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易文今年9岁,身高只有1米3,是今年河南80多万考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6月25日,河南高考成绩公布,张易文总分172分。张易文的高考成绩单显示,语文46分,数学31分,英语37分,理科综合58分,总分172分。
对于这个成绩,张易文的父亲张民弢告诉记者,“张易文今年考得一般,语文作文写得不好,英语也比预估的少了20多分。”他还说,这一成绩超过了8%的河南考生。
张民弢表示,接下来他们会好好准备,来年让女儿继续参加高考。“我希望她明年就能上本科或者专科线,只要能录上商丘市的大学,我们就会让她就读。”
据报道,在张易文4岁时,一年就可以识字两千,被认为是“神童”。张民弢介绍,2013年他办了一个私塾,女儿一直在里面学习,他和妻子就是孩子的老师。
回音
@因为太久:这是自由教育、个性化教育、敢于尝试的举动,应该鼓励。
@难以承受:这是用孩子的明天来满足家长虚荣心的疯狂试验。以挣钱为目的,拿自己的孩子当宣传品,不耻。
@多么爱你:古人说过“少年得志大不幸”。普通人,就老老实实地接受正规教育,毕竟人还是要生活的。我可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当什么“神童”。
@真情永远: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已属不智,还将其作为一种模式进行推广,以图达到商业化的目的,就不仅是一场闹剧,更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悲剧。
@你知道我:让女儿去参加高考,并在仅仅获得了172分后就找媒体说自己的女儿被他教成了“神童”,甚至还穿着印有自己那个私塾广告的衬衫找媒体拍照刊发,都毫无疑问就是他再一次的炒作。
@下个路口:少年上大学,早已经不是新闻了。我们与其关注一个孩子过早地过上和他年龄不相符的生活,不如关注下我们的教育问题。——几乎所有的中国孩子,都在学习的压迫下承受和他们年龄不相符的压力。
@一厢情愿:鄙视这样的父母,除非孩子真的是“神童”,但也不应该把她放在家里自己教,这样的孩子与人相处、沟通的能力肯定没有。真不知道父母怎么想的,自私!!!
@美人多娇: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该家长打着“反应试”的旗号,对孩子进行非科学化的家庭教育,体现出时下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以及对未成年人权利的忽视。
观点
年仅9岁的她和高中生坐在一起,做着同样的试卷,她稚嫩的脸庞上的笑意是否真实?在这个年龄参加高考,是否孩子的真实意愿?这无非又是父母望女成凤的精心安排,体现的是父母的意志,却未必是孩子的想法。
成人世界是复杂的,总是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从而习惯于发号施令,习惯于安排孩子的人生;不论孩子的感受如何,都在以爱的名义,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改变着孩子的人生。孩子的天性被父母的爱无情压抑,孩子不是在为自己成长,而是在父母早就设计好的道路上前行。孩子如同父母的盆景,就连生长的方向都是设计好的。这看着挺美,实际上心里的苦涩也只有自己知道。最终长大的孩子,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他们失去了主见,失去了自我。
就像这个参加高考的女孩一样,从4岁的时候她就不能再走进校园里了,她的成长也就失去了本来该有的环节。这就犹如温室里的花朵,走上社会还能经历风风雨雨吗?犹如饲喂了激素的养殖产品,看着足够强大,却不是健康的。当然,“快速成长”的神童,在家长看来是成功的。但神童的经历换来的真是辉煌人生吗?
她即使能如愿以偿考上理想的大学,在步入大学课堂之后,该如何和大她10多岁的同学和睦相处?早已没有了“同学概念”的她又该如何面对大学生活?难道父母能陪着她走过这段原本该自己走过的人生?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同凡响,但失去了必要的成长环节,人生一定不是完整的。
碰撞
美国伊利诺州内珀维尔的一名13岁的华裔少年凯利·李不仅成绩优异,高考分数接近满分,还跳过八年级直接上大学,成为玛丽·鲍德温学院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凯利七年级时美国高考ACT考了33分(总分为36分),报了美国大学的先修课程。她同时是狐狸谷游泳队和数学队主力。
凯利的母亲说,大学提供的一个项目,可以让13~15岁之间的女孩绕过高中拿到本科学位。她还说,全家人对跳过高中直接上大学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有过深入讨论。13岁就上大学意味着凯利将错过人生的其他里程碑。但这个机会很难得,她很确信凯利将在大学中茁壮成长。
这毕竟只是特例,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揠苗助长下的“神童”。
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若不尊重客观规律,仅凭主观意愿和热情去蛮干,那么实际效果就会与愿望相反。违背教育规律和个人成长规律,实为揠苗助长,不但无以获得预期效果,反倒会对未成年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甚至是一生的伤害。“伤仲永”的教训已说明,连方仲永那样天赋异秉的人,若没有长期的积淀和积累,也必然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项有关1952年以来各省份“高考状元”的去向和职业分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状元”们学术成就较高,却不善经商从政。进入职场后,他们虽然大多打拼到白领阶层,但是,成为出类拔萃的行业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偏少,其成才率低于社会预期;而绝大多数小“神童”,最后更是“泯然于众”。这都是浮躁与功利之下,对教育规律的忽视所造成的恶果。
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时下在校教育的时间安排,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个阶段的设计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虽然通过效率的提升,可以适当减少在校学习时间,然而却不能随意跳跃和跨步,更不能未经科学的验证与评估,想当然去打造所谓的“神童”。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立人格以及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尊重孩子自身意愿,家长不能将自身意志进行强加。忽视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短板。“神童”之类的拔高,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无论什么情况,对“神童”试验的揠苗助长行为,都应给予坚决否定,并由此形成统一的舆论导向和教育原则,从而让“神童”闹剧不再重演。