万事兴
第七师主要团场耕地养分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