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市观及其当代价值分析

2016-05-14 12:26徐鹏
智富时代 2016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

徐鹏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并且针对城市发展的形态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今天着眼于城市建设问题仍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所蕴含的城市思想进行剖析,以寻求这种理论对当下城市发展的意义,为我们今天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产生背景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产物,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地位重要,而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城市观则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此时的欧洲国家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大大小小的工商业城市开始兴起,并逐步发展强盛。马克思和恩格斯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历史性的考察,对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市思想进行猛烈地批判,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城市观。

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进行考察并由此认为,城市并不是历来就存在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墙垣围挡起来的部落联盟居住中心,这便是“城”的最初含义。恩格斯指出:“用石墙、城楼、堆碟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1]在这里恩格斯固然使用了“城市”一词,但这里提到的“城市”只单纯具有“城”的含义,因为真正的城市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商品交易的中心。因此,城市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化和商品量交换的增加。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2]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也就出现了。

二、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基本内容

城市的产生以及发展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进程为依据,进而总结城市发展的规律,反复的研究和论证,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城市观。

(一)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城市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必然规律。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由于高级的生产工具还未出现,所以人们依靠动物毛皮肉和野果维持生存。在这种物资极度匮乏的境遇下,人们常习惯于逐水草而居,自然也就没有形成城市的条件。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工具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阶层出现了。从原始社会后期到奴隶社会时期,由于阶级的出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较大的部落开始演进成为人类最早城市的雏形。到了工业革命后,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陆续出现。

(二)城市对整个社会具有导向作用

城市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城市具有集中效应,汇集了大量人口,从而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念,在这种作用下产生了引导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保障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后,设立通商口岸,我国开始出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其中上海这座城市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从而带动江苏和浙江等地区进入到现代化城市阵营,形成我国最早步入现代社会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

(三)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城市反哺乡村

城乡分离后,于是产生城市,他们之间的分离只是地域性的分离,不是决裂。乡村人口通过升学、经商、务工等途径涌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同时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势必造成乡村的进一步落后,这就要求城市反哺乡村。现实生活中,城市研发的农业机械、农业品种等高科技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进而反哺农村,促进社会进步。

(四)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之外的城市观念普遍认为:所谓的城市中心论就是指城市的主宰地位,乡村只是处在附属地位。城市和乡村之间并不是对等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虽然认为城市领导乡村,但是二者的地位却是平等的,更加注重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在非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影响下,会致使相对偏远的乡村变得更加弱势,我们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的城市观为导向,去强调城市和乡村地位的平等性,则那些偏远的乡村就会变得更加孤立无援。所以我们要在强调城市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平等的对待城市与乡村,引导乡村去不断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当代价值

生活在资本主义初期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历史进程的考察,为我们描绘了城市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这对于我们当下的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发展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作用。

(一)城市必须扬弃异化,促进市民发展

城市是由市民社会演变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是来源于人们主观的遐想。然而城市中普遍存在着异化,这种异化表现在公共权力或资本对公共生活的过度侵蚀。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要明确区分公共权力的使用范围,敢于对资本的无限扩张进行遏制,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要勇于面对来自市民的监督和投诉,而市民社會群体要提高自己博弈的能力,敢于争取自己应有的利益。就当今我国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的发展是受到限制的,这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资本逻辑,二是资源匮乏。一个偌大的城市,是由每个人辛勤劳动、努力创造和维护的共同结果。无论是站在经济角度上进行剖析,还是站在道德角度上去判断,城市都应该也必须去充分创造各种条件,举办各类无论大小的公益事业,从而满足市民对基本生活的需求。

(二)城市必须追求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在资本主义的城市里,城市必须服从于资本逻辑,最终带来的是资源过度集中,再加上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分布不合理,向高收入阶层偏斜,就更加容易使一些低收入阶层感到不公平,从而导致社会整体的分裂。相比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以公平正义、发展繁荣为指导方针,所以我们必须清晰,生活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有资格争取属于各自的利益,任何一种建设发展模式,都该以让所有人受益为标尺。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应当努力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人都能享受到城市所带来的资源和福利。

(三)城市必须创造条件,促进各种交往

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城市为了能够促进自身和市民的发展,首先,必须创造条件促进各种交往,包括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之间、市民和市民之间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交往。努力打造交往平台,通畅交往渠道。其次,由于城市中汇集了数以万计的人口,这些人之间彼此又是陌生的,社会阶层多样化,因此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要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提高交往效率。同时交往也是加强沟通、增加认同感的重要方式。这样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能够交往相互沟通,就能够统筹兼顾各阶层的利益。最后,我们应当明确,社会各阶层的交往不仅仅是语言交谈和利益往来,还应当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从整个社会和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交往方式或许更为重要。纵观古今中外,凡是上下阶层之间能够相互交流、频繁流动的都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社会一直以“强者利益”为尺度,从而出现阶层固化的现象。那样轻则可能会出现各阶层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重则可能引发社会震荡。

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发现了资本主义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他能够发现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很伟大的贡献。事实上直到今日,人类还在不断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我们回首过去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历史是那样清晰;当我们掩卷沉思的时候,我们会琢磨,为何脚下的路是如此艰难。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勇敢地面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大胆地借鉴前人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18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24-25页。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