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媚 周攀
充实情感要素,丰富情感体验,传递真情感和正能量,是人性教育、卓越课堂、个性老师的应有之义。然而,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忽略情感目标、扭曲情感体验是常见现象。那么,本文分析了情感体验的必要性,情感体验的内涵,结合实例就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情感做了初步探讨,以期情感体验真正回归语文教学中。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就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价值。但是,反观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重认知、轻情感是教师的普遍倾向,情意体验遭遇“被缺失”,刻意设计德育活动(比如“为妈妈洗脚”家庭作业)又在某种程度扭曲了真实的情感体验。这种种倾向都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反思和变革的问题。
一、情感的重要性
从教育的本质看,有感情的教育才是人性的教育。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情感体验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是陶铸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发展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环境产生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可以培养独立个性与健全人格,而不是高冷的人、单向度的人、人格有缺失的人。从教学的效率看,有感情的语文课堂才是卓越课堂。情感与认知相辅相成,情感是认识活动的调控者。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比那些缺乏感情或感到焦虑的学生,会学得更加轻松和高效。在过程中倾注了感情,感受到高峰体验,实现情感需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育的人际关系看,有感情的老师才是个性化的老师。《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给梁实秋留下终生印象的是:“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实际上,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一种“诚实、理解和接受”的人际关系过程。只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感情,引发学生体验情感,才能成就老师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二、情感体验的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内涵是丰富而充实的,比如:《我的母亲》中,“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目送》中,“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些文本中蕴含的亲情的感念、生命的体悟、生活的挚爱都理应受到关注;同样的,健全价值观的坚守、人性的同情、世界复杂性和美感的理解、知识和思维的趣味,都是情感体验中的重要要素。
三、实现情感目标的方法
情感体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策略上讲,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交流与融合可以从学生、教材、活动、情境等多个方面着手。换位思考,理解产生情感。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教学的金科玉律。理解并欣赏学生就会发现每位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使课堂更有爱、温情,让学生感到充分的情感关照。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对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都至关重要。声情并茂,气场渲染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通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情感体验的手段之一就是借助饱蘸情感的语言、声音、情态去教学,充满激情、深情、真情的气场是感染学生和诱发积极情感的“神器”。朱自清在《论朗读》中强调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方能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实现学生与教材的情感融合。
文本细读,细节触发情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其笔墨饱蘸情感,细读文本可给课堂增添浓浓情意。《卖炭翁》的教学就可以有感情地范读全文,呈现文中卖炭翁的遭遇,再补充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原小序“苦宫市也”的思想感情。创设情境,背景激发情感。苏教版《肖邦故园》一文,由于年代较久,又是外国作品,学生很难理会其中情感。如果找来文中涉及的肖邦音乐,配以肖邦故园四季的图画,以供学生聆听欣赏,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体验表达出来,抑或动手动笔画出来,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与文中的人、事、景、物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也就大增了。
合作学习,活动赋予感情。合作学习可以强化学生情感交流,改善学生心理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从而互相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增进友谊,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情感体验的常用的方式。让情感因素回归课堂,情感体验回归成长,情感力量回归人性,师生共同受到美、情趣、思想和真情的体验与陶铸,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是柳暗花明春暖花开了。
(何媚 重庆市南川中学 408400;周攀 重庆市南开中学 4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